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的標準

作為家庭和學校,我們要教育孩子正確區分“利”和“義”的關係。尤其是在商品經濟時代不言“利”是不實際的。員工的合法利益應當得到尊重和保護,員工的切身利益也是調動他們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企業追求效益、員工追求利益最大化都是正常的。但是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以犧牲員工和用戶的根本利益為代價,不能用竭澤而魚的方式掠奪人力資源,不能不顧社會責任,不能見利忘義,不擇手段,不講原則,片面逐利。我認為這樣的方式方法適用於我們何時何地做人做事。同樣用來衡量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品行和形象。當前的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需要講秩序、講信用的社會。公司企業之間的合作,都需要有良好的信譽作保障。若一貫地見利忘義,做一些短期的欺詐行為,那就遲早會被市場拋棄。

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的標準

譚嗣同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

一、讀列子故事,品如何衡量一個人的品行

春秋時代,列子窮困潦倒。鄭相子陽的賓客向子陽薦舉列子,子陽就派人送他數十車的穀子。列子再三拜謝而拒絕了。使者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現在我餓得面黃肌瘦。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註定要窮困一輩子嗎?” 列子卻笑著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相國的糧食,是因為相國並不是自己真正瞭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才給我送穀子。以後,他也會因聽信別人的話怪罪於我。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為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為他效命,可替相國這種無道的人去犧牲,哪裡算是義呢?”後來,鄭國人民果然發難,殺了子陽。

在“利”和“義”之間,做出何種選擇,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高下的標準。列子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清醒地看到了“無道”子陽的本來面目,不為小利所動。

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的標準

為了啥

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伊索

二、一個見利忘義的人,道德準則在他的心中根本是不薦存在的

在見利忘義的人眼中,什麼事情是好事,什麼事情是壞事,判斷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對他們有沒有利益可言,其他什麼道義公德統統放置一邊。在他們眼裡,人與人之間就是相互利用的關係,一切友誼、一切感情之類的東西都是利益的派生物。有了共同利益,就是好朋友;利益發生衝突了,就是敵人。用得上你了,咱們就是好朋友,互相吹吹捧捧,在一塊吃吃喝喝,一塊合作,好像親密無間。用不上你了,就形同陌路,根本懶得將時間浪費在你的身上呢!而如果你對我獲取利益構成了阻礙,那就要想方設法把你除掉。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三、可以說見利忘義的人,是人生觀極度扭曲的病態人

見利忘義者可以說是人世涼薄的罪魁。他們雞賊地實踐著唯利是圖的人生信條,踐踏人心,扭曲人情,把人際交往的目的完全物化,把交誼淪為赤裸裸的交易,把交情乾巴巴淪為交錢,揚言“無利不起早”,鼓吹厚黑是學問,損人利己以為能,初心泯滅以為成。胸懷狹隘,為蠅頭小利可出賣朋友。口蜜腹劍,為撈取更多會暗害旁人。總之,見利忘義是極品之壞,絕不能為友,飯飯之友都不必。有眼力辨識這類傢伙,又有能力規避他們,方可保自己安好。

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的標準

見利忘義

自私與貪婪相結合,會孵出許多損害別人的毒蛇。 ——艾青

四、一個見利忘義的人,是熱衷於追名逐利者

一個見利忘義的人,人生的熱望和關注點往往聚焦於位子、房子、車子和票子上,他們的志趣和人生目標,是怎樣獲取更大的名望、更高的官位、更綽的房產、更多的錢財,為了達到這些,他們會絞盡腦汁、百般專營、曲意奉承、攀高結貴、見機行事、不擇手段、不惜人格,甚至踩著黨紀、政紀、國法和道德良心的黃線工作和生活著。因此,他們一生擺脫不掉擔驚受怕、患得患失的心境,終日處於焦慮不安、浮躁煩惱之中,在謀取了非分的功名利祿之時,也飽嘗了違心、苦悶、沮喪、落拓的苦痛。他們奉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或許就是“不求天長地久,只圖今生擁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是與非”,這是一種極端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人生態度。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五、當今的社會需要舍利求義的人,他的人生格是淡泊名利

我們這樣認為,舍利求義的人,並非沒有功名利祿之心,但他們在追求和獲取的態度上不是搞急功近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而是講順勢而為、公平競爭、取之有道、得而無愧。因此,他們活得坦然、活得真實、活得自在、活得寬朗、活得博識、活得自重、活得自愛。他們謙恭禮讓、仁厚大度、博學睿智、誠實守信,對事業講忠、對父母講孝、對家人講情、對朋友講義的品德風範和人生的態度,是極具人格魅力的。他們做人做事都嚴格恪守著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不為,損公肥私、害人害己的功利不取,不學無術、沽名釣譽、欺世盜名、寡廉鮮恥、自私自利、無情無義的品行不恥。這種貧安樂道、甘於寂寞、淡泊自守、不求聞達的精神境界,是一種純粹高尚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有益於社會和人民的人生態度。兩種名利態度,規定和鑄造了兩種不同品位和格調的人生,毋庸置疑,淡泊名利者受人青睞、尊重和推崇。

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的標準

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可以這樣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為人之志和生存之道,最終歸結為道德底線。道德底線的正確與否,鑑定的標準是是否利己利人——正確的道德底線是為人做事都要奉行利己利人的原則,一生恪守了這樣的道德底線,就會活得光明磊落、安穩寧適、無怨無悔;不正確的道德底線是奉行為人做事利己損人的原則,一生恪守了這樣的道德底線,就會活得猥猥瑣瑣、蠅營狗苟、驚悸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