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與宇宙:從萬物聯繫中找尋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生而憂慮

當代存在主義心理大師歐文亞隆,在他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提到了四種“生命的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獨和無意義。

你是否有過以下體驗:在夜深人靜之時,被死亡的冰冷感籠罩全身;面對人生選擇,患得患失、猶豫不決;情緒爆發時,在心裡吶喊“你們根本不懂我的感受”;在生命的歷程中,多次捫心自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死亡”是生命永恆的歸宿;“自由”是個體要對自己所創造的人生負責;“存在的孤獨”則是源自個體體驗和意識的封閉性;“無意義”是對人存在價值的拷問。

這四種存在性問題伴隨著人的一生,是“存在性焦慮”的根源。因為是人與生俱來的問題,因而是沒有徹底的治療方法(1),可以說人類是“生而憂慮”。但我們可以通過提供一些範式給予心理慰藉,讓我們能夠更加理性的看待這些問題,撫慰震顫中的心靈。本文從萬物聯繫的角度分析,使我們在與宇宙的融合中達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心理與宇宙:從萬物聯繫中找尋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歐文亞隆,這位充滿智慧的老人如今已經86歲高齡

萬物始於統一

由大爆炸理論推算出宇宙形成於138億年前。宇宙開天闢地的伊始,誕生於一個奇點,所有的一切包容於無限小的一個點中。

爆炸初期,現在的四種基本作用力(引力場、電磁場、強弱相互作用)也是統一的,只有一個“統一場”存在。而後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四種基本作用力逐一出現。

隨著宇宙的冷卻,構成現在宇宙的重子(如質子與中子)也誕生了。宇宙開始從最輕的氫元素合成元素。利用恆星內部的巨大壓力以及超新星爆發時的巨大能量,經過上百億年的漫長歲月,所有的自然元素被宇宙合成。而這些元素就是形成我們太陽、地球、生命的基礎。

可以說,我們是古老而又嶄新的存在,構成我們的一切追本溯源的話可以回溯至138億年前的奇點,生命誕生於30億年前,人類的歷史只有幾十萬年,人的一生區區百年。

心理與宇宙:從萬物聯繫中找尋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廣袤的宇宙誕生於奇點大爆炸

世界有相同的構成和法則

對於生命而言,在兩個方向上與廣袤的宇宙聯繫在一起。

一是構成元素是源自無機環境,二是生命所遵循的一切數學、物理、化學規律也與無機世界相一致。生命的特點在於其獨特的組成形式,而這種組成形式是由環境賦予的。所有的生命採取了統一的模式,即中心法則所描述的物質(DNA、RNA、蛋白質)轉化通路。最初的生命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系統,各種物質、基因可以相互交流(類似於現在的細菌),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為環境的差異性,選擇作用使得生命開始分化,生命的繁衍始終是讓自己與環境相融洽的一個過程。

心理與宇宙:從萬物聯繫中找尋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中心法則(不完整版)

生與死輪迴不止

凡是生命,自有毀滅的那一天。至於生命中最具意識,能夠清醒認知自我毀滅的人類,自然對生命之短更為敏感。無數生靈哀嘆生命的短暫。莊子在 《知北遊》寫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海涅認為,生命是珍貴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惡。羅曼·羅蘭說過,人生不售來回票,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

生命是如此短暫而彌足珍貴。生命的逝去令人惋惜,但為什麼生命選擇了死亡?

這一切源自於生命不是以個體為單位存在的,生命是以種群為單位延續、進化的。也就是說生命在群體中才能表現出生機和活力,我們所有生命都依附於自己的族群、相互聯繫的物種以及地理環境而生。

一個種群中的每個個體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這裡的“個性”包含形態與內在的獨特兩重意思。而所有個體的合集就構成了種群的變異性,這裡的“變異性”指個體間的差異。環境出現變化的時候,自然選擇將對原有的種群產生選擇壓力,這時種群儲備的變異性就可以提供選擇材料,適應環境的個體將存活下來。生命的繁衍與進化就是不斷地重複著這樣的過程,死亡的意義就蘊含其中。個體的凋亡使得種群的變異性可以不斷更新、延續,如果不存在死亡,那麼種群的變異性也將是靜止的,根本無法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生命就不可能延續至今。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是“死”造就了“生”。生與死像光與影一般不可分割。而這這無窮的輪迴中,生命與世界渾然一體。

心理與宇宙:從萬物聯繫中找尋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莊子:“人之生也,與憂俱生。”

每個生命都是宇宙歷史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達爾文曾把生命比喻為黑暗中聚光燈劃過的短暫光明。對於個體而言只有聚光燈下是“活著”的當下,恆常在的則是無限的黑暗,不論是我們誕生之前還是離世之後。

存在主義心理大師歐文·亞隆曾說過,人類是一種尋找意義的生命,而宇宙本身並沒有給出存在的意義,在無意義的宇宙中尋找意義是人永恆的煩惱。

從意義的層面來看,火熱的生命似乎與冰冷的宇宙互為矛盾。如果要找尋這個能夠在“意義”層面統一世界的理由,我們首先要去看看宇宙的終結是什麼,因為如果結局註定是毀滅,那麼生命的光輝終究會黯淡。只有明確了終點才能為這個理由下定義。按現在的大爆炸理論宇宙有兩個結局,一是可能無限的膨脹下去,二是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停止膨脹轉而收縮直到迴歸奇點。由熱力學第二定律推導出的熱寂說認為宇宙會終結於熵的最大化,整個宇宙會處於熱平衡狀態,不再存在可以利用的能量。宇宙的終點似乎擺脫不了輪迴或者毀滅,但關於這一切,我們現在知道的還很少。

筆者對這個理由的看法是宇宙以看似隨機實則必然的方式創造了生命,而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理解宇宙的運作,最終挽救宇宙於某種形式的終結,同時也挽救我們自己。我們其實就是宇宙意志的體現,從數十億年漫長的生命進化直到文明出現(2),通過“人類”(3)作為載體進行極為高效的文明進化,知識、信息大量的積累,人類不斷地理解這個廣袤的世界,也愈發與這個宇宙更為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最終實現對宇宙的理解。而在這條道路上,所有的生命都成為了這條千秋萬古的奮鬥路上歷史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結語

可以說人的一生是通過各種方式來保持內心的平和,比如家庭、事業、創作、宗教,亦或者是本文所述的普遍聯繫。宇宙孕育了我們,而我們則是宇宙的“代言人”。理解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的找到心中那片寧靜祥和的歸宿。

心理與宇宙:從萬物聯繫中找尋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注1:人不可能不死、不可能無限的去選擇自己的未來、不可能由別人體驗自己的感受、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觀測到宇宙的終結,得到宇宙賦予的答案;

注2:關於生命與文明的進化,筆者將撰寫另文闡述;

注3:這裡的“人類”並不特指智人種的我們,而是指具有文明的智慧生物。

(更多精彩原創科學、教育、心理類資訊,請關注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