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进化论——拉马克主义的现代意义

什么是拉马克主义

进化论是研究生命演变历程的科学理论。进化论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为闻名,除了自然选择学说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进化论学说也曾影响深远、或者仍在影响着世界。比如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合成学说,关于物种爆发式形成的间断平衡论,进化的分子机制基因学说等等。

在十九世纪上叶,古典进化论学者拉马克,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存在之链”进化思想,提出了生命不断趋向于复杂的内禀性,生命进化历程呈现由简单向复杂的变化规律,而每一个物种都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的完整演变,完成这种演变的机制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具体来说,在拉马克眼中,一个物种的形成是从最初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原发生命)开始,而后逐渐复杂化,其中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部位会得到强化,而不适用的部位则退化,生物在繁衍过程中,自身通过努力获得的属性可以遗传给后代,通过这样的形式生物不断适应环境,并且发生演变。

认为生命通过“获得性遗传”进化的理论,通常被称为拉马克主义。

漫谈进化论——拉马克主义的现代意义

长颈鹿的进化,经常成为讨论的例子

拉马克主义的“崩塌”

第一次“崩塌”:十九世纪中下叶,随着《物种起源》的发表,达尔文主义流行于世。自然选择学说通过其充足的证据材料、合理的理论解释,开始逐渐成为进化论的主流思想,支状的进化树代替了拉马克主义的螺旋式进化模式,拉马克主义遭到多数人的摒弃。

第二次“崩塌”:拉马克主义遭受的第二次打击更为彻底。在二十世纪末,随着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微生物认识的加深,人们并没有发现任何“原发生命”存在于世。其次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人之一的克里克提出了生化机制的核心内容——中心法则。明确了物质转化,由DNA→RNA→蛋白质(RNA、DNA可以相互转化和自我复制)转变的单向通路。这样作为生物表型物质基础的蛋白质,只能由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单向传递信息至蛋白质,而并不存在蛋白质向DNA转化的通路(即表型无法影响遗传信息),从机理上判决了拉马克主义的“死刑”,从此拉马克主义成为了进化论章节的“反面教材”。

漫谈进化论——拉马克主义的现代意义

遗传信息是单向传递的

拉马克主义的价值

上文已经讲述了拉马克主义的破产,但是否拉马克主义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我们假设一个世界的进化法则由我们自己创造,你会选择获得性遗传模式还是自然选择模式呢?

自然选择,意味着生物需要有一个足够大的种群,种群基因库中储存有足够多的进化材料,当环境改变时,通过物种本身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基因库中储存的进化材料来对环境产生新的适应。假如该物种是一个特化物种,其基因库中又没有足够的进化材料,那么就必将走向灭亡。而获得性遗传似乎把生物的主动性提升了一个档次,生物在其生活史中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以遗传给后代,从理论上讲是十分高效的适应模式。但这种高效率仅仅是理论上,因为这种模式只能在我们的想象中存在,在一代生命中实现表型和基因的双重改变并遗传给后代涉及非常复杂的机制,即使是现代基因技术也只能对生物进行非常有限的修改,如果存在这样的生命体,那么确实在进化能力上是强大的。

由此看来,拉马克主义虽然是脱离现实的,但为进化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模式和方向。假如未来生物体能够以拉马克式繁衍,其适应性是强于自然选择模式的。除此之外,拉马克主义在另一个层面得到了延续。

漫谈进化论——拉马克主义的现代意义

达尔文开创了进化论的新纪元

文明的拉马克式进化

是什么让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思想?语言?学习?劳动?

或许应该是通过以上综合而形成的“文明”。文明是这样一种模式,人类的文化、知识蕴含其中,并能得到不断地积累(通过语音、文字等载体),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适应、改造都通过文明予以实现。文明的这种不断积累旧知识、吸收新知识,不断适应、改造世界的模式,不正是拉马克主义的“获得性遗传”吗。每一代人,所创造的世界都在文明中得到固定,而下一代人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这让现代人能够在短短几千年中积累极为庞大的知识量,对世界进行了极其深刻的改造,这种极高的适应效率,是拉马克式的进化模式,这也使得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宰,人类是唯一以这种模式进化的生物。

在上一节,本文论述了拉马克主义在生物机制上是脱离现实的、难以实现的,而人类以“文明”这种方式,巧妙地绕开了生物体自身的限制,另辟蹊径地使得自身的适应能力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最后,请读者自行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本文的结束。

自然选择对人类是否还在起作用呢?

漫谈进化论——拉马克主义的现代意义

(更多精彩原创科学、教育、心理类资讯,请关注本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