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石古镇何所在?洪门水库再迎水下考古

硝石古镇何所在?洪门水库再迎水下考古

露出水面的佛像

近日,国家文物局的一则消息引起考古爱好者关注。继江西南昌海昏侯大幕发掘之后,江西省另一座县城将迎来水下考古。

一尊佛像引来水下考古

2016年11月,江西南城县的洪门水库开闸放水进行维修,随着水位下降,被水淹了近60年的部分佛像、圣旨牌坊等古迹重见天日,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关注。

2017年年初,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考古队一行10余人携带先进的设备抵达该县,对洪门水库摩崖造像周围水域古迹进行了为期10天的水下考古勘探作业,探查其水下的文物、古迹等。

经水下初步测量,那尊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出水佛像整体高(含佛光和底座部分)约3.81米,属于大型佛像,其中佛头约0.7米,厚约0.65米。此外,考古人员在这尊摩崖石刻佛造像南侧还发现了摩崖石幡,从南往北依次刻有“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海众菩萨”,在石幡上方有一块约有30余字的摩崖石刻。现场专家表示,石佛造像头部螺发正前方有大而圆的髻珠,造像脸庞圆润,五官分布紧凑,初步推测或为明代佛像,且石佛并非孤立存在的,故推测此处或曾建有庙宇。

通过此次探摸,结合当地文献记载,推论此处庙宇周边还有一些重大的历史现象,包括硝石镇 (及) 明代益王的活动区域 (等)。据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明代有分封宗室为藩王的制度,江西境内有三藩,其中一番就是南城县境内的益王封地。

沉入水底数十年的硝石古镇

硝石古镇何所在?洪门水库再迎水下考古

醉仙湖(洪门水库)是江西省第三大型水库,位于南城县东部16公里处,面积40余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2亿立方米,水域开阔,湖内岛屿1000余个,有近万亩丹霞地貌,树木葱郁,水鸟飞翔,风景秀美。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南城县最初的县治所在地是硝石古镇,现在就静默在洪门水库浩渺的水底。从公元前202年南城县建县开始,该县县治在此设置长达483年,近500年时间里成为了南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南城、黎川、资溪三县商贸集散地,是江西通往福建的交通要道,也是福建茶商由此进入内地市场的古茶道。硝石古镇一度成为南城最为富庶的地方,解放后硝石镇依然是南城县最大的镇。

这里曾留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地理探险家徐霞客的旅游足迹和辞藻,为后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经典人文地理资料。徐霞客游记云:“初六,早起。平明南趋,其山皆块石堆簇,南则交互盘错,斩若截堵,峰峰皆然,下瞰南溪涓涓北流,时有小舟自新城来……”。文中“块石堆簇”、“ 交互盘错”、“ 、斩若截堵”描写的便是位于硝石镇黎滩河畔奇特险峻的丹霞地貌风光。

水域周边的麻姑文化脉络、天下第三泉品位、商周文化遗址、明益藩王室陵墓群、洪门帮文化船形古屋、源头“活水”古村落、建东红色根据地等,都为硝石的今天开辟了极丰富的旅游资源。1933年10月9日,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在这里打响,这就是著名的“硝石战役”。

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时,硝石镇及63个自然村被水淹没,形成了面积达七万多亩广阔水域。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硝石镇的昔日繁华景象,也没有留下照片供后人缅怀。

或是下一个海昏侯墓?

2018年8月初,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再次来到南城县,就洪门水库2018年水下考古相关准备工作进行考察对接,标志着洪门水库第二次迎来水下考古。

这一次的水下考古作业,很可能进一步揭开摩崖石像,与明藩王墓的关联。水底沉默的藩王墓葬,很可能将有惊人发现。

其实早59年前,被誉为“江南地下宫殿”的明宁献王朱权墓,以及明益庄王朱厚烨墓、明益端王朱祐槟墓就在修建洪门水库时相继被发掘,近千件珍贵的随葬器物重见天日。

而令人遗憾的是,益庄王朱厚烨墓、益宣王朱翊鈏墓、益定王朱由木墓,还有被村民私自发掘的宁康王朱觐钧墓及其徐妃墓,都是事后才由文物管理部门做现场调查并征集出土文物。三座宁王家族墓、益宣王墓和益定王墓则都是在盗墓贼光顾后被迫进行抢救性发掘的。

据江西考古研究院研究院介绍,在对南城岳口益王家族墓园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在益宣王朱翊鈏墓地发现有丝绸类衣物、冠冕,以及22件玉器和604颗玉珠,同时还有108颗琥珀珠及若干金银钱币和历书、铜镜等随葬物。而在其同葬的孙氏墓地中,还发现了139件玉器,100余颗宝石,3000余颗珍珠,以及600余颗小玉珠和一尊羊脂玉雕刻的佛像等若干宝物,堪称绝世珍宝。

是否会是下一个海昏侯墓?相信随着此次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业考古队的水下考古勘探作业,洪门水库水下将会有更多的秘密、更多的精彩呈现在大家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