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会败得那么惨?

石玉磊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19年,明朝和后金(清)在辽东进行了一场大战,努尔哈赤以劣势兵力大败明朝四路大军,这就是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和后金之间的力量对比也是颇为悬殊的,不论从国力还是从兵员数量上来看,明朝都是占据优势,最终却惨败,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场战争的大概过程。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号召,率2万步骑兵进攻明军。夺取抚顺、清河等不少城堡,洗劫一空毁掉堡垒然后撤回。明廷大震,遂以杨镐为辽东经略,从全国各地调集精兵约9万,加上女真叶赫部和朝鲜助阵的兵力共约11万,于1619年2月兵分四路进攻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城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东南的老城村一带苏子河南岸,1616年建州卫都督努尔哈赤在此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即清朝前身。

西路军将领山海关总兵杜松率宣府、大同等地精兵约3万由沈阳经抚顺关出击,杜松是员由普通士兵一路拼上来的猛将,打起仗来不要命,身经百战,鲜有败绩。此次战争中,杜松所率西路军为主攻的主力部队。

北路军由开原总兵马林率领。北路马林军除本部辽东精锐火枪骑兵外还有从山东、河北、保定等地征调的兵力约2万,由开原出兵南下,过三岔堡,从背面进攻。另外后续还有叶赫部所率女真士兵万余。

南路军2万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李如柏的老爹就是镇守辽东四十余年,创建辽东铁骑的李成梁。李成梁和戚继光素有北李南戚之称,为明朝两大名将。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李如柏率领的是辽东边防精锐,由清河堡出鸦鹘关从西南进攻赫图阿拉。

东路军是由号称“晚明第一猛将”的刘綎率领,所率兵力为从浙江、福建、湖南、四川等地征调的精兵万余,另有朝鲜军一万余人,由宽甸出发向北过桓仁、富察之野、阿布达里冈,从右翼攻击赫图阿拉。

后金汇集所有兵力才约6万,兵力只有约明军的一半,后金面临的是场生死存亡之战,改如何应对呢?针对明军的四面合击,努尔哈赤采取了明智的战术,充分利用各路明军之间的时间差,凭借其骑兵灵活机动的优势,集中兵力攻击一路。这样从局部的战争来看,后金军兵力上面又占据了绝对优势。

四路明军之中,西路杜松部进军最快,因为这条顺着浑河河谷的路是四路大军中最好走的,但是也是最先悲剧的,在萨尔浒(抚顺东郊15公里处,现被大伙房水库所淹没)直接被打爆,杜松战死殉国。击败杜松部后,努尔哈赤对扎营在尚间崖和裴芬山的马林北路军展开攻击,将其击溃。

为了不让四路大军合围,努尔哈赤初期就派军对东路刘綎大军进行迟滞,为自己的战术争取时间。在击败西路和北路明军后,利用明军情报不通的情况,假杜松之令让东路刘綎部快速进军,引进伏击圈将其击败。李如柏所率南路大军未接战,听闻其他几路兵败,仓皇撤回。至此,萨尔浒之战以明军大败而告终,分兵合击灭掉后金的计划破灭。

短短五天的时间,十万明军精锐被击败,战损四万五千多人,各级将官战死三百多人,失去两万只火枪和近三万匹骡马。而后金军战死者却很少,给人感觉就像狼入羊群般的屠戮。明军为何会如此惨败呢?

第一、明军几路大军之间配合出了问题。不少人认为明军分兵之策是不对的。其实,分兵合击之策并没有错,问题出在各路大军之间的配合上。明军进攻的几条路线,是后金从赫图阿拉外出仅有的几条路,不封死这几条路就不能毕功于一役消灭努尔哈赤的势力。

但是这四条路的交通条件并不相同,西路沿浑水河谷而行路最好,而北路和东路山路遥远、地形复杂,加上刚下过雪,可想而知在寒冷的天气里行军之困难。再加上后金派兵故意增加明军的行军难度,要想几路大军如期而到达攻击位置,这种难度实在太大了。再加上此次征战的兵员来自全国各地,彼此之间的磨合明显不够,这就对几路大军之间的配合造成很大的障碍。

第二、战前激励政策有问题。战前,明军统帅杨镐搞了个“擒奴赏格”的政策。擒杀努尔哈赤赏银万两,官升都指挥使;擒杀八大贝勒赏银两千两,官升指挥使等等众多封赏激励政策。这种激励政策初期确实对士气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杜松部所率主力部队一度其势极猛,后金兵抵挡不住。但是接着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明军士兵开始争抢敌军首级,这样的情况下,岂有不败之理?

第三、明军所用的武器三眼铳,热兵器对上后金的弓箭,看似热兵器更厉害,实际上不对。三眼铳射程近、精度差,装填费事,发射还是手动点火。激战之时也就发三枪完事,哪来得及再去装填,而且这种火枪对后金的厚甲来说,穿甲能力很弱,不论是射程、精度还是杀伤力都不及鸟铳。发完几枪之后的三眼铳,只能当锤子使了。相比后金射程远、杀伤力巨大又方便快捷的强弓,用三眼铳就是个错误。

第四、明朝后期朝廷腐败,府库空虚,宦官和东林党明争暗斗、互相倾轧拆台。这才是这次战争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从努尔哈赤13副遗甲起兵数十年中,东征西讨直至统一女真各部,竟然没有引起朝廷的足够重视。朝中大臣都在互相掐架,谁管外面到底怎么样啊。直到女真部落只剩下叶赫部即将被努尔哈赤统一的时候,朝廷才出来进行干涉以图压制,但是已经晚了。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羽翼丰满,可以和明朝撕破脸皮了。

明朝这些年对内平乱,对外帮朝抵抗东瀛倭寇等大大小小的战争等消耗了国力,加上各级官吏贪腐严重造成兵饷不足。萨尔浒之战前,大军是从各地集结而来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没到位,朝廷就不停催促起兵。因为多等一天就得多花一天的钱粮,捉襟见肘已经到这地步了,这仗还能打吗?

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金以战养战实力愈发强大,明朝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双方攻守之势转换,明朝已无法阻止后金的崛起。


地图帝


萨尔浒之战,是征讨后金之战,明军共出动了包括8.8万辽东各路兵马和1.3万朝鲜援兵在内的11万大军;朝廷共拨款300万两(是追加了田赋“辽饷”200多万两,此举为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埋下了祸根);另外还从山西和陕西借调了300门大型火炮运往辽东前伐。而后金努尔哈赤手中总共只有4.5万人马,双方兵力对对比几乎是3:1。萨尔浒大战5天时间,明军有45800名士卒战死,刘綎、杜松等300多名文武官吏魂归西天,马、骡牲畜损失近3万匹;而后金军,仅付出了2000多人伤亡的代价。

兵败萨尔浒的消息传到京师后,北京城的米价顿时暴涨,人们认为后金写即将打进山海关,进而围困北京城,从而开始纷纷囤积大米,以备不急之需,这就使明朝的财政雪上加霜。

那为何明军输得这般惨呢?

从根本原因上来看,火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明军之所以败在了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政权手中,实质上是因为其官僚机构之腐败已经到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地步。这种腐败早已有之,只不过是萨尔浒之战将之彻底暴露出来罢了。

比如,明军方面战略部署完毕之后,原计划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二十一日兵出辽东,然而天公不作美,自十六日起普降大雪,内阁首辅方从哲却无视天气状况,速战决战心切,一再敦促杨镐出兵。而久经战场的杨镐却深知天气因素不利深入到对手所控制的范围去,再加上粮草迟迟未送到,更是无法出兵。临战之际,文武双方内斗争权各执一词,却没想到正是因此而把出兵时间泄露给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又让治下的汉族人充当间谍,深入明军腹地,把杨镐的作战意图、进军路线、兵力部署等方面侦察得清楚楚。如此一来,战斗未开,明军就已失算,陷入被动局面。

再比如,明军四路大军的将领各怀鬼胎各打各的小算盘且早有罅隙,加之600里战线太长信息传递滞后等,作为最高统帅的杨镐也无力约束,被努尔哈赤钻空子各个击破。明军西南路军3万大军由李成梁之子李如柏率领,努尔哈赤仅仅用500人便抵挡住了,“三路之兵俱败,唯独如柏独全”,老天爷都弄不明白啊,3万大军对付不了500人,事后监察御史以“通敌”对李如柏提出纠劾,万历皇帝破天荒过问此事,可方丛哲却极力为李如柏打掩护,将责任全推给了杨镐,杨镐引咎辞职下了大牢,可李如柏奇迹般脱责。

萨尔浒之战,明朝的实力大为衰弱,再也无力阻止后金的崛起,被迫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京师上下一片悲戚,却始终拿不出一个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危局,朝野内外则在党争之中争权夺势,内阁首辅方从哲生性懦弱,无力扭转颓势,只能做些小修小补工作。



我本狂草人


可以说,萨尔浒之战是大明与女真的战略转折点, 至此以后,明朝转入战略防守,而女真进入战略主动。主动权的丧失彻底让大明整个辽东全面撤退。

在公元1619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在杨镐为主帅带领下。兵分四路出征,(实际上是三路,朝鲜那一路就是打酱油的)但西路军首先遭努尔哈赤攻击,全军覆没,总兵杜松战死;随后北路军遭受攻击,全军覆没,总兵马林狼狈逃回;最后东路军被女真军偷袭,全军覆没,总兵刘铤战死;杨镐得到消息后匆忙撤兵,女真军趁势追击整场萨尔浒打完,也就五天时间而已。明军损伤惨重。女真完胜。

这次战役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役明军12万人,努尔哈赤大约6万人。但必须指出的是,明军的战斗力和兵员素质并不弱。但明军主帅杨镐文官出身,不是武将领兵 。但兵分几路合围进击,就是以三路包抄作为诱敌之兵,以杜松领导的西路军三万人作为主力,进攻抚顺。也就是所谓的“犁庭扫穴”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军事部署。但就实际而言。大明根本不了解女真,真正了解女真的李成梁已经去世。但努尔哈赤对明朝却是了解的,大明朝廷的腐败无能,军事架构臃肿。更是明白的很,女真不仅做好军事准备。还部署大量间谍、对整个战场动态可谓了如指掌,而且杨镐的作战意图被努尔哈赤发现了。否则他也不敢带着队伍在几天内连续高强度奔袭作战。从战略上看,明朝一开始就就输了,而在战术上,假如杜松这一路能够抵挡住努尔哈赤近几天,或者拖住女真。其他两路一定会围歼努尔哈赤。但杜松当天全线溃败。明军的三路围剿计划就此破产。这是努尔哈赤击破明军分进合击的一个具有战略性的胜利。可以说,在战术上,杜松应该承担萨尔浒之败的主要责任。

马林部队应该立即全线撤退,却想继续进攻。但还是失败、东路刘挺所部被间谍欺骗,导致全线在萨尔浒溃败。指挥全军的杨镐得知四路大军两路溃败。急令其他两路撤军但为时已晚,刘挺所部已被后金歼灭,只有李如柏安全撤退,后来自杀。杨镐因此次兵败,在崇祯二年正法。

凭你几路来,我就一路去,各个击破是努尔哈赤战胜明军的军事战略原则。也就是集中了八旗兵优势兵力,采取突然的袭击的方式使得明朝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辽宁抚顺附近两方展开激烈交火,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八旗兵45000人进攻明军。歼灭了杜松所部。主将杜松被杀死,西路军三万人全军覆没。随即努尔哈赤立即率军攻打北路军,全歼。数日后,努尔哈赤调兵进攻东路军,大败之。女真一路打三路。是出色的运动战。女真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明军四路进兵,没有主攻方向。没有按约定时间行动,彼此联络不畅。明军的“分进合击”正好遇上了后金兵的“合进分击。明军的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可以说,萨尔浒之战,充分展现了了努尔哈赤的大军事家风采和能力,也衬托出明军主帅的无能、努尔哈赤可以亲临一线作战,而杨镐连女真兵都没有见过。实在是贪生怕死。萨尔浒的失败,是一个腐朽落后的老大帝国,和一个强大冉冉升起的强大部族的决战,明军从开始就怯战,准备不足。而新兴的后金却是同仇敌忾,从努尔哈赤到女真兵敢于冒着枪炮往上冲,女真兵作战勇敢、到头来就是明军一次次败亡,后金兵节节胜利。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失败的最重要一个原因是指挥失败,再就是明军的怕死,愚蠢、无能,怯懦所造成了明军的失败。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在人数、装备上都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被击败?

如果你认真的分析这场战争,你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一场糊涂之战:目标不明确、计划不考虑变通、执行上更不因地制宜——简单来说,就是一塌糊涂!


萨尔浒之战前明军和后金的优劣分析

明军的优势:

1、人数优势,明军合计8.8万人,海西女真叶赫部1万人,朝鲜军1.3万人,合计11.1万人,号称47万人。

2、兵种齐全。宣府、大同、山西、宁夏等九边重镇调集的、合计5.5万的精骑兵;四川、广东等地调集的步兵和骑兵合计2万人;浙江因抗倭出兵的步兵4千人。骑兵、步兵、擅长山地作战的川军,一应俱全!

3、武器装备先进。九边重镇的骑兵,很多都是一手拿刀矛、一手拿火铳射击的跳荡铁骑;配备有大将军炮、虎蹲炮、佛朗机炮等的炮营。

4、战争策略完美。东南西北四路进攻,还有驻扎辽阳的机动部队做支援,防备蒙古偷袭的部队,专门护送粮草的部队。看努尔哈赤能飞天咋地!

5、战前激励深厚。万历皇帝在战前发布激励 :


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10000两,升都指挥使;擒斩其八大贝勒者赏银2000两,升指挥使;李永芳、佟养性等叛将,若能俘献努尔哈赤,可以免死。又诏令叶赫贝勒金台石、布扬古若能擒斩努尔哈赤,将给与建州敕书并封龙虎将军、散阶正二品。若擒斩其馀努尔哈赤的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

按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明军就不应该败!万历帝的战前激励也不算吝啬吧。


后金的优势:

1、后金提前得知明军大军攻打的消息,提前做好了备战防御的对策。作为当时萨尔浒之战最高军事统帅的杨镐,竟然让后金降兵把47万明军将在万历47年3月21日出军的计划带回给努尔哈赤,虽然杨镐的目的在于吓唬努尔哈赤,意图让他投降,但既然如此,有何必兴师动众的调集兵马,浪费银子。

后金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争动员和战争准备,这是后金取胜的基础性原因。明军出军日期这种如此绝密的信息,后金竟然如此轻松就能得到,明军如何能够取胜。

真所谓:一将无能,三军受累!

2、后金军队人数虽然不多,但统帅都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子侄们,都是同一个家族,因此非常的团结和凝聚。加上八旗军的纪律严,作战经验都比明军多。

3、后金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在听到明军将以47万来攻打消息后,努尔哈赤采取了李永芳的建议: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不管记录攻打,我就集中兵力打一路,打赢了再打下一路,如此依次击败明军。如此一来,虽然明朝等盟军合计有11万人的优势,而后金只有6万人,但在明军11万人分成四路的情况下,后金随便打哪一路都是以6万的人数优势去打平均只有2万多人的一路明军。

后金从敌众我寡的局势,变成了我众敌寡的局势。


明军的劣势:

1、军饷供应不足。萨尔浒之战是发生在万历三大征之后,这个时候的明朝财政虽然看似强大,但收支严重不足。这就决定了萨尔浒之战只能速战速决,不能打一两个月。这也是为什么内阁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不断催促杨镐提前出兵,迫使杨镐不得不提前10天出军。

10天看似不多,但让明军很多应该准备的东西都没有来得及准备。

2、明朝军队虽多,但都是各地调集过来,各个部队彼此都不熟悉,将领关系也不协调,根本就没有配合作战的意识。

3、明朝的武器虽然先进,但由于其运输行军缓慢,机动性不高,难以在朝廷认为只需要10天即可灭后金的主流意见下发挥出其破坏性的特点。

4、各路军将军都没有因地制宜,对于战事过于急躁,没有发挥出原本四路合围的作用,反而是各自为战。


后金的劣势:

1、人数总量上处于劣势;

2、都是冷兵器的骑兵,落后于擅长火铳的明朝骑兵,更没有火炮等重型武器



萨尔浒之战明军的战略和作战分析

明军的战略是四路包围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合计歼灭。其具体是:

1、抚顺西路军,山海天总兵杜松为主将,人数3万,从西面进攻,作为主力军;

2、清河南路军,辽东总兵官李如柏为主将,人数2万,从南面进攻,作为支援军;

3、开原北路军,原开原总兵官马林为主将,人数2万,加上叶赫部盟军1万,合计3万,从北面进攻,做为次主力军;

4、宽甸东路军,辽阳总兵官刘𬘩为主将,人数1万,加上朝鲜盟军1.3万,合计2.3万,从东路进攻,作为佯攻军

除此之外:

秉忠等驻守辽阳,作为机动部队支援各路;李光荣驻守广宁保障后方;窦承武监视蒙古军有无异动;王绍勋负责后勤辎重粮草运输。


在完美的计划,没有得到执行也是枉然:

1、因为提前出征,又是大雪天气,马林以行军困难为由,要求由原来的四路攻打,改为集中四路军为一军,步步为营的攻打后金;刘铤认为地形不熟、大雪迷路要求延后出发,并要求调集自己手下3万川军(最后只批准5千);杜松认为朝廷兵饷不足,士卒久未训练,士兵和将领都不熟悉,难以配合作战,不应该大规模出军;但他们三人的意见均被杨镐拒绝——原因很简单——太费时间,更没有那么多粮饷去支撑,仗还必须得打。

2、杜松贪功冒进,杜松所在的沈阳本来就比较近,在没有其他三路军的配合下,杜松还下令冒雪急行军。杜松的贪功冒进,让四路合围歼灭的计划完全破产,完全配合了努尔哈赤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

杜松从2月28日在沈阳出发,2月29日即到达后金的界凡城旁的浑河。那么其他三路军:

A、马林2月28日在三岔儿堡出发,2月29日得知杜松已经到达,于是急行军,3月1日达到后金的尚间崖,3月2日得知杜松被击败,完全不能救援;

B、刘铤2月25日出发,虽然多有南方士卒组成不适应东北寒冷,加上粮草供应业跟不上,但一路艰苦作战,2月28日攻克牛毛寨、马家寨,3月1日击败500后金骑兵;3月2日渡过深河,击溃后金托宝营,3月3日,到达赫图阿拉70里处。

C、李如柏3月1日出发,出发不久就得知杜松、马林二军战败消息,3月6日杨镐下令李如柏撤军。


4、杜松作战之错:抛弃火炮优势,分军为二。杜松抢先到达,如果采取稳扎稳打策略,等待其他各路军的到来,完全不会造成萨尔浒之战上明军从主动转变为被动。但杜松竟然将火炮和2万部队留在浑河大本营,自己率领1万轻装士兵攻打界凡城,反而被努尔哈赤利用浑河阻隔杜松军和浑河大本营明军,进而用5旗合计3.7万骑兵攻打没有主将的浑河大本营2万明军,造成2万明军溃军,最后杜松被前后夹击而败。

5、马林作战之错:本来人数就出于劣势,还要分兵为三。马林在得知杜松兵败后,立即采取防守策略是正确的,但最不应该在自己出于人数劣势的情况下,分兵为三部分去防守,而非集中防守。这完全是让占据人数优势的努尔哈赤更加占据优势,最后马林军同样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而败。

分兵驻守分散兵力也就罢了,马林还在大营被攻打时逃跑,导致军心大乱,这就让人更无语了。

否则,马林集中杜松所留下的由龚念遂率领的火炮辎重部队,加上本身就有的火炮、火铳,集中把守一个地方,随随便便都可以轰退努尔哈赤军,等待其他2路军。

3、刘铤作战错误:轻信冒进。本来刘铤作战也很英勇,但竟然被努尔哈赤派遣的汉人扮作杜松军士卒所误导,直接走入努尔哈赤的包围圈。第一次上当就算了,进入包围圈后,又被扮作杜松军的后金军所袭击。竟然被同一个骗局骗了两次,我也是无语了!

4、李如柏根本就没有进入作战,反而被后金偷袭战死千人,无话可说!


综述

看起来明军大占优势,却落得个大败而回的下场,根本原因就是四路军各打各的,就是一盘散沙!还不如集中为一路大军,慢慢的攻打,来个彼此决战,胜算还大些。

虽然指责杜松、刘铤等贪功,但主要的错误未必就应该让他们来承担,在满朝大臣认为10天就可以攻占赫图阿拉的骄傲下,各路主将也未必真正重视努尔哈赤军,并没有真正认为是劲敌!

加上内阁竟然催促提前出征,各路主将自然也不敢稳扎稳打的慢慢围着打——否则就算打了胜仗,也会被弹劾没有迅速歼敌,拖延时机的罪名。

具体到四路军的作战,应该守而待援的出战了,知道要守的却不会守,英勇善战的被骗了两回,支援的一炮不发还损兵折将。

归纳下萨尔浒之战明军作战失败的原因,至少有:

1、朝廷内阁明明没钱还搞大战,勉强搞起来的大战不放手让将军没有自主作战、灵活调整的空间;

2、四路合围的计划,执行起来竟然变成先后攻打,硬生生从占据优势变成劣势;

3、具体到四路军作战:抛弃火炮优势不用,和对方玩搏杀,还让一条河生生的断绝;在己方人数劣势但武器优势下,竟然分兵防守,都不知道哪来的自信;作战勇猛是优势,但不和其他路军联络,对西路、北路军已败的消息一无所知,被骗两次难以同情;好吧,撤个军也损兵折将的,还能说什么呢。

把一帮山南海北的人,空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任何战斗和配合的训练,然后要他们在十天八个月内打个打胜仗——这就是萨尔浒之战!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自然还是因为明朝用人不善于战略失误,还有后勤不济。萨尔浒战役是明朝与后金(清朝)战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明朝11万大军被6万不到的八旗军击溃。从此明帝国与后金之间的攻守逆转,后金成为了辽东真正的主宰。

后金努尔哈赤向明朝正式宣战以后,接连攻破辽东各个城镇,明朝辽东防御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

万历皇帝朱翊钧想来想去,派了杨镐出征。杨镐为官二十年,官场熟稔,然而并不知兵事,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万历帝做了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明朝军队首先攻击的就是后金的都城赫图阿拉,当时的杨镐带领着11万的明朝军队(包括朝鲜王朝与女真叶赫部)拥有绝对的优势,如果直线进攻进行突袭,取胜的把握必然大增,然而杨镐竟然用围攻的方法将大军分成了四支,进行围攻

杨镐还派人写信给努尔哈赤,声称他带来了47万大军正在围攻他。努尔哈赤不仅没有被吓到,反而洞悉了明军的战略部署,最终,努尔哈赤集中兵力猛攻一路明军。

而另一方面,杨镐将大军分成四路,却是互不统属的四路,四支大军各自为战,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当杨镐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带着大军打了过来。

萨尔浒战争后期,辽东大雪纷飞。然而当时的明王朝,因为朝鲜之役已经元气大伤,太仓库耗尽,整个财政系统几乎崩溃

。对于在辽东的大军的后勤补给,根本无力再承担。

最终,明朝军队的主力被后金消灭,叶赫部被建州女真征服,明朝惨败,整个东北亚的局势发生逆转。而指挥官杨镐也引咎辞官,在崇祯二年被朱由检处决。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明朝军队进攻的朝鲜王朝军队,率先投降了后金,被后金原谅。当时的朝鲜国王光海君派出使臣前往后金致谢,结果引起了朝鲜举国不满,李朝西人党发动政变废掉了光海君(史称“仁祖反正”)。然而明朝却认为李朝的举动是“谋逆”,对新继位的朝鲜仁祖不予承认。


澹奕


首先,明朝对于女真的策略,在后金崛起之前是比较理智的,那就是尽量不用兵,而用官爵和钱去收买其中一些部落,随后加以分化对立——这种办法,就好比是面对一头猛兽你该怎么办?那就是豢养好几头猛兽,让它们互相嘶咬,在如此情形之下,大明再出手,就是毫无疑问的老大。

这种情况在后金崛起之后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在大明面前出现了一个真正的巨熊,它已经战胜了丛林界的大多数对手。这个时候,剩余的女真部落如叶赫以及朝鲜的李氏、草原上的蒙古,都拿眼睛看着老大明朝,看你能不能搞定这头巨熊——所以出于霸主政治需要,明朝能否出头重击,将后金打趴下,是决定东亚格局的重大事件。

但,问题在于大明此时的状况,能否保证其出拳这一击?

实际上,此时的大明正是一个虚弱期,所谓虚弱,第一就是没钱——按理说大明是当时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咋会穷得没钱呢?原来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一是镇压农民起义花了太多的钱,二是政治腐败,糟蹋了太多的钱,三是惨烈的内部党争,让有能力解决财政问题的人也不敢发声,无法作为。

而这么一来,结果就是东北不但无力对后金用兵,反而连防备都很松弛——这一点,恰恰被努尔哈赤给看了出来。通过派遣间谍、刺探虚实,后金便开始向明朝发起进攻。袭占抚顺之后,还曾打算进攻沈阳、辽阳,探知明军增援辽东,这才主动撤退。

所以,摆在明朝面前的困局就是:明明没力气出拳,可是对手的侵犯,又逼他出手。

没办法,明朝只能加派饷银200万两,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但饷银并未全部到位,很多兵拿不到饷、吃不到粮,只能逃亡。

不过虽然明军内里一塌糊涂,外在的强势还是吓退了正在攻打叶赫的努尔哈赤。

1619年,主帅杨镐集结了八万多明军,加上朝鲜和叶赫的部队,号称二十万,其实也就十万出头。因为钱不够维持军费,明朝中央的意思,是早点打、快点打,快打早收摊,这样钱就少花点。

杨镐是个听话的干部,他这就制定了贯彻中央意图的作战方针: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分进合击,四路会攻,一举围歼后金军——对于这个战略,很多人指责分兵太多、不能集中一路。

实际上,杨镐也不是完全胡来。四路之中,第一路和第三路应该都是虚招,第二路和第四路才是实打实的,而重点又在第二路,即杜松率部约3万人,由沈阳出抚顺关。

四路齐出,努尔哈赤若是分兵防御,便是中了杨镐的计谋,明军占优。

所以这一战的成败,也不能完全怪杨镐。关键在于情报的泄露,当四路明军刚刚出动之际,后金的探子便已经查明了杨镐的作战意图,上报努尔哈赤,正是因为有了情报优势,后金方才有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即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对策。

六万满洲兵,集结一路迎敌,明军便危险了,因为哪怕是最强的一路也只有三万。

随后,后金探子又报告,说杜松率领明军主力已出抚顺关东进,进军速度远快于其他几路,孤立突出。于是努尔哈赤便集中八旗兵,迎击杜松军。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仍不能说杨镐战略就破产了,因为其余三路若是及时赶到,努尔哈赤就算想集中兵力也不可能。

所以,决定权其实还在明军手里。如果杜松不是太急,如果其余三路不是太慢,一切尚有可能。

但问题就是:杜松军突出冒进了,前文说过他的兵力满打满算是三万了,而努尔哈赤手下却有四万五千人。当然明军还有一项优势,那就是火炮,但此时天气太过阴晦,视野模糊,明军要辨明方向以开炮,就必须点燃火炬照明。可是一点火把,对面的后金便是由暗击明——所以战事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大家不要想象什么勇敢不勇敢之类的低级话题,明军不是不勇敢,实在是三项都吃亏:

1、敌众我寡。

2、敌暗我明。

3、敌骑我步。

所以,明第二路军全军覆没,主将杜松阵亡。

之后抵达战场的是第一路军马林,随即也战败(因为篇幅缘故不细说,但马林打得并不算太差)。第三路是有勇无谋的刘綎,听信了冒充明军的满洲奸细,轻装急进,中了埋伏而覆灭。

最丢脸的,其实是第四路李如柏的部队,走得慢,等到其他三路都已经覆灭,才刚刚遇见后金哨探,结果后金哨探一鸣螺,李如柏就撒开脚丫子乱跑,自相践踏损兵一千。

整场萨尔浒战役,实在是明朝东北战局的转折点,明军阵亡大兵四万五千,损将三百余,东北防务基本上就是空了。稍后辽阳、沈阳相继失守,国境线随后便移到了山海关以外。

回过头来,若是不分兵,而是集中一路攻向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又能如何对待呢?估计就只能困守待变了 ——但问题就在于那就是一场持久战,朝廷已经说了:没钱没粮,让你早点完事。你还要打持久战——所以,你让主帅杨镐怎么选?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明朝初叶,谋臣似雨,将星如云,南征北伐,一统江山,气势如虹。新兴的王朝,正处于勃兴时期,有无限的活力去摧枯拉朽。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大明江山经过近300年时间的运转,早已陈陈相因,廉颇老矣。保守迟钝不思进取,缺乏制度创新的活力,体制僵化,导致历朝历代衰落崩溃的制度缺陷一个也没解决,相反还增添了很多新的问题。宦官干政,变民起义,边疆祸患,天灾饥馑,东林党争,皇帝昏聩,奸臣当道,闭关锁国,歧视商贾,理学禁锢。。。。。

这样一个老迈昏聩帝国,被一个边疆勃兴的民族所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萨尔浒之战只不过是揭开明帝国覆亡的序幕,明帝国并不是被外力所灭,灭亡它的是自己。


冷眼7019


你当努尔哈赤是什么人?那是明朝的二品大将军!多次领兵出征打仗取胜。那是有丰富的做战指挥经验,一直在前线指挥实战,从一个家奴干起一直干到朝庭的二品大将军,而且特别有心机,情报间谍间隙秘探反间收买战将各种阴招运用自如!他为了收买洪承畴心爱的老婆都能搭上,你想他是什么人?用反间计杀死袁大帅,朝里无内应能做到吗?可以说他对明军了如指掌。不排除有明朝大将早被他收买的可能!而明将对他却很不了解,轻敌自大,前期各种准备不足,对敌根本就没有任何掌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是在明军的口头上,而努尔哈赤却深知奥秘!再说从统帅来看明朝皇帝深居皇宫根本就是即不了解实情又无实战经验,又不通人之凶险统帅对比就已输了!呜乎!


妙妙爷爷16


明神宗(万历)朱翊钧大发雷霆后,派大军赴辽东围剿,想一举将初露锋芒的努尔哈赤扼杀在刚刚起步阶段。

史载,公元1618年冬,明廷调集福建、浙江、陕西、四川、甘肃等省共九万军队,对外号称四十万,陆续开拔、汇集到辽东,准备围剿努尔哈赤的后金军。

诸路大军正式进军是翌年的二月份。明军统帅是辽东经略使杨镐。他是位久历行伍的宿将,但在指挥明军援朝抗倭的战争中指挥失误,曾导致明朝大败亏输。此次,他坐镇沈阳负责总指挥,并将各镇明军分为四路:北路军由总兵马林率领,从开原进发;中路军由总兵杜松率领,自沈阳进击;南路由总兵李如柏带领,从清河出发;东路军由名将刘铤等统辖,从宽甸进军。明军约好会合时间, 最终目标是直捣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

但杨镐百密一疏,没有协调并计算好四路大军的进军路线与汇合时间,而明军的动向却被善于用兵的努尔哈赤侦查的一清二楚。他针对明军“分进合击”战略部署,正确利用时间差,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正确战术方针。他分析,明军中实力最强的是中路军杜松部,杜松虽是百战老将,但他枭勇寡谋,而且此番急躁冒进,孤军深入,是可以寻机最先击溃他的。

杜松确实是一员身经百战的老将,他长期驻防辽东,也熟知后金军的作战特点,打起仗来也是十分勇敢,但他生性勇而无谋,又有些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又急于建功,于是督军奋勇直进, 正好一头撞进了努尔哈赤早就布好的天罗地网中。史载,中路大军出发时,彤云密布,朔风劲吹 ,突然天降大雪,杜松却不管不顾,或为配合友军行动,亦或为抢头功,他严令部队顶风冒雪,在严寒中急速向目的地进发。

杜松率中路军一天赶了百余里路。渡浑河时,因无渡船,加上水流湍急,大军只能艰难涉水至河中心,爬不到河对岸,杜松喝的酩汀大醉,逼迫士兵强渡,不少将士连敌人长啥样都没见到过就稀里糊涂被淹死了。 好不容易渡过河去,杜松率一部分人马继续前进,途中遇到过小股后金军队的骚扰、阻截,均被明军击溃, 初战告捷,让他很是兴奋。三月初,中路军行进到了萨尔浒(辽宁抚顺以东)峪口,遭遇努尔哈赤主力的顽强阻击。杜松命两万明军在萨尔浒谷口扎营坚守,另派一万军队去攻打后金建在铁臂山上的界凡城(辽宁新宾西)。

在地势如此险峻的地方,杜松还敢分散兵力,正中努尔哈赤下怀,他分出两旗人马驰援界凡城,自己亲率六旗主力围攻在萨尔浒扎营的明军。八旗精锐勇悍善战,攻势犀利,明军主力终于抵挡不住后金军的轮番围攻,营盘被攻陷,士卒们丢盔撂甲,漫山遍野地拼命逃跑 ,被杀以及跌落深谷者不计其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杜松也战死于乱军之中。

接着,努尔哈赤马不停蹄,率得胜之师北上,去迎战马林的北路军。马林得知杜松惨败、全军尽没的消息后六神无主,将士皆胆寒,士气低落,全无斗志,大军裹足,迟疑不前, 滞留在距萨尔浒西北30里处的山崖间消极防守。

努尔哈赤星夜赶路,疾驰到马林扎营处,他登高眺望敌情,见明军营壕内外防守严密,颇有章法,便下令军士悄悄爬上四面崖顶,以便居高临下,俯冲明军,杀他个措手不及。代善、莽古尔泰率军抢占有利地形后,突然从上而下直冲明军营垒,并大砍大杀。明军仓卒中举起火器还击,然而后金兵来势迅猛,锐不可当,明军士卒抵敌不住,扔掉火器,争相逃命,溃不成军下伤亡惨重,仅总兵马林等少数人侥幸拍马逃脱。

东路军的指挥是总兵刘廷,他惯使一把大刀,重120斤,在马上舞动如飞,水泼不进,无人能抵挡的住,人送绰号“刘大刀” 。他久经沙场,勇冠三军,战功赫赫,转战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陕甘一带,也算见过无数惊涛骇浪 ,性格也较老成持重。他的部队行军路线最长,也最崎岖难行, 沿途重峦叠嶂,战马都无法排列行进,只能由士兵小心翼翼牵着走。刘铤鼓励将士们披荆斩棘,并带头前行。他率军深入后金腹地300余里,打了几场小胜仗,却不知杜松的中路军已经基本全军覆没 ,而是埋头继续前行,冷不防又迎头撞上了正汹汹来攻的后金军主力。

刘铤确实是位临敌而勇的大将,猝不及防与敌军精锐遭遇,他并未慌乱,而是命令大家抢占山头,控制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冲杀下来。东路明军浴血苦战,拼死厮杀,但后金军是有备而来,早已占据了有利地形,明军长途奔袭, 已是人困马乏,正苦苦支撑时,突然从侧旁又杀出了一支八旗劲旅,明军两面受敌,抵挡不住,终于全线崩溃。

绝大多数明军将士战死沙场,刘铤挥舞大刀接连砍翻十余名敌军,最后力战不支,壮烈殉国。他的义子刘招孙也很剽悍,他一连击死4、5个后金兵,最后寡不敌众,被敌兵乱刀砍死。

三路大军一下去掉两路。只有南路的李如柏军出兵后拖拖拉拉,进军迟缓,此时尚在半道上 。明军统帅杨镐侦听到三路讨伐大军全部覆灭的消息后,赶快派人飞马通知李如柏回撤,这才好不容易保留住了一路兵马。 这场战争史称“萨尔浒之战”,是中国古代战史上很有名的一场经典战役。努尔哈赤谋勇兼备,以少胜多,取得完胜。据记载,是役明朝文武官员阵亡多达300余人,士兵战死45800多人,可谓损失惨重。这之后,后金“战神” 努尔哈赤又接连取得了一连串辉煌的军事胜利,直到遇到其一生的克星——袁崇焕······明朝面对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咄咄逼人的满清八旗轮番打击,已内外交困,日渐衰落。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我有一篇关于萨尔浒之战的文章,欢迎大家关注我之后观看。简要的说,主要责任出在明朝内阁上,当时对于后金的实力没有做好侦查,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低估了后金的实力。做出来的征讨策略都是错的。所以当集结十万明军出去和后金野战的时候,基本就注定失败了。当时十万明军基本都是步兵,而后金的6万部队基本都是骑兵,十万步兵集合起来打6万骑兵只能是被收割的份,更何况是分兵作战?所以当时这种情况,李如柏就故意拖延不进入战场。后期明朝采用了坚壁清野的方法,收取了很大的成效,直到崇祯皇帝死去,满清才得以入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