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二大種族愛爾蘭後裔,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愛爾蘭和英國的歷史糾葛

前面我有一篇文章,寫的是德裔美國人,文中對於德裔是美國第一大族裔的觀點,被部分網友質疑了。因為有部分網友認為英國後裔人數是第一,因為他們把愛爾蘭後裔也算入英國後裔之中。這樣算的總人數確實會超過德裔。

但是這樣算是不正確的,可為什麼會有人這樣去計算呢?我想,可能是被英格蘭人殖民過愛爾蘭的歷史,所混淆了。

要明確指出的是,從有文明痕跡開始,愛爾蘭人和英格蘭人的祖先就不是一個部族。從有國家概念開始,90%的日子裡他們也不是同一個國家。從有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開始,他們之間也從不認同是一個民族。

美國第二大種族愛爾蘭後裔,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愛爾蘭島和大不列顛島

愛爾蘭島和大不列顛島是兩個相鄰且獨立的島嶼,它們在歐洲的最西邊,兩島之間隔著愛爾蘭海。現今的愛爾蘭人,已在這裡繁衍了至少2600年,他們的祖先是歐洲四大人種之一的凱爾特人。另外三個是拉丁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公元12世紀,英王亨利二世率軍入侵愛爾蘭。16世紀開始,愛爾蘭人奉亨利八世為國王,但在公元1800年以前,至多也只能算英國的殖民地。

而愛爾蘭島和大不列顛島真正成為同一個國家,起始於1801年,到1921年底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這時英國對於愛爾蘭人的實際統治就已經結束了。雖然到1949年,愛爾蘭島北部6郡之外的南部26郡,才在法理上宣佈獨立為一個主權國家。

這100多年的合併史,是英國統治階級對愛爾蘭人的壓迫史,也是愛爾蘭人的反抗史。愛爾蘭人在英國統治下的那些年過得有多苦,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擇日另起主題再詳談。

總而言之,愛爾蘭人是一個獨立的民族,他們的祖先是凱爾特人。而英格蘭人的祖先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更精確的說,英格蘭人是同為日耳曼人分支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和少數不列顛島原住民凱爾特人混血的後代。

所以,現今的愛爾蘭人,無論從血統、國家還是民族主義上,都和英格蘭人不是一撥的。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英裔美國人裡除了英格蘭後裔,還有蘇格蘭和威爾士後裔呢?要明確指出的是,蘇格蘭人和威爾士人在血統上其實和愛爾蘭人是共同祖先,都是凱爾特人,他們曾是不列顛群島的原住民。現在的英格蘭祖先是不列顛群島的入侵者,所以動不動搞公投也是有些歷史和民族因素的。

又有人說,如果按照現代國家概念來計算,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後裔,不是也可以算作英國裔嗎?首先,不會有人這樣去計算,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北愛爾蘭人寧願稱自己是"British",也不願別人叫自己是“English”,下圖中對“English”和“Scottish”進行分開統計,也說明了英格蘭後裔是獨立計算的,而漢語語境下的英裔基本上指的也是英格蘭後裔。

美國第二大種族愛爾蘭後裔,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就算要牽強的認為,英裔可指英國國家概念下的後裔,則還是沒有德裔多。因為蘇格蘭人和威爾士人在英國屬於少數民族,根據最新數據統計,英格蘭人佔英國人口83.9%,蘇格蘭人佔8.4%,威爾士人佔4.8%,北愛爾蘭人佔2.9%。而生活在美國的蘇格蘭後裔和威爾士後裔加起來也就2%左右,哪怕將北愛爾蘭人也算上,總數最多排第二,且這個數量級相比愛爾蘭裔也僅在伯仲之間。

所以,愛爾蘭後裔才是當前美國各族裔中,當之無愧的第二大種族。

愛爾蘭人為什麼移民到美國?又定居在美國那裡?

1820年代,第一波歐洲移民潮,愛爾蘭人為了生存開始移民到美國。而愛爾蘭人真正移民美國的高峰,卻是因為一次嚴重的饑荒。英國內戰保王派失敗後,克倫威爾帶兵進入愛爾蘭,加劇了對愛爾蘭的殘酷殖民和剝削,殖民者摧毀愛爾蘭工業發展基礎,瓜分大部分耕地給英格蘭資產階級,迫使愛爾蘭人只能種植高產又廉價的馬鈴薯來果腹。

1840年代發生大饑荒,國際性的馬鈴薯歉收,1845年波及愛爾蘭。1845年至1852年之間,愛爾蘭爆發了席捲全國的“馬鈴薯瘟疫”,這種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卵菌會造成馬鈴薯腐爛。愛爾蘭人賴以生存的馬鈴薯嚴重減產,很多地方甚至絕收。

而愛爾蘭25%的耕地在種植馬鈴薯,最終這場饑荒對愛爾蘭人造成了毀滅性的的影響。有上百萬人死於饑荒,而更多愛爾蘭人則被迫選擇逃離。僅在 1840年代中期的短短几年裡,愛爾蘭人口大約減少了30%。到1914 年,愛爾蘭的人口只有 1840 時的一半。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為了活下去被迫移民到了美國。

第一代愛爾蘭移民多半集中在馬薩諸塞的波士頓、 紐約、賓夕法尼亞和伊利諾伊州等地。紐約的愛爾蘭人超過都柏林的人口總數。

美國第二大種族愛爾蘭後裔,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美國波士頓如今生活著大量的愛爾蘭後裔

19 世紀共有 400 萬愛爾蘭人移居美國,但願意去美國南方的卻只有 8萬多人。愛爾蘭人從地理分佈上大量集中在美國東北部,且幾乎都選擇都會地區。或許這和他們在來美國之前,被英格蘭殖民者壓迫著種地的經歷有關。總之,80%以上的愛爾蘭移民在到達美國後,選擇在大城市生存。

這些選擇在大城市生存的第一代愛爾蘭農民,由於沒有文化和更多技能,只能在城市裡做下等人的苦活累活,居住環境髒亂差且狹小的貧民窟,一家人蝸居在一個小房間,當時的生存環境和衛生狀態用不堪入目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洗臉、洗澡、洗腳、洗衣服都是一個盆子,臥室也是客廳和廁所。儘管生活如此艱苦,他們還是願意呆在城市。

19世紀美國迎來了鐵路、公路、運河等交通設施建設的高峰,愛爾蘭人為了獲得工作機會,開始大批的離開大城市,參與到交通建設之中。後來這些交通幹線的兩側,逐漸形成了新的小鎮。而這些小鎮的起源,自然是由當時愛爾蘭工人修路挖河時,所搭起的簡易工棚而誕生。參軍的愛爾蘭人,在他們退役後,有些寧願在兵營附近定居,也不願意去農村務農。

在19世紀中葉的波士頓,甚至黑人從事體力工作的比例,也低於愛爾蘭人。當時波士頓的自由黑人在經濟上一般要比愛爾蘭人寬裕,因為愛爾蘭人工作極其不穩定,例如鐵路修完了就得另找出路。艱苦、骯髒又危險,例如採礦、修路和挖運河,瘧疾經常在開鑿運河的工作當中蔓延開來,霍亂也時常流行,不乏因此喪失者。修鐵路也死了很多愛爾蘭人,以致於有種說法“每一根枕木底下都埋葬著一個愛爾蘭人”。

在南北戰爭之前,南方的奴隸主常常願意用愛爾蘭人來頂替黑奴去幹有生命危險的工作,因為當時黑奴可以賣錢。

到了20 世紀,大部分愛爾蘭後裔仍然生活在美國都市,儘管曾有人作過無數次的動員,希望愛爾蘭人能參與到美國的農業活動之中,但這種嘗試似乎從未起效。

在大饑荒之前來美國的愛爾蘭人,自稱蘇格蘭—愛爾蘭人,他們是定居在北愛爾蘭的具有蘇格蘭血統的新教徒,要按今天的政治格局來看,他們是北愛爾蘭人。

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愛爾蘭人是在發生饑荒後,大規模登陸美國的,這兩個群體之間也存在相互歧視和矛盾。當然,喜歡喝酒、打架的愛爾蘭人和很多族裔都合不來,包括黑人。據說愛爾蘭人愛喝酒是因為在本國的時候窮到吃不起麵包,只能吃馬鈴薯。而威士忌也是麥類釀造的又比麵包便宜,為了解饞他們就養成了喝威士忌的習慣,也把這個習慣帶到了美國。

移民到美國的愛爾蘭人沒有忘記曾經在本國被英格蘭人壓迫的歷史,所以在到美國之後,他們很重視團結同為天主教教徒的能力,他們也很重視參與政治,因為政治代表著權力。後來美國有很多政府機構裡都有大量的愛爾蘭人在掌控。

美國第二大種族愛爾蘭後裔,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肯尼迪和夫人傑奎琳

愛爾蘭第一代移民生活是很艱苦的,第二代有所改善,直到第三代整體上才算真正好轉。例如:美國前總統的肯尼迪,他爸爸就是愛爾蘭第三代,成為了富翁。而第四代肯尼迪,成為了總統。

美國第二大種族愛爾蘭後裔,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有愛爾蘭血統的美國總統,一共有22位之多:

安德魯·傑克遜、威廉·亨利·哈里森、詹姆斯·波克、詹姆斯·布坎南、亞伯拉罕·林肯、尤利西斯·格蘭特、切斯特·亞瑟、格羅弗·克利夫蘭、西奧多·羅斯福、本傑明·哈里森、威廉·麥金利、伍德羅·威爾遜、約翰·肯尼迪

、林登·約翰遜、理查德·尼克松、吉米·卡特、羅納德·里根、喬治·布什、比爾·克林頓、喬治·布什、巴拉克·奧巴馬。

且不說以上的總統裡有多少是美國著名的傑出總統,要知道算上特朗普,美國一共也才只有45任總統,近一半的的總統被愛爾蘭後裔當了。

所以說,美國愛爾蘭後裔對於政治的熱衷,就像美國猶太后裔對於商業的熱衷一樣。

以言必有物的精神,說原汁原味的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