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憶開放往事(2):外交生涯中難忘的“三國故事”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我從事外交工作45週年。我外交生涯中有一大半是在國外度過的,可以說親眼見證、親身經歷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其中,我在贊比亞、美國和英國駐外期間難忘的“三國故事”,只是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幾朵浪花。從這幾朵浪花可以看出,改革開放的40年,正是中國不斷走向、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40年,中國日益從國際體系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塑造者、引領者。

43年前,我被派往贊比亞常駐。這是我第一次常駐,最令我自豪的就是參與了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有關工作。中國在自身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然下定決心投入巨大財力和人力去修建這條鐵路。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中國當時那麼窮還要勒緊“褲腰帶”幫助非洲國家?我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

首先,這是對非洲支持中國外交的真心回報。毛澤東主席說過,是非洲兄弟把中國抬進了聯合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非洲國家就在聯合國上提出議案,呼籲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儘管美國一再阻撓,但非洲國家並沒有退縮,而是一年接著一年提。1971年讓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兩阿提案”由23個國家共同提出,其中有11個非洲國家;在最終贊成的76票中,非洲國家投了26票,佔三分之一。

第二,這是對非洲國家民族獨立事業的巨大支持。贊比亞是1964年獨立的。它是當時世界上第三大銅礦產地,但由於地處非洲內陸,沒有出海口,所以銅礦一般經過南非德班港運出海外。但南非當時在種族隔離政權下,非常敵視新獨立的“黑非洲”國家,甚至派飛機去轟炸。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坦桑尼亞有出海口,贊比亞與坦桑尼亞聯合起來,計劃修一條連接銅礦區與海港的鐵路,擺脫對南非的依賴。兩國向當時不少發達國家尋求援助,都被拒絕了。找到中國時,我們經過認真研究,認為必須打破南非的種族隔離制裁,使贊比亞等國家真正實現獨立、實現發展,所以中國毅然伸出了援手。

第三,這是我們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的生動體現。坦贊鐵路修建於40多年前,但它蘊含的這種重義輕利、平等相待、合作共贏的精神,一直流淌在新中國外交政策的血脈中。坦贊鐵路通車兩年後,中國踏上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大慶”,也是中非關係的“大年”。在今年9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通過了《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動計劃》。中國同37個國家以及非洲聯盟簽署共建“一帶一路”政府間諒解備忘錄。中非兄弟將攜手並肩,共同致力於打造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幸福共享、文化共興、安全共築、和諧共生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駐美:入世談判“打硬仗”

我從贊比亞回國後,就長期從事對美工作,前後兩次在中國駐美國使館工作總共近8年時間。我感覺這個階段的中國對外開放,經歷了從“走向世界”到“擁抱世界”、再到“融入世界”的轉變,其中的標誌性事件就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第一次在美國常駐時,中國整體還處在改革開放初期,在世界上被排斥在多邊貿易體制之外,不能享受多邊貿易體制中的權利。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又是中國重要貿易伙伴,中美貿易關係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非常重要。當時,處理中美最惠國待遇的爭端成為我們對美外交的一項重要內容。

美國在1974年出臺的《貿易法》規定,未與美國締結貿易協定的“非市場經濟國家”不能自動享受美國最惠國待遇,每年必須進行年度審查,總統可提議延長,由國會批准。由於美國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最惠國待遇上也對中國進行年度審查。最初的年度審查沒遇到什麼問題,每年都是自動延長。但從1989年以後,美國國會的一些反華勢力開始將“最惠國待遇”作為“武器”來對付中國,他們要求總統考慮“全面的重要問題”,包括人權問題、貿易行為和武器擴散等等,把中美政治、經濟中的所有問題都與是否批准最惠國待遇掛鉤。因此我們每年都與美方就最惠國待遇問題爭得不可開交。

第二次在美國常駐時,中國入世剛好進入最關鍵的實質性談判階段。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是中美談判。中美談判範圍廣、內容多、難度大。美國憑藉強大的實力,對中國要價非常高,立場非常強硬,對最惠國待遇美方仍是堅持年審。我們駐美使館打的一場硬仗就是推動美國國會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議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美國國會眾、參兩院分別於2000年5月24日和9月20日通過有關議案,給予了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這不僅為中國入世掃清了障礙,也是繼尼克松總統訪華以來中美關係向前邁出的又一大步。

後來的事實證明,入世給中國和世界貿易帶來強大的正能量,這完全得益於中國入世後較好地保持了“三個平衡”:

一是合法權利和承諾義務的平衡。儘管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但仍參照發達國家標準兌現了入世承諾。以貨物貿易為例,中國關稅總水平早在2010年就已由入世時的15.3%降至9.8%,8年前就完全兌現了入世承諾。在世貿組織12大類服務部門的160項分部門中,中國承諾開放9大類的100項,接近發達成員平均開放108項的水平,遠超發展中國家的54項。

二是自身發展與全球貢獻的平衡。中國入世不僅惠及自身發展,也使世界受益更多。中國不僅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大量優質商品,更提供了一個巨大市場。入世17年來,中國貨物貿易進口額年均增長13.5%,高出全球平均水平6.9個百分點,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2002年以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近30%,穩居全球首位。

三是維護權威與有序改革的平衡。中國作為負責任、講道義的大國,入世後自覺維護世貿組織權威,絕不允許有關國家隨意踐踏世貿組織規則和權威。當然我們對世貿組織存在的問題也並非視而不見,中國支持對世貿組織進行必要改革,主張在完整保持世貿組織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下,通過漸進式方式推進改革。當務之急是解決危及世貿組織生存問題,例如上訴機構遴選、美國濫用232國家安全措施和美國301措施等問題。

駐英:每到一地都要演講

我在英國常駐已逾8年,這不僅是我外交生涯中駐外最長的一次,也使我成為中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駐英使節。有人問我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事情,我的回答是“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但中國崛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國際上仍有各種阻力,其中輿論阻力不可小視。國外輿論對中國崛起的看法很多元,有人認為是機遇,有人認為是挑戰,甚至有人認為是威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國際體系正在經歷四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是國際新秩序的最大變量。”在這樣的大變局中,如何講清楚中國這個“最大變量”對世界到底意味著什麼,如何消除國際輿論存在的各種誤解和偏見,讓世界瞭解一個真正的中國,是當代中國外交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習近平主席曾形象地說,中國解決了“捱打”“捱餓”的問題,但還沒有解決“捱罵”的問題。解決“捱罵”問題,關鍵在於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對外國民眾講好中國故事?我將其總結為12個字,“聽得到,聽得進,聽得懂,聽而信”。

所謂“聽得到”,就是要用好公共外交平臺,多發聲、廣發聲,讓更多的外國民眾聽到中國聲音。英國是國際輿論中心,擁有一批世界級媒體,英國廣播公司(BBC)節目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英國《金融時報》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8年來,我充分利用英國這個平臺,積極投書撰文、接受採訪、發表演講。我的足跡遍及英國各地,每到一地都要演講。8年來共演講600多場,在英國主流報刊撰文70多篇,接受英國各大電視臺、電臺採訪20多次,被英國輿論界和外交界譽為上鏡最多、被媒體引用最多的駐英使節。我一方面“借船出海”,利用英國媒體的世界影響來講中國故事,另一方面也推動“造船出海”,積極在中國海外媒體撰文、發聲,助其做大做強,不斷擴大影響力。

所謂“聽得進”,就是要轉變傳播思維,從“宣傳思維”向“故事思維”轉變。外國民眾喜歡聽故事,所以讓故事自己說話,讓故事來傳遞觀點,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初,英國人並不積極。他們對“一帶一路”存在誤解,一些人覺得,英國不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沒必要參與;還有人覺得,“一帶一路”是搞基礎設施建設並非英國的優勢,沒辦法參與。針對這些特點,我帶領使館外交官制定了講述“一帶一路”故事的計劃,將“一帶一路”的成功案例和發展遠景作為故事“腳本”,堅持不懈地向英國各界講,年年講、月月講,目的就是讓英方看到“一帶一路”對英國蘊藏著的巨大機遇。一旦英方明白了這個道理,態度就會發生變化。

我很欣慰地看到,現在英國已在西方大國中創下多個“第一”:第一個申請加入亞投行並向亞投行特別基金注資,第一個簽署《“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第一個任命“一帶一路”特使並設立專家理事會,第一個宣佈支持250億英鎊“一帶一路”亞洲項目。

所謂“聽得懂”,就是要儘量使用當地民眾的話語體系,讓人“聽得懂”,才能“記得住”。我在準備演講稿和撰文中都非常注意要有“金句”。金句就是用簡潔精闢的詞句去找到“精神的共通點、思想的共享點、情感的共鳴點”。比如我在英國主流大報《每日電訊報》發表揭批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的文章。我寫道:“如果把軍國主義比作日本的伏地魔,靖國神社無疑是藏匿這個國家靈魂最黑暗部分的魂器。”由於小說《哈利·波特》的反面人物伏地魔在英國家喻戶曉,讀者很快就對“軍國主義”“靖國神社”有了生動的認識。很多英國評論認為,這個比喻通俗易懂,既鮮明表達了中國立場,在傳播上也非常具有強大的穿透力。

所謂“聽而信”,這是公共外交的最高境界,是一個不斷嘗試、持續參悟、逐步實現的過程。要讓世界認可當代中國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必須用“公共的道”講“公認的理”,比如我們提出的合作共贏戰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新型大國關係、正確義利觀等中國觀點,“一帶一路”、亞投行等中國方案,“中國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目標,我們自己首先要勇於實踐,踏踏實實地幹出成績,才能讓世界認可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贊成中國標準、中國規則和中國理念。

講好中國故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中國心”,關鍵時候要敢於發聲、善於發聲。作為外交官,維護祖國尊嚴和國家利益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因此,只要遇到抹黑中國的情況,要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敢於亮劍。在釣魚島爭端激化時,我在BBC旗艦節目“新聞之夜”中與日本駐英大使激辯釣魚島問題,揭批了日方的錯誤立場,贏得國內外輿論的理解與支持;“南海仲裁案”前後,我分別在英國兩大智庫——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發表演講,在《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等英國主流大報撰文,接受路透社主編採訪,舉行中外記者會等,深入揭批仲裁案的非法實質,重申中國政府不接受、不承認的鮮明態度,表明中方和平解決有關爭議的立場。

回顧過去,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展望未來,我們更加確信,只有繼續改革開放,才能迎來中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外交官忆开放往事(2):外交生涯中难忘的“三国故事”

外交官簡介

劉曉明,1956年生,曾任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公使,駐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甘肅省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2009年至今任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特命全權大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