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開展合作的新方式

中日兩國開展合作的新方式

◆《日本新華僑報》特約評論員 梁雲祥

一個月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訪華,顯示了中日兩國關係的迅速恢復和改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活動之一是在訪問期間的10月26日中日共同舉辦了一場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並且在兩國政府的見證之下雙方的一些機構或企業之間共簽署了包括基礎設施、金融、物流、信息技術、醫藥、化工、電力、能源等領域在內的52項民間合作備忘錄或意向書,共計涉及到約180億美元的資金合作。

其實,早在今年5月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日本期間,中日雙方就已經達成共識,簽署了《中日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備忘錄》,此後又成立了由雙方官方和民間共同組成的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工作委員會,並且在9月份舉行了第一次會議,就如何具體實現兩國的第三方市場合作進行了探討。

迄今為止,中日已經在很多領域進行過各種方式的合作,但是卻從來沒有在第三國市場上進行過合作,反而在過去當兩國關係緊張的時候,兩國政府及其企業之間在第三國市場上常常會進行相互競爭甚至惡性競爭,有時會不惜成本地相互拆臺,最終往往導致雙方都嚴重受損或極少獲利。然而,從近兩年中日關係出現改善勢頭以來,中國希望日本能夠參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沿線的合作,日本也開始對中國的這一倡議表達出了善意和願意考慮參與,雙方都有意願將兩國的競爭關係轉變為協調與合作的關係,於是中日兩國在第三方市場的合作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無疑,中日第三方市場的合作為中日兩國尋找到了一種相互合作的新方式,因為中日兩國分別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經濟大國,其經濟模式都嚴重依賴對外經濟,即不論是對外貿易還是對外投資,都離不開國外市場,而且中日兩國在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各具優勢,如果兩國能夠在第三方市場進行合作,將會發揮各自的優勢並進行互補,使兩國經濟共同得利。

當然,中日兩國也並非在所有的領域和項目上都能夠實現第三方市場的合作,而是需要在具體項目上具體探討可以合作的可能性,不過兩國政府明確提出和支持這一合作的新方式,肯定有助於減少兩國的惡性競爭和增加合作。例如,在第三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日兩國就既有優勢又可以進行合作,兩國政府及其企業可以分別在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各個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高質量地推動完成在第三國的合作項目,比如中日兩國目前已經就泰國曼谷的輕軌建設和泰國東部經濟走廊的建設等項目開始進行合作。

中日兩國在第三方市場的合作雖然目前還只是侷限於經濟領域,但是這種新的合作方式肯定會增加中日兩國的相互信任和共同責任,也會改變中日兩國在其他國家眼中的形象,而且長期有效的經濟合作還有可能產生溢出效應,對改善中日兩國的政治關係也會發揮積極的作用,同時還有利於未來中日共同去構建某種形式的地區多邊合作框架。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