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華南城 潮商馬介璋

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迴國投資的商人之一;他是第一個把潮菜做成品牌推向全國的人;他聯手鉅商打造一個全國最先進、最專業的國際化工業原料交易基地——華南城;

誰也不曾想到,這個當初15歲就輟學打工,上班第一天就被老闆炒魷魚的窮小子,後來竟然會成為香港佳寧娜集團董事局主席、香港的牛仔褲大王,他把生意做大到全球各地。這個人就是馬介璋。


深圳華南城 潮商馬介璋


15歲輟學闖天下,清苦貧寒立壯志


馬介璋,1942年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一個清貧的7口之家。20世紀40年代末,年僅7歲的馬介璋便隨父母來到香港謀生。為人敦厚朴實的父親馬明耀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每天早出晚歸做一點兒小販生意,由於本小利微,每每入不敷出。後來,父親與同鄉合夥經營米鋪,但生意艱難,全家餬口尚且不易,更遑論其它,家境仍清貧如故。那時全家人擠住在香港貧民區的一間小木屋裡,馬介璋睡夢中曾從小閣樓上踩空摔下來,下巴至今還有傷痕。

日子在艱辛中一天天過去,那時的馬介璋已經15歲了,懂事好學的他不忍心看著父母日坐愁城,而弟弟們尚在沖齡,便毅然從初中輟學,到母親就職的毛衣廠打工來貼補家用。

然而上班的第一天,馬介璋就被開除了。第一天上班,什麼都不懂的馬介璋,便心急火燎地去到母親的工作間詢問應該怎麼做,誰知被老闆碰上,認為他貪玩無心工作,當即炒他魷魚。


馬介璋回憶說:“其實我真的很看重那份工作,是我想把它做好,才去問別人的,沒想到適得其反。這對我打擊很大。”為此,他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開個比那家毛衣廠大10倍的工廠。馬介璋說著,笑了起來:“那時年紀小,想法很孩子氣,但那件事確實成了我人生的推動力。我家很清貧,沒錢,人家不把你當回事。不過,清貧勞苦卻可以給人以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


深圳華南城 潮商馬介璋


低調創業 打工仔成“牛仔褲大王”


重新調整好心情後,馬介璋在一家牛仔褲裁縫鋪當起了學徒。白天在車間縫牛仔褲,晚上還要做些兼職,那時的馬介璋一天工作18個小時,雖然很累,但每個月能掙到300港元,除了貼補家用,還能積攢少許,這對他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欣慰和動力,幹起活來也不覺得太苦了。兩年下來,馬介璋手頭竟攢下1500港元,望著手中那疊花花綠綠的港幣,他決心自己挑攤創業。

當時,正值香港地區享受英聯邦特惠稅制,英國進口商在港大量進貨,各類訂單如雪片般飛來,香港服裝加工業面臨空前機遇。馬介璋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商機,他用這賺來的1500港元在黃大仙區租了一個地鋪,買了兩臺舊縫紉機,為服裝廠做包工。馬介璋雖然只是開著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但是他願意以低價簽訂加工合同,加上製衣質量好,他接到了不少服裝廠的訂單。有時候量太大,他就分發給一些家庭主婦們做。半年下來,馬介璋小有收益,便又租了一個攤位。


這樣的家庭作坊一干就是3年,全憑辛苦和誠信,馬介璋不僅賺得了口碑,他從中賺取差價,做得十分順利,鋪位規模逐年擴大,竟盈利10多萬元,僱工達到250人。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馬介璋不滿足於通過中間商接訂單,他不願受制於人,他要直接做國際市場生意,自找買家。接著馬介璋通過經紀人介紹直接為外商加工,減少中間環節,利潤大幅增長。於是他買地造房,1984年底在深圳南頭買了7萬平方米土地,斥資3000多萬港元建設大型服裝加工廠,步入香港製衣商的行列。後來他依託內地,在美國、加拿大、荷蘭、法國、泰國與港澳等國家和地區都設有企業,組成以生產牛仔褲為主兼營布匹、拉鍊、紐扣等副料的香港達成集團。

馬介璋的誓言沒有落空,他的工廠比當初炒他的老闆的工廠大了幾十倍,還獲得“牛仔褲大王”的美稱。


深圳華南城 潮商馬介璋


進入餐飲 第一個把潮菜做成品牌推向全國


潮州菜以鮮美清淡的口味傳遍全球華人世界,可誰能想到,第一個把潮州菜作成品牌推向全國的正是馬介璋。

早在1983年,馬介璋就在“達成”製衣迭獲佳績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進軍餐飲業,投巨資在香港創辦了第一家佳寧娜潮州大酒樓,1988年,他斥資開辦了深圳首家佳寧娜潮州酒樓,這是他香港潮州大酒樓的深圳版,其美輪美奐之精美菜餚,即刻引得顧客盈門。


深圳華南城 潮商馬介璋


在深圳設店之後,佳寧娜相繼在北京、武漢、成都、上海等十幾個國內的城市開設分店,並且還開到了泰國和溫哥華等海外城市,遍佈世界各地,成為第一家中餐跨國飲食集團,並首開了潮菜品牌連鎖的先河。


“佳寧娜”在潮州話中是“老鄉”的叫法。佳寧娜潮州菜的成功得益於其多方面的獨到,而潮州商人對潮州菜的感情和推動,也是帶動潮州菜遍佈全球的重要動力。也就是說,馬介璋創造了一個潮州菜的品牌,讓遍佈全球的潮州人成了潮州菜的推銷員。

遍佈全國各地的潮州菜酒樓,成為佳寧娜穩定的利潤來源,直到今天在各地擴張的勢頭不減。

“深圳是投資內地的大本營”

馬介璋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最早投資深圳的港商代表,還因此帶動大批港人投資深圳及廣東其他地市。

在香港做牛仔褲起家以後,馬介璋大部分投資集中在深圳,從潮州菜館,到佳寧娜廣場,再到華南工業原料城,帶領企業成功轉型的軌跡,可謂一步一層天,他說,“深圳是我投資內地的大本營”。


深圳華南城 潮商馬介璋


1985年,他開始調整策略,把投資由香港轉向深圳。這一招使他的事業有了全新飛躍。從1985年開始,馬介障在深圳投資500萬元設服裝廠,第二年就增資到3000萬元,繼而他又參與了製鞋、旅館、娛樂業等投資,在寶安縣發展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工業村等。在他的帶動下,大批港商跨過羅湖橋來到深圳“掘金”。

1991年,馬介璋投資10億多元建造佳寧娜友誼廣場,位置靠近深圳火車站。項目總建築面積近14萬平方米,整個大廈由四座塔樓組成,集商業、辦公、住宅、休閑、娛樂於一身,在當時的羅湖建築群中鶴立雞群。有人認為火車站人流集中,但髒亂差,低檔賓館酒店或許可以生存,開發高檔項目恐怕不合適宜。很多人不明白,在那麼多可供挑選的好地段中,馬介璋為什麼獨獨看中這個地塊。直到近年來,地鐵開通,火車站廣場和人民南路的改造,佳寧娜友誼廣場的價值得到盡情釋放,他們才初步領略到馬介璋當年投資的膽識。

深圳華南城 潮商馬介璋


斥巨資打造“物流旗艦”---華南城

總投資26億元的華南工業原料城,是馬介璋在深圳投資的另一個大項目,也是一個出人意料的項目。不少人心有兩大疑惑:一是憑馬介璋在深圳的實力和關係,怎麼會弄這麼一塊偏僻的地皮?二是做房地產,短平快的項目多的是,他為什麼要搞什麼工業原料城?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一帶經濟突飛猛進,已經成為世界加工廠。但是珠三角的經濟發展亟需一個綜合各門類的超大型工業原料市場以及一個現代化的物流平臺。馬介璋看到了這一商機後,2004年他說服了鄭松興、馬偉武等五位企業家,共同投資26億元在深圳打造一個整合了珠三角製造業產業鏈的最先進、最專業的國際化工業原料交易基地——華南城。如今的華南城已經成為深圳乃至全國聞名的輕工和電子原料基地,隨後,華南城模式在全國各地複製,帶動了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這再一次證明了馬介璋的眼光和神采。


誠實守信、認真執著是馬介璋的成功秘訣

熟悉馬介璋的人都知道,馬介璋不愛奢華,吃飯經常是白粥和欖菜;唯一愛好是唱歌,學唱歌很投入,為了學會一首新歌,會反覆練習,有時候辦公室裡沒人,也會扯著嗓子唱一段;不會打高爾夫,特別喜愛打乒乓球。如果有客人能陪他打幾局乒乓球,興奮之餘,還會高興地攬腰拍肩成為哥們。

縱觀馬介璋的商業得勝,不僅因為他有著足夠長遠的戰略眼光,更在於他身上那一如既往的誠實守信和認真執著的品性。

深圳華南城 潮商馬介璋


馬介璋回憶說:“記得有一次在香港與德國客商洽談生意,正值禮拜天,合同文本的打印一時找不到人手,可第二天一早就要簽約,怎麼辦?”於是,從未打過字的他,硬是看著打字機的說明書,通宵達旦把合同文本完成了。第二天早晨,他把這份合同按時送到客人住的酒店,那個德國商人看了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樂了。馬介璋老實相告,這份合同是自己一宿沒睡打出來的。德國人說,合同表面不規則,但內容簡潔,數字沒有錯。就在上面簽了字。

就是因為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馬介璋這種信守承諾、認真執著、刻苦拼搏的敬業精神深深感動了這位德國客商,從此,雙方建立了特殊的信任與友誼,幾十年來,這個德國人都是馬介璋的生意夥伴。其實,正是這紮紮實實的每一步,才奠定了達成集團未來騰飛的根基。

歷經幾十載,馬介璋終於實現了當年那句“開一個比他大十倍的工廠”的誓言,甚至遠勝。並非是因為他有多幸運,而是面對生活的暴擊時,他始終奮進,從不屈服,才獲得了成功。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