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說話方式,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張天承


溝通的四個要素是:一觀察,二感受,三需要,四請求。

首先要留意覺察當下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了什麼?不管是不是喜歡,只是如實說出我們所做看到的事。重要的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不去評判或者評估,然後去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害怕,生氣,喜悅,開心等等。

用上述詞語來表達會更加的明確,孩子也會跟著學。然後說出彼此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我們一旦真誠的溝通,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前三個要素就會得到體現。

舉例來說,母親可能會對孩子說:你看你一天到晚把家裡面搞得亂七八糟……此時,孩子可能會想:怎麼會呢,你肯定又是胡說八道。這樣的溝通從念頭上就是不真實的。

而母親如果對孩子說:兒子,我看到了你把髒鞋子扔在了飯桌旁邊,請你將鞋子放在門外,因為你這樣的行為讓我不高興,因為我需要看到家裡更加整潔,這讓我感覺舒服。

看到了嗎?這樣的溝通就是具體的說出了你的請求,然後呢,你要告訴孩子怎麼做。將這個要素明確的告訴他,我們就可以期待對方採取行動來滿足我們。

生活中看到很多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容易就一件事情引起了自己的情緒,進而將自己的情緒和事件混在一起,然後給孩子下個定義,貼上標籤。

這樣做的結果首先開端就不良好,最後也不會得到好的結果。所以我們在溝通的時候要注意我的觀察是什麼,我的感受是怎樣的?哪一些事情和行為導致了我有那樣的感受。最終,為了改善當下的情況,我的請求是什麼?我需要你做些什麼,或者我們彼此做些什麼去改變當下的狀況。

從觀察自己內在發生的變化開始,去覺察自己當下一點一滴的感受,進而從這個層面出發,可以瞭解彼此真實的感受和訴求,這樣就會得到很好的溝通結果。

很多父母溝通前想象的是美好的,往往在過程中開始積累爆發,所以,父母們勿忘初心啊。

沒有引導不好的孩子,只有不覺醒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