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是假的?

無筆史官


如果要說到歷史中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是假的話,我很快想到了近代史關於孫立人殺戰俘以及蔣百里重敗日本人的傳聞,雖然這兩件事情聽起來都非常的讓人感到激動,但是如果從正確對待歷史的角度上來看,這兩件事情卻是假的。

孫立人殺戰俘的真假

孫立人之所以能在近代史中當得上名將兩個字,最主要的就是他在緬甸戰場戰場中建立下的戰績。

而關於孫立人在緬甸戰場中的戰績,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聞,在這個傳聞中說到孫立人在率軍擊斃了3萬多的日本人後,也同時俘獲了3000多的日本戰俘。


這個傳聞中說到孫立人在面對這些戰俘的時候,表現出了十分的厭惡。

然後他就給自己的手下下了一個命令,讓他們去調查這些日本俘虜,只要有人參與過侵略我國的戰爭,那就全部就地槍殺活埋。

在孫立人的命令下達後,3000多日本戰俘中除了一個在臺灣出生、沒有前往過內地的士兵之外,其他的所有日本戰俘都被孫立人手下的士兵活埋在了緬甸的土地上,成為了緬甸熱帶雨林中的一縷孤魂。


而在孫立人活埋了這3000多日本戰俘後,日本方面毫不知恥地對孫立人發起了譴責,譴責他違反了國際戰俘條約。

以上就是一直被很多人深信不疑的歷史傳聞,這樣的傳聞在不瞭解真相的情況下被人們聽到的話,很多人必然是會熱血沸騰的。

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這件事情其實是假的,是抗戰結束後很多年國內的一些歷史作家編撰出來的。

孫立人的軍隊在緬甸戰場作戰的過程中,他們的軍隊中是有隨軍記者的。

這個記者會謹慎地記錄下當時軍隊的殺敵人數以及一系列的戰績,最後在回到國內的時候,會在報紙上向人們公佈出這些軍隊在異域戰場中的殺敵戰績。

根據抗戰結束後官方在報紙上的披露,孫立人的軍隊在緬甸戰場中最多的俘虜數量實際上只有300多人。

而因為日本士兵受到武士道精神影響的深重,所以在他們遭遇到絕境的時候,他們是寧願自殺也不願向對手投降的。

正因為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當時想要抓到日本俘虜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抓到這些俘虜後,孫立人不僅沒有殺掉這些俘虜,反而命令手下們要儘量地看好這些俘虜、不讓他們自殺。



在孫立人看來,這些俘虜的腦海中都裝著大量的軍事情報,與其為了洩憤把他們全部都殺死,還不如從他們口中套取軍事情報要來得更有意義些。

在瞭解到這個傳聞的時候,也希望大家不要誤解孫立人,覺得他有什麼造假的行為。

因為所謂殺俘三千的說法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說出來的,而是某些人在想要博眼球的情況下編造出來的,跟孫立人並沒有什麼關係。

因此並不影響他名將的聲威,他還是他,還是那個在抗戰中建立下不世功績的名將。

蔣百里重敗日本人的傳聞

蔣百里是民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大軍事理論學家,同時他還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岳父,關於他也有一個很出名的傳聞。

這個傳聞說蔣百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考試的過程中擊敗了所有日本人,從而獲得了當時畢業考試中的第一名,從日本天皇的手中接過了代表著無上榮耀的天皇佩刀。

這個傳聞在提到蔣百里的時候,也提到了在民國史中大名鼎鼎的蔡鍔將軍,說他在蔣百里那一屆考試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和蔣百里一同從日本天皇的手中接過了天皇佩刀。


這個傳聞和孫立人的傳聞一樣,都是假的,都是後來人們人為編造出來的。

首先蔣百里雖然和蔡鍔有著深厚的友誼,但是他們並不是同屆的同學,蔣百里是1902年入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然後1905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

而蔡鍔將軍雖然1902年的時候就已經在日本讀書了,但是他當時讀的並不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蔡鍔是在1903年的時候才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因此根本不可能和蔣百里一同參與考試。


還有蔣百里和蔡鍔也不可能從日本天皇的手中得到天皇佩刀,在當時的日本,想獲得天皇佩刀就必須得進入日本的陸軍大學中學習並在日本陸軍大學的畢業考試中取得前六名的成績。

只有陸軍大學的前六名才能獲得日本天皇的佩刀,至於像蔣百里和蔡鍔他們所就讀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根本獲得不了天皇佩刀這樣的榮耀。

當時他們最多獲得日本陸軍軍部頒發給他們的懷錶,因此這個傳聞是假的。

所以說這就是歷史中著名的兩件虛假事件,這兩件著名的虛假事件都與日本人有著一定的聯繫,雖然仇恨確實不能忘卻,但是我覺得這樣沒有歷史依據的造假是不可採取的,這種造假行為其實在很多時候與我們所深惡痛絕的“抗日神劇”以及韓國的“抗中神劇”是沒有區別的。


孤客生


李雲龍打平安縣城,二戰轉折點



蒼生丶


正所謂“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歷史長河中有很多我們原本以為是真的,但實際上是假事件,這些錯誤的言論輕則影響我們正確看待歷史,重則直接影響我們對當事人以及事件性質的誤判,這是極其嚴重的,這些“灰塵”,我們不掃,它自己不會走。

如果真要挑出一件比較有代表性的假歷史事件,我感覺那些對軍事知識一無所知,還誇誇其談的人,他們散步的軍盲言論又影響到很多人,這樣的事件值得說一說。而近期又出現了大量軍盲對外發布消息稱志願軍頻繁使用了人海戰術,其實,這種說法,就是一次假事件,很容易誤導人。

作為一場不得不打、雙方實力相差懸殊的戰爭,其實,從一開始志願軍就沒用過人海戰術,如果將志願軍取得的歷次勝利單純的理解成依靠人海戰術獲勝的,那就是不懂得軍事理論,更不懂什麼是人海戰術,什麼是萬歲衝鋒,更不懂什麼是三三制。

志願軍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使用的軍隊慣用的打發,也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敵人,不要計較一城一地的爭奪。

自古就有“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的說法,志願軍自身的武器裝備與敵軍不在同一檔次,所以在戰爭之初,統帥就制定了用優勢兵力圍殲的打法。這是有資料可以查的。

雖然早期計劃的是圍殲師級編制

,但敵軍雖然叫師,實際上編制在兩萬人左右,而且彈藥和補給都是空投的,子彈基本上沒有打完的時候。然後改變計劃,轉而圍殲營一級的部隊,效果不錯就一直堅持下來了。

並且,我們通常認為的衝鋒號一響,人們就一窩蜂的衝上去,其實是不對的。實際上志願軍並不是無腦衝鋒,而是非常有組織有紀律的三三制衝鋒,交替推進吸引火力,等到離敵軍30米左右時扔手榴彈

據美軍回憶,志願軍非常頑強,等衝到近距離時,手榴彈跟下雨一樣,刷刷的往下掉。其實,志願軍與敵軍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戰術使用得當,而支撐戰術完美執行的動力,就是志願軍的穿插戰術。

當時的敵軍都是沿著公路推進,但他們永遠想不到志願軍僅僅依靠兩條腿,愣是翻山越嶺,最終分割敵軍部隊,達到局部圍殲的目的。據資料記載,38軍113師強行軍14個小時就疾馳了72公里,當時為了趕時間,都是直接尿在褲子裡的,最終才搶在敵軍前僅5分鐘佔領要地。

顯而易見,這種在武器裝備落後、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採取疾馳穿插佔領要地的方式,自然不是軍盲口中的人海戰術吧。當然了,後期的反斜面戰術也不是人海戰術,已經成為經典戰術了。

另外,敵軍也會使用集中優勢兵力圍殲的戰術,戰鬥中志願軍防守的陣地,連級幹部都死了,排長指揮,排長都死了,班長指揮,最後連班長都犧牲了,士兵們就自己打,沒有彈藥了就與敵軍同歸於盡。這自然也不是人海戰術。

還有,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嚴重不足,冬裝裝備不齊,造成很多非戰鬥犧牲。很多戰士幾天都吃不上東西,組織敢死隊時,詢問士兵有還有什麼要求,士兵只是希望能吃一個土豆就知足了。

並且,很多陣地在白天被敵軍拿下以後,到了晚上又被志願軍奪回來,這是沒有制空權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戰略戰術,即便放到今天,夜間戰鬥都是非常困難的,而志願軍依靠夜間猛攻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取得勝利。這自然也不是人海戰術。

有鑑於此,戰爭的發生是每個人不希望看到的,但是,真的發生了,志願軍會無畏地勇敢面對,武器裝備的落後並不是一味地拿生命去彌補不足,而是通過詳細周密的作戰計劃,合理安排,令行禁止的嚴苛紀律,來取得勝利的,並不是人海戰術。



小小嬴政


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本就是後人修撰的,說實話,後人對前朝修史,很難做到客觀公正的記載,很多都有刻意抹黑之嫌。所以很多流傳至今的歷史事件都是無從考證,難以辨別出真假的,那麼這裡我就列舉一些不太真實的歷史事件。


一,商紂王建造酒池肉林,沉迷酒色而導致商朝滅亡。課本上說商紂王登基後建造一個大池子裡面裝滿酒,再把烤好的肉掛在林木上,寵幸妲己,整日在酒池肉林中享樂,最後由於他的殘暴荒淫的統治導致商朝的滅亡,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不說到現在都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商紂王建造過酒池肉林,就算是有,作為一國之君,尤其是在商朝這個嗜酒的時代,有什麼奇怪的?清朝統治者們喜好大肆建造皇家園林怎麼不見有人批判呢?再說說寵幸妲己,哪個君主不好色?不是三宮六院?事實上商紂王天資聰穎,登基後積極對外擴張,而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商朝主力大軍在東夷作戰,造成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趁機聯合其他諸侯抄了商紂王的後院。


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早記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是《史記》,而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距離那段歷史已經過去至少六百年了,那麼久遠的事情司馬遷寫起來還能如親身經歷一般,實在值得懷疑,而除了司馬遷寥寥幾筆的記載外,也根本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段故事的真實性,況且烽火臺示警不說是短距離的示警,就算是遠距離示警,各諸侯也根本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或者短時間內到達,實在想不清楚點燃烽火臺有什麼好笑的!所以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者對這件事持懷疑態度,有跡象可以推測,當時的事實是周幽王寵幸褒姒,想廢長立幼,立褒姒的孩子為太子,這引起了太子姬宜臼的外祖父也就是申後的父親申侯的不滿,於是申侯以洗劫鎬京為條件,得到犬戎的幫助,他們攻入鎬京,殺死了周幽王,但此舉也引起了鎬京百姓的不滿,所以在關中失去民心的姬宜臼即位後不得不遷都洛邑。


三,項羽火燒阿房宮。《史記》的記載是:“遂屠咸陽,燒其宮室……”,後來考古學家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咸陽宮和其他秦朝宮室都有被燒的痕跡,所以《史記》記載的項羽燒的宮室就是咸陽宮並非阿房宮,而考古學家對阿房宮的遺蹟進行考古發掘也並沒有發現任何大量火燒的痕跡,事實上阿房宮最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宮殿群壓根兒就沒建完,所以才會有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傳言。

四,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為代表的歷史小說所編寫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小說畢竟是小說,大家可以當做消遣來看,但不能當作歷史,事實上華雄是孫堅殺的,草船借箭的是孫權,沒有過五關斬六將,趙雲也不是五虎將,周瑜心胸根本不狹隘還很寬闊,潘金蓮和武大郎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祝英臺和梁山伯也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宋江起義與方臘起義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沒有狸貓換太子,沒有楊家將的七子去六子回的故事,潘仁美在歷史上是功臣是好人等等,這裡也就不再舉例贅述了。


鹹魚閒聊


歷史上典型的事件有許多許多,它們被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但是它們真的是真實的嗎?其實有許多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都是虛假的。

比如有一個事件它被我們很多人誤解,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初中的時候,小編經常在空間裡看到有人發出“秦始皇焚書為什麼不全部燒完?”的感慨。今天,小編想說秦始皇還挺冤枉的,首先這個“焚書”並不是燒燬所有的書籍,而且也沒有後世所說的危害那麼大。當時焚書的目的是為了統一全國的思想,雖然這對於禁錮和抹殺人們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也要站在當時的情況想想,這對於剛剛大一統的封建社會作用是相當大的,有利於國家的管理和運行。而且他並沒有毀掉那些有關算卦,醫療,種植類的書籍還有先秦的諸子著作也沒有燒掉。



至於“坑儒”,這是“焚書”一年後做的。“坑儒”講的是坑殺讀書人,將他們活埋。第一秦始皇坑殺的主要是些術士,所謂術士是那些以算命,看相的為職業的人。而且他殺死的只有460人,對於一個這麼大的國家來說並不是很大很大的事。第二秦始皇其實是“坑方”,這跟儒生沒有關係,都是方生的錯。秦始皇想要長生不老,方生就投其所好說可以找到仙草,秦始皇就封他們做官,賜予了很多金銀珠寶,但是他們什麼也弄不出來,一些人害怕就攜著鉅款逃跑了,惹怒了秦始皇,要殺了這些方生。而中國文字一向簡潔,後世簡單的把這個事件稱之為“焚書坑儒”所以,這個誤會就這麼產生了。


歷史很妙


傳統印象裡,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很多時候都是使用的人海戰術,由於苦於裝備和活力的不足,不得已在進攻的時候採用人海戰術向敵人發起衝鋒。

李奇微在回憶錄中描述戰爭中志願軍時說:他們以密集的戰鬥隊形,採取波浪式的衝鋒方法,連續不斷地衝擊陣地,直到被美軍密集的火力擊退。

包括我們自己拍的那個《我的戰爭》的電影,以及韓國那部《太極旗飄揚》裡,志願軍在劇情中的表現也是密集的進攻隊列。

這種不畏生死、英勇向前、向前衝鋒的形象,始終成為我們對志願軍的固定思維。

其實,真實的志願軍進攻隊列可不是簡單的“波浪式”密集隊列攻勢,雖然我們也是類似於人海戰術,但這不是簡單的像鬼子那種沒腦的萬歲衝鋒等待機槍收割的那種,而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業已成熟的散兵線三三制戰術。

這種戰術下,看似戰場上志願軍戰士人潮湧動,實則這裡有無數的攻擊小組,各小組以自己的攻擊目標為方向,進攻時採取靈活穿插、交替補位、在戰場大環境下,以快速衝鋒、以多打少等戰術動作完成自己的局部戰鬥任務,進而保證整個戰場的勝利。

萬歲衝鋒和中式人海戰術的不同。

在狂熱的宗教感召或者領袖召喚下,懷著對君主或教宗的無限熱愛,士兵們做出瘋狂的不顧一切傷亡向前衝的集體衝鋒,這種衝鋒,在古代被密集的箭雨收割,在現代則被機槍等密集火力收割。

不管在日俄戰爭,還是諾門坎戰役,還是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都做出了無數次瘋狂的萬歲衝鋒行為,在久攻不下或者瀕臨絕境的時候,大批頭纏白布、端著刺刀步槍的日本士兵在“板載”的吶喊聲中衝向敵陣,隨後被密集的火力全部收割。

在朝鮮戰場上,由於裝備上的極其落後,我方的進攻在很多時候都是晚上進行,進攻時以手榴彈開路,使用步槍和衝鋒槍邊掃射邊快速突進,利用人數優勢,消滅一個區域敵人後再迅速攻擊下一個目標。

這種進攻方式下,一個士兵傷亡了,後面的士兵迅速補上他的攻擊位置,有條不紊,始終保持進攻隊形的穩定,這就能保持強大的戰鬥力。

在戰鬥前,往往誰死了由誰代替,是之前就規定好的,各自記住自己的位置、次序,進攻時的各種信號、口號也都規定好了,一點都不會亂。

至於現在電視上拍的那種戰爭大片,雖然也是很逼真,各種特效做的也不錯,但是放在當時真正的戰場環境下,炮聲隆隆、炮彈滿天飛,槍林彈雨下,耳朵都震的鼻子出血,如果事前不做好精密的安排,人海戰術一上去就立刻亂了,就成了單純的被收割的韭菜了。

有了周密的安排,士兵們在衝鋒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戰鬥序列前進,注意周圍人的各種信號或口號,這樣即使戰場再混亂,大致上也亂不了。


雲中史記


我們以前被灌的那些“雞湯文”,很多都是假的。

還有沒人記得“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這個故事應該來自小學課本,講的是愛迪生7歲的時候,他媽媽忽然得了急性闌尾炎。

醫生來了之後,說需要馬上做手術才行。但是,家裡的光線太暗了,沒辦法做手術。正在大家著急的時候,愛迪生想到了好辦法,拿來鏡子聚攏光線,幫助醫生完成手術。

多麼聰明的孩子啊!但是,愛迪生7歲的時候是1854年。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是在1886年,也就是說,那時候的醫生還完全不懂怎麼做這個手術。

所以,這個事件是假的。


被廣為傳播的,還有牛頓和蘋果的故事。據說牛頓某天坐在蘋果樹下休息,一個熟透的蘋果正好落下來,砸在了他的身上。於是,牛頓悟出了萬有引力。

其實,這個故事也是無中生有。1752年,威廉·斯蒂克利出版的關於牛頓生活的回憶錄中,首先提出了這個故事。

牛頓本人從未記錄過這個故事,很多的傳記作者,都是從牛頓的親友口中聽說的。實際上,牛頓在此之前就一直在研究有關力的問題。蘋果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傳記作者演繹出來的。


還有一個經典的故事,來自富蘭克林。

故事告訴我們,富蘭克林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為了研究電,專門製作了一個風箏,趁著大雷雨的時候出去,放飛自我——不對,是放飛風箏。風箏被閃電擊中後,富蘭克林也感到手部發麻,還把電引入到了萊頓瓶裡。

多麼勇敢的行為啊!實際上並沒有。富蘭克林只是提出了可以做這種實驗,他自己並沒有嘗試。

雖有有人言之鑿鑿的說富蘭克林做過實驗,但是沒有任何證據,以及任何資料。

後來俄羅斯物理學家裡奇曼在1753年做了這個實驗,然後,被電死了……


最後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就是達芬奇“畫雞蛋”。

小學課本中出現過,說達芬奇小時候學畫畫,老師讓他先畫雞蛋。畫了一張又一張,畫了很多很多。有些版本的演繹中,甚至說達芬奇畫了3年的雞蛋。

其實,這只是一碗雞湯。達芬奇很小就表現出繪畫天分,去當學徒學畫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繪畫技巧,不用畫太多雞蛋的。

而且,達芬奇在學畫的時候,要學習素描、繪畫、大理石雕塑、青銅澆築等課程,還要熟悉各種機械、工程和建築知識,根本不可能有3年時間畫雞蛋。

這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是假的。


當然,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歷史故事,別太認真,僅僅是雞湯而已。


七追風


說到假歷史事件,怕是沒有哪本書比《三國演義》的影響更厲害,因為很多人就是把《三國演義》當真實歷史來讀,其他N大名著望塵莫及。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如曹操、劉備、關羽、諸葛亮、孫權,等等,以及重大歷史事件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討伐董卓等等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但其他一些為人津津樂道的事件卻是虛構的,只是由於影響巨大,導致很多人信以為真。

由於《三國演義》虛構或與歷史嚴重不符的事件太多,不能一一窮盡,這裡只摘錄最著名的,作者在此只是就事論事,說明《三國演義》並非真實歷史,絲毫沒有不尊重羅貫中和《三國演義》的意思,四大名著中,作者讀的遍數最多的就是《三國演義》。

1,桃園結義,正史沒有記載,只說三人情同手足,而且關羽最大,劉備次之,張飛最小。

2,溫酒斬華雄,正史中華雄死在江東猛虎、孫策和孫權之父孫堅手下,壓根就沒有關羽的事,孫堅和華雄都表示不滿。

3,三英戰呂布,正史中呂布也是被孫堅(真猛將兄)擊退,劉、關、張壓根就沒摻和。

4,關羽斬顏良文丑,正史中關羽斬顏良是真,誅文丑是假,文丑是被曹操麾下幹掉的。

5,曹操獻刀殺董卓,正史沒有,純屬虛構。

6,貂蟬美人連環計,正史中沒有貂蟬這個人,羅貫中硬是虛構出一個美女,與真實存在的楊貴妃、西施、王昭君並稱四大美女,著實厲害。

7,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正史中關羽確實曾從曹操處投奔劉備,但沒有保護兩個嫂子的情節,至於過五關斬六將,更是純屬虛構,六個被斬的人在正史中從未記載。

8,火燒博望坡,正史不是諸葛亮乾的,因為那個時候諸葛亮還沒出山,是劉備的手筆。

9,趙子龍渾身是膽,七進七出,正史中護送劉備家人是真,七進七出,純屬虛構。

10,諸葛亮舌戰群儒,正史中諸葛亮只是見了孫權一個人,此後的舌戰群儒、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等全部都是虛構。

11,蔣幹盜書,正史中蔣幹確實曾遊說周瑜,無功而返,周瑜沒有算計他,他也沒中計,羅貫中把蔣幹的智商寫成了負數。

12,孔明借東風、草船借箭,正史中的赤壁之戰中完全沒有這個情節,純屬虛構。

13,華容道義釋曹操,正史中關羽根本沒去攔截曹操。

14,諸葛亮三氣周瑜,最後氣死,正史中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和周瑜從未見面,不知道怎麼個氣法?而且正史中的周瑜器量高雅,絕非小氣之人,他和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羅貫中為了神話諸葛亮,把周瑜黑慘了。

15,單刀赴會,正史中不是關羽到魯肅處赴會,反而是魯肅到關羽處去赴會,羅貫中為了美化關羽,真是拼了。

16,關羽顯靈索命呂蒙,純屬迷信。

17,諸葛亮七擒孟獲,七擒七縱,正史沒有記載。

18,諸葛亮用兵如神,諸葛亮擅長治國理政,並非兵法謀略,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把很多人的特長和成績都“張冠李戴”,一股腦全給了諸葛亮,其實很多戰功是劉備取得的,羅貫中卻把劉備搞成了無能之輩。

19,曹操割須棄袍,完全是為了醜化曹操,因為正史中的潼關大戰,曹操勝了馬超。

20,諸葛亮罵死王朗,正史中王朗是病死的,根本就沒有隨軍出戰,沒和諸葛亮在戰場上見面,再說把人罵死很光榮嗎?不知道羅貫中是怎麼想的,純屬虛構。

21,空城計,正史中從未發生,純屬虛構。

22,七星燈續命,正如魯迅所說,羅貫中寫“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反而讓人喜歡不起來。

23,張飛是個殺豬的粗人,正史中的張飛文武雙全,書畫雙絕。

24,講義氣的關羽,正史記載其實心高氣傲,和大多數同僚的關係都不好。

24,曹操七十二疑冢,雖然當代發現的曹操墓曾引起巨大爭議,但所謂七十二疑冢正史中完全沒有記載,現實中也沒有考古發現。

對比正史來看,《三國演義》的基本出發點就是拼命黑曹操,使勁神化諸葛亮,美化關羽,由於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使得諸葛亮和關羽在民間成為神聖一般的人物,所以三國演義本質上是小說,雖是四大名著,但不可當歷史來讀。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事實的真相只有親歷者才可以知道。這句話估計都有點兒爛大街了,不過它卻揭示了一個真相:歷史的真假莫測,就算寫在史書上,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唐朝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囚父竊兒媳,一路走向皇位。如此不堪的黑歷史,足夠揹負萬世罵名!可是,大家似乎並沒有過多指責他,就連最著名的邊塞詩人都稱讚他是唐宗宋祖。

李世民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資治通鑑》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話說有一次李世民諮詢正在修國史的房玄齡,說:“為什麼前世的史官在編訂史書的時候,不讓他們的主上看呢?”房玄齡當然知道李世民葫蘆裡裝的什麼藥,於是便告訴李世民:“史官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

房玄齡的回答可謂是四平八穩、滴水不漏,整的李世民想打聽也不好意思說出來。但是自己做的醜事兒實在不堪入目呀,這幫史官一定會記錄下來的。

於是呢,李世民就強行命令史官,讓他們把記錄在冊的《今上實錄》交出來,否則就踢了他們的飯碗。在踢了不知道多少個飯碗之後,李世民終於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之後,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說白了,就是讓李世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從此以後,歷代史官記錄歷史的獨立性,就這麼被皇帝奪取。

李世民得皇位之不正,那大唐奪得楊廣的江山就正了嗎?

史書記載,隋煬帝楊廣在位期間開大運河、創科舉制度、三徵高麗;這些功績放在當下,那就是南水北調、公務員考試、摩擦周遭小國,這一切都是為了國內更好的發展!

如此千秋大業,竟然將之說成勞財傷民,更可惡的是,還把楊廣打造成一代暴君!我就想知道,暴君會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員嗎?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

嗯,這首詩便是楊廣所作。試問,這樣的詩句會是一個暴君寫的嗎?寒鴉、孤村、斜陽、銷魂,這樣的意境是一個整日驕奢淫逸的皇帝能想出來的?

我要是不說這是楊廣寫的,肯定有人以為這是哪個婉約詞人在賣弄風騷呢!即便我不說,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你也會想到枯藤老樹昏鴉。馬致遠何許人也,我也就不多說了,他的田園詩絕對是來源於生活。

如此,隋煬帝的暴政就不得不重新審視了,他真的是一個昏君嗎?隋文帝的開皇盛世一定被隋煬帝繼承了,而且被他再度發展。封建王朝的盛世,使得地方上也愈加強大。

恰巧此時,北方作亂,隋煬帝三徵高麗。如此,國內守衛軍力量被大大削弱,使得許多有野心的割據勢力,紛紛起兵造反。正在江都巡遊的楊廣,當然察覺到了這一切。

可惜,未等他來得及處理,便被部下殺死。之後,天下頓時陷入混亂,早已準備好的各路軍閥開始爭奪王位。最後,被李淵父子奪了天下,歷史也就任由他們修改了。


祗樹


堯舜禪讓?別讓儒家給騙了,根本不存在!

在儒家的記錄中,堯對舜的政審整整搞了二十八年,考察後期,甚至不惜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到人家門上,抵近親身觀察了三年,這才把帝位放心的交給舜。

然而這層反映人性光輝的溫情面紗卻被《竹書記年》給無情地撕個粉碎。

《竹書記年》是晉、魏的史官記錄的一部編年體通史,這個晉、魏不是三國後期的魏與晉,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和魏國,不過巧合的是,它倒是出土於西晉那個時代。

作為一本安眠在地下數百年的史書,《竹書記年》沒有機會經歷秦始皇的“焚書”和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整治,不管從哪個角度理解,它才是最有可能接近歷史真相的史書。

裡面的記載,對於儒家人士來說,當然是觸目驚心。

比如說起“堯舜禪讓”: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堯帝到了老年,已經成了個缺德的老糊塗蟲,沒有辦法,舜只好把他關押到了平陽,這才坐上了帝位。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舜怕堯的兒子丹朱搞事情,給丹朱也關了禁閉,杜絕爺兒倆相見串供。

說好的禪讓呢?根本就只看見了鳳凰男+心機男!

比如說起“共和行政”:

大家原先都是理解為周公和召公一起組成雙核心填補因為“國人暴動”而逃亡的周厲王留下的權力真空,也被當做是集體智慧代替個人獨斷的典型例子。

可人家《竹書記年》輕輕的嘆了一口氣,別鬧了,那只是“共伯和幹王位”,是一個叫“共伯和”的諸侯代行王權而已。

比如說起商朝的伊尹考核太甲:

《史記》的記載是伊尹把太甲關了三年,是磨練他的心智,待到太甲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堅決改正後,伊尹又把江山社稷奉還給了改造好思想的太甲。

《竹書記年》搖了搖頭,伊尹明明篡位為王,後來是太甲流亡七年,成功的潛伏回來殺死了伊尹,才重新奪取的江山。

到底誰真誰假?孰是孰非?

考慮到國祚長久、明君輩出的漢唐之前,總是會“恰好”有一個二世即亡、殘暴獨斷的秦隋,所以真理總是掌握在後來者的手裡。

還是那句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是人耶?是神耶?是蟲耶?大禹自己說了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