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子彈短信判“死刑”的三個理由

本篇文章分別從時間、功能、團隊三方面出發,對當前的市場環境進行了透徹地分析,解析了子彈短信為何只是“曇花一現”。

我给子弹短信判“死刑”的三个理由

“你覺得子彈短信怎麼樣?”

“我覺得子彈短信會死。”

《社交二十年》發表以後,很多對社交感興趣的朋友都會與我聊到這個話題,而我的觀點相對明確:沒錯,我覺得子彈短信會死。

坦白說,對於這個產品,無論是從時間上、功能上、還是團隊對於用戶的理解上,我都不看好。或許子彈短信的死亡不會快如子彈,但它可能難逃慢慢消逝的命運。

時間:沒有平臺顛覆,也沒有代際跨越

首先說說大環境。

雖然子彈短信是作為一款效率工具被老羅推出的,但相信大家對它的期望都在於能否顛覆微信,因為它出現在一個微妙的時間點:社交創業寒冬剛過,與此同時,在一些人眼裡“天下苦微信久矣”。

但是,我認為它並沒有出現在一個正確的時間點。

什麼是正確的時間點?本人的粗鄙之見:其一是硬件設施的平臺級顛覆,其二是不同年齡段的代際跨越。

因為關係鏈的存在,熟人社交最大的特性是贏家通吃,原因很簡單:我們通常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使用兩個及以上的熟人社交產品。(在中國,同時使用微信和QQ已經算極其意外了,不過一般兩個平臺的主要關係鏈會有區分,且使用者會明顯傾向某個平臺。)

所以關係鏈一但建立在某個平臺上,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而平臺顛覆能夠帶來關係鏈的集體轉移,代際跨越則代表著關係鏈的新生。

微信,就是典型的PC端到移動端的平臺顛覆。

如今微信已經成長為一頭龐然巨獸,雖然一直以來它都很剋制,但對移動互聯網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未必沒有讓它變得傲慢。它接入小程序,帶著征服操作系統的野心,它對公眾號大刀闊斧地改動,帶著不容置疑的口吻。大多數人無力反抗,他們只能選擇在微信的生態裡猥瑣發育。

但是總有人不安分,他們舉著大旗搖曳吶喊:“看吶,朋友圈的活躍度越來越低了,通訊錄裡的陌生人越來越多了,群聊充斥著優惠券和小遊戲!我們需要逃離微信,我們需要開闢新的世界!”

大洋彼岸Snapchat的上市,更是成為了這群人的精神信仰,於是他們吹響衝鋒的號角,無數新的社交產品紛紛現身,奢望著從微信溢出的細流能在他們倉促挖掘的洞裡匯聚成新的海洋。

說來慚愧,我們團隊也曾經是Snapchat的追逐者之一,也邯鄲學步做過一款閱後即焚加story的產品。同樣致敬Snapchat的還有最近從微信出走的POP團隊。

可惜,我們沒有認識到,在熟人社交的領域裡,差異化的功能往往只是噱頭,而不是底層需求。Snapchat也從來都不是一個關於閱後即焚或是story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PC端到移動端和95後、00後逃離facebook的故事。Snapchat的成功,在於它同時佔據了平臺顛覆和代際跨越的地利人和。

這一點,是我們沒有的,子彈短信也同樣沒有。

可能會有人質疑,現在確實還沒到平臺級的顛覆,但是00後已經成長起來了呀,不正是代際跨越的最佳時間嗎?

在這裡,我奉勸抱著這樣想法的創業者們,不要自欺欺人。看看現實吧,迎接Z世代的,正是那個曾經將王權交接給微信的手機QQ。

雖然作為社交創業者很不想承認,但騰訊就是這麼變態,平臺顛覆被微信拿下了,代際跨越也終究沒有逃過QQ。

所以,在當下這個市場和技術環境裡,我斗膽下一個結論:想做陌生人社交,隨便;想做熟人社交,沒戲。

功能:突破關係鏈,需要十倍的優化體驗

接下來說說需求。

我給每個來問我子彈短信的朋友回了相同的問題:

“你邀請朋友一起用了嗎?”

遺憾的是,我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NO。事實上,除了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和錘子手機的忠實粉絲外(以及嗅覺敏銳的黑產們),大多數人都只是抱著下載來看看的心理,如果通訊錄裡恰好有幾個朋友在用就順手加上,幾乎少有深度體驗過這款產品的。

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也不妨看看,自己在子彈短信上加了幾個朋友,發過幾條語音,連續使用了多少天。然後捫心自問一下,子彈短信“更快一步”的消息體驗,是否讓你內心產生了非常想要和某些人一起使用的強烈衝動。

我给子弹短信判“死刑”的三个理由

反正我的內心毫無波瀾。這種程度的優化體驗,幾乎無法鬆動關係鏈這樣根基深厚的城牆。

那麼什麼程度的優化體驗能夠成功呢?十倍當然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真正的核心是體驗上質的飛躍,我覺得飛信和微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飛信最初的功能是移動用戶之間可以免費發短信,還可以實現PC端和移動端的互相發送,而微信最初的功能,相當於是所有用戶之間可以免費發短信。但是,在2007年飛信的年代,短信是一毛錢一毛錢數著發的,可到了微信的年代,短信早就包月了。

所以在這個功能上,微信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但這個飛躍在talkbox的語音對講功能上實現了。從文字到語音,米聊和微信正是因為抄襲了這個功能,才實現了第一次用戶的大規模增長。而微信的第二次用戶大規模增長,則是因為搖一搖、漂流瓶和附近的人。

這是加速關係鏈建立的一次飛躍,經歷過QQ的騰訊懂得一個道理,即使是對於即時通訊這樣的熟人社交產品來說,早期熟人關係鏈的價值幾乎為0,數量才是王道。而搖一搖和附近的人,讓微信上的關係鏈數量出現了井噴,這也最終決定了微信的勝利。

再回過頭來看子彈短信,語音和交互層面的“更快一步”,無疑展現了團隊對於“效率”二字的追求。但如果給子彈短信的效率打100分,難道微信還能不及格嗎?至少在我看來,80、90分還是綽綽有餘的吧。

那麼問題來了,有必要為了這十幾分的優化體驗,去跨越熟人關係鏈這條又長又寬的護城河嗎?這感覺好像下了班非得買張機票到聖地亞哥,只為了吃一頓原汁原味的麥當勞,斟酌再三,我還是跑一趟樓下的金拱門吧。

當然,如果子彈短信依然是作為提高效率的協作辦公工具,那麼效仿釘釘,藉助公司和上級領導的強制力來普及,倒未必不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關於產品定位我就不隨意揣度了,但在突破熟人關係這條路上,我給子彈短信的判斷依然是:沒戲。

團隊:是為用戶設計產品,還是為利益

最後來看看團隊。

說到子彈短信,大家可能首先想到老羅和錘子,然後才會想到快如科技。

我给子弹短信判“死刑”的三个理由

老羅這個人還是非常讓我佩服的,從一個充滿理想主義氣質的英語講師,搖身變為今天錘子科技的CEO,別的不說,光是他在不懂技術的情況下從手機硬件這個市場生生咬下一塊肉,這一點就絕非常人所能及。

但也許是基因裡的先天不足,錘子科技如今已是舉步維艱,手機市場的競爭壓力終究還是讓老羅力不從心,疑似效仿小米的生態鏈戰略也走得不算穩當,再結合最近種種資金鍊斷裂的傳聞和雙十一老羅全力推廣行李箱的行為,讓我不禁懷疑這個科技界的段子手是不是已經黔驢技窮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堅果Pro2s發佈會後喧賓奪主、一夜走紅的子彈短信,會不會被老羅視為錘子的救命稻草呢?

雖然發佈時,子彈短信是一款提升辦公效率的工具,是錘子手機和TNT工作站的一種補充,並且老羅也一再強調:“子彈短信不是為了挑戰微信。”

但市場的反饋顯然超出了老羅的預期。而上線7天拿下1.5億元的融資,也表明資本市場並沒有把子彈短信當做普通的工具產品,而是將它押在了社交這條錢景廣闊賽道上。

但是,所有人心裡都明白,子彈短信火是因為羅永浩。

那麼,老羅為子彈短信頻頻站臺的背後,到底有沒有一點私心?子彈短信未來的道路,到底是專注於提升效率,還是願意豪賭跟微信死磕,抑或是淪為老羅為了挽救錘子而拿來向資本吆喝的武器呢?

這,就是我對團隊的第一個質疑。

另外,快如團隊我知之甚少,不敢妄言。但在這裡我想提兩個細節。

其一,是子彈短信內置的新聞版塊。這個功能我是不敢苟同的,甚至覺得從子彈短信的產品定位上看,有這麼一個類似今日頭條的功能,讓我覺得有些意外和突兀。為此我特地去子彈短信的官微下翻了翻用戶評論。

結果是:對於這個功能,用戶竟然一邊倒地希望快如團隊把它砍掉!當時我還不甚在意,心想既然用戶反饋如此鮮明,這個功能大概率是會撤掉的吧。結果沒過多久,卻看到了官方發佈的這樣一條公告:

我给子弹短信判“死刑”的三个理由

沒錯,子彈短信不僅沒有關閉資訊流的功能,還要因為取消其中的騰訊新聞源,向根本不想要這個功能的用戶們請求諒解?這是什麼操作?

如果說剛開始佈置這個功能,是團隊對於用戶需求的一次誤判,但如此固執的行為讓我不禁揣測是否別有用心。是尋求騰訊站隊未果?還是瞄上了今日頭條的香餑餑?抑或是覺得資訊流是變現利器?

總之,這個功能怎麼看都不像是為用戶設計的。(現在已經改成了探索版塊)

其二,是子彈短信的隱私洩露和涉黃問題。具體細節網上都有,我就不再贅述了,在這裡只是作為一個社交創業者向快如團隊提出第二個質疑:

在Facebook剛出了事的大背景下,錘子科技這樣的大公司扶持的團隊,竟然還會做出這種蠢事?以及如此配置齊全的團隊,竟然要等用戶跳出來之後才去解決涉黃問題?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另外一款端到端加密的即時通訊產品,如今已經成為賭博群聚集地,而官方顯然默許這種現象,因為這些在群裡用紅包賭博的用戶可以讓它穩坐社交榜前30名。(感興趣的自己去找吧)

總之,從團隊層面,無論是資訊功能還是隱私黃暴的處理,我認為子彈短信對需求的理解以及對產品的規劃都有一定的偏差。

至於其他的猜測,也許只是我的陰謀論發作吧!

總結

希望上述內容闡明瞭我對於子彈短信的看法,也剛好藉著這個機會聊了聊對於熟人社交領域的淺陋理解,也算是對當年盲目模仿Snapchat的一次覆盤吧。

其實,子彈短信未必會死,如果它能專注於提高效率,並且功能上再做突破的話。與其說是給子彈短信判了“死刑”,不如說是給現在的熟人社交產品判了“死刑”。

當然,也許我說的都是錯的,還是那句話:

未來的社交產品會是什麼樣子,未來的微信是否會被顛覆,我不知道,但我永遠心懷期待。

– End –

作者:Hiro,社交創業者,歡迎大家與我討論互聯網和社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