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簡訊、基因分析以及自由的悖論

子彈短信、基因分析以及自由的悖論

子彈短信最近很火,上了appstore頭名。下載了試用,發現通訊錄裡有幾個好友在用——他們大多是互聯網投資者,以及先前老羅的粉絲。

我一直把老羅視為一個媒體人——一個媒體基因很強的人。媒體基因很強的人也能做好產品,最適合他們做的產品是媒體屬性比較強的產品,比如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知乎,甚至雪球、以及現在轉型直播的陌陌、唱吧等等。BTW,陌陌的唐巖、雪球的方三文也是媒體人。

作為產品經理的老羅不如作為UI設計師的老羅。老羅的偶像喬布斯也非常強調UI,不過,蘋果的用戶體驗遠遠超出UI的範疇。蘋果的MacOS,iOS分別對標的是微軟的Windows,谷歌的Android。用戶體驗與UI有很強的關係,爛UI難有好產品,不過,僅有好的UI是遠遠不夠的。

老羅過於強調UI層面的創新,忽視更底層的用戶體驗以及性價比——用戶體驗和性價比本不可區分。很大程度上,他是逼不得已的。因為作為一個初創手機設計公司,作為一個比雷軍少很多行內資源的創業者,在相對更淺的UI層面做差異化是自然選擇。

作為半個”經濟民族主義者“,我一直期待騰訊、阿里、百度等躺著賺錢的企業能夠更進一步,由應用層向更底層進軍,期待它們能夠向谷歌看齊,在底層技術上做出自己的貢獻——甚至為國分憂。原先不懂技術的馬雲阿里有過不算成功的操作系統嘗試(馬雲最近似乎要在區塊鏈基礎技術上大幹一場),李彥宏的百度DuerOS正在嘗試,謹慎的馬化騰似乎在這方面還沒有下很大的決心。

我的意思是,設計手機的老羅選擇首先在UI層面創新其實不是”選擇“。

目前看,子彈短信的創新也是UI層面的創新,無論短期它多麼爆發,無論它”瞬間“融了多少錢,我依然不看好它在這方向的發力。找微信用戶體驗上的細節缺陷並不難,很多產品經理可以做一個用戶體驗很好的”改進版微信“。但是,要顛覆微信,必須從根上顛覆掉微信的整個生態。

目前看,似乎唯一能夠顛覆微信的的備選方向與區塊鏈技術相關——不過,由於政治原因,中國創業者在這個方向上只能曲線救國。

(區塊鏈技術如何可能顛覆微信呢?簡而言之,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做成一個”匿名的微信“——我們小團隊在這個方向有過不成功的嘗試。”匿名的微信“並不缺應用場景,缺的是足夠安全可靠、能夠真正匿名溝通的技術,缺的是寬容的政治經濟環境。)

子彈短信生存下去的發力方向是做社交媒體,雖然它依然很難——需要面對微信公眾號這個產品,但不是沒有機會。微博、今日頭條、抖音、陌陌已經給出了先例。老羅的牛博網曾經在業界也是挺有名氣的,老羅做媒體輕車熟路。

子彈短信的另一層意義是,它可以成為老羅成功的轉型之作——從此逐步放棄偏硬件的手機設計而專注於做APP。

作為自然科學和歷史學科的愛好者,我一直自覺不自覺的用”基因分析“個人,企業,甚至國家。就網絡相關的產品預判而言,這麼多年驗證下來,其準確度還不算太低——知名產品命運的預判有360社區聚合、騰訊微博、百度有啊,百度外賣、美團、阿里來往、網易易信、唱吧、老羅手機、小米手機、360手機、小米米聊、陌陌、迅雷……。準確度至少超過80%吧。

預判錯誤的只有一個:今日頭條。今日頭條的推薦對我這個用戶來說簡直不能忍受。我原先認為AI用於媒體基本上就是噱頭——谷歌百度都曾經嘗試過並失敗了,強烈技術基因的張一鳴難以靠機器分析用戶興趣而做好媒體,必然遇到強媒體基因新浪的強勢狙擊。預判錯誤的原因在於我低估了AI進化的速度,低估了”屌絲“的媒體共性。

基因的維度有媒體基因、社交基因、電商基因、技術基因、2B基因、2C基因,甚至忽悠基因……目前更多的依靠直覺做基因分析——說不明道不清的直覺,還沒有形成一套邏輯完善的體系。大的方面看,基因分析也是AI的一個方向。

這次同樣忽略了眾多的產品細節,對子彈短信基因分析後做出了預判。過兩年看看這個預判是否正確。

從價值觀上說,我真心希望基因分析無用,希望AI對絕大部分人無效——我們或許可以獲得其他任何生物的”行為科學“(規律),但這些”行為科學“唯獨對人類無效。因為若人類如其他動物、甚至基本粒子一般服從這些科學規律,那麼,我們將無法定義”自由“。

畢竟,知道人類自己如螞蟻、電子質子一樣,並非自主,知道我們的選擇實質上並非真的“選擇”,實在是一件讓人悲觀的事情。

相對於其他動物,人類的奇蹟在於,我們發明了更為嚴密的形式邏輯,這套形式邏輯大大降低了我們理解複雜世界的難度,或者說,降低了不確定性。在不確定性世界裡尋找確定性的動物當中,人 最勤奮。同時,詭異的是,我們還能通過質疑得到,確定性本身可能 永遠無法獲得 。

不確定性是自由能夠被定義的前提,找到確定性即消滅自由。因而,人類的悖論是,我們為了自由而消滅自由。

更多文章請搜索公眾號:Free-is-not-fre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