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沃森健康之困

IBM沃森健康之困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张曙霞

从去年2月中止与著名癌症研究机构MD安德森肿瘤中心的合作,到今年5月被曝大规模裁员,此后相继曝出诊断错误、部分负责人离职,IBM 沃森健康(Watson Health)一年多以来深陷舆论漩涡,其旗下产品Watson for Oncology(Watson肿瘤解决方案,简称WfO)的市场推广也受到波及。

“这个月本来有5家医院要签约引进Watson肿瘤解决方案,但都选择了推迟,我们很着急。”WfO中国市场独家总代理、百洋智能科技首席营销官王必全在近日的媒体沟通会上说。

这场沟通会正是Watson在中国市场推广受困的情况下,百洋向IBM方面施压后双方共同召开的。沟通会上,IBM Watson Health的多名高管也悉数到场。

作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代表,Watson系列解决方案究竟能否在医疗中产生实际价值?面对重重质疑,Watson的医疗之旅还能继续下去吗?

押宝癌症诊疗

当大多医疗AI应用专注于影像解读、病历管理等领域的时候,Watson大举杀入了癌症诊疗研究。

“三年前IBM成立Watson Health,希望改变癌症治疗方式,不断提高治疗规范性,帮助更多患者活得更长久。”IBM Watson Health副总健康官Nathan Levitan说。

据公开报道,2015年IBM曾许下豪言:要让Watson惠及10亿人,解决、诊断和治疗80%癌症种类中80%的病患。

截至目前,围绕癌症诊疗这一方向,Watson Health已开发出Watson肿瘤解决方案、Watson 基因解决方案 (Watson for Genomics)、Watson 临床试验匹配解决方案 (Watson for Clinical Trial Matching)等系列产品。

其中,WfO是IBM在全球范围内力推并得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据了解,WfO经由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的肿瘤学家培训,截至目前已学习13种癌症。“这13种癌症占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患病率的80%。”Nathan Levitan表示。

而其操作流程包括分析患者医疗记录、提供治疗方案选项和排序,最终患者拿到手的,是一份涵盖了详细的用药、治疗建议及参考文献等内容的癌症治疗方案建议报告。

“自创立至今,全球超过270家医院及医疗健康机构在使用肿瘤学及基因组解决方案,协助针对11.4万位病患的治疗。”Nathan Levitan介绍。

但这一数据背后的现实是,推出三年多以来,全球范围内仅有少数医院采购了Watson系统,使用的患者人数也仅十几万,这离IBM的目标——让Watson惠及10亿人,还相去甚远。

价值遭质疑

去年以来,不少针对Watson的批评指向其夸大宣传、过于乐观。尤其是与MD安德森肿瘤中心分手后,又相继曝出大幅裁员、诊断错误、部分负责人离职等消息,更是引发舆论对Watson实用性、科学性的广泛质疑。

有评论认为,WfO的不足,在于其本身被定位为辅助医生的角色,无法针对病患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进行调整,仅能就客观病理指标进行推荐方案,但肿瘤治疗的情况很复杂,并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就是患者能接受的方案,很多情况还需要医生根据病人实际状况调整,并且去说服与安抚患者,这是WfO做不到的。

还有担忧提出,WfO难以真正落地使用,其中除了技术问题,还有责任问题。如果AI给出的结果错误,谁来承担这个责任,这需要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对此,在沟通会上,Nathan Levitan多次强调,WfO是一个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仅仅是为医生提供治疗的选择方案,最终的决策权属于医生。

此外,和所有AI公司面临的难题一样,数据也正成为IBM亟待解决的挑战。有投资人表示,癌症治疗不会成为“打造AI产品的绝佳空间”,除非有更优质的患者数据,这些数据需要涵盖遗传学、环境、生活方式和健康信息等方方面面。

IBM公司管理层曾公开表示,Watson需要更好与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对接,并且需要更多的真实病人数据,这决定着其能否长大。据了解,在目前国内签约的不少医院中,Watson尚未打通HIS系统,会诊中,仍需要人工输入病人的资料。

但多重阴影下,也有医生对WfO的前景表示看好。

“AI对医生,就像GPS之于驾驶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秘书长江泽飞说,Watson可以帮助年轻医生成长,能提高资深医生的效率,避免医生出错。

他提到,在日常治疗模式中,肿瘤患者通常一次只能得到一个科室的专家建议。而对于病情相对复杂或多次复发转移的患者来说,往往需要辗转多个科室或多家医院,经历重复检查和多次诊断。这种情况下,不同科室、不同医院的医生对同一疾病和病人的治疗方案很可能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当Watson和医生联合,提供的意见严格基于权威的医学证据、病例和文献,结论相对比较稳定,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地梳理出几个最佳的医疗路线和治疗策略,并获得排序建议。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许青认为,Watson可以提升基层医生的决策效率和大医院的会诊效率,对顶级专家而言,Watson可作为病例教学工具。

他还提到WfO在医联体内部的应用前景,上海十院计划联合北、上、广40多家医院,做成医联体,并引进WfO协助多学科诊疗 (MDT),使其成为解决医联体内部治疗水平差异的抓手。

“AI是一个前沿事物,有人期待特别高,有人存在惧怕和拒绝的心理,所以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争议。”王必全说。

本土化试水

作为WfO在中国市场的独家总代理,百洋自去年与IBM达成战略合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其在国内医院的落地。

王必全介绍,截至今年11月初,WfO已在全国22个省份、43个城市的80多家医院签约落地,785名医生和4万多名患者已经使用。

“我们引进这个产品,希望帮助提高中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王必全说,我国癌症患者5年存活率不超过40%,而美国是67%。国内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很大的原因在于并未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过去治错了,缝缝补补已经没办法补救了。”

在王必全看来,WfO作为医生的助手,可协助医生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个性化处理。“WfO在国内落地以来,医院对其需求很明显,培训青年医生、学习国际先进案例、印证治疗方案等,Watson都能满足。”她说。

但与此同时,产品水土不服的问题也正在凸显

。中美医疗在体系、模式、诊疗方案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在美国医疗体系训练出来的WfO,亟需改进以更加适应本土化市场。

江泽飞提到,WfO方案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和中国人的体质有些差异,用药方面的建议也有很多药物尚未在中国上市。

还有医生表示,Watson目前还不能中西医结合。部分癌症患者就医时会存在中医中药的应用,Watson不具备这方面能力。

“Watson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王必全表示,在中国市场,要尽快学习中国癌症指南(CSCO),加入本地化治疗方案,并增加CFDA批准的药物和医保和价格信息。

IBM Watson Health肿瘤与基因解决方案副总裁SteveHarvey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明年的工作重点会放在本土化发展上,而中国市场被摆到优先位置,一方面,CSCO将被纳入Watson另一方面,对界面持续优化,“大部分中国医生并不能非常熟练地处理电子病历,有些还是手工病例,需要确保他们使用时的界面非常友好。”

商业模式生变

经过三年多的推广,Watson在中国已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但商业模式和盈利场景依然有待打磨。

IBM并未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WatsonHealth收入的具体信息。对于《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问到的WfO盈利问题,Steve Harvey表示不便回应。

公开资料显示,对于WfO,IBM在国外通常对每位患者收费200至1000美元,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咨询费。

在中国市场,刚开始引进的时候,同样是按例收费。去年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使用WfO均自费,价格是4500元/例。

“推行以后发现行不通,人家还没用产品,不了解它的价值,收费很难。”王必全说,今年1月,百洋调整了营销模式,将Watson账号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医院,并不限制使用例数,先让医院和医生熟悉、参考,再探索收费模式。

王必全表示,改变营销模式后,已经有医院开始主动报价收费,一些地方基于其服务内容,如不同级别的专家提供服务、不同配套的其它服务等,收取费用从一两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例如,许青介绍,在上海十院,如果指导会诊的是5到6位医生的多学科团队,每次收费6000元;如果仅一两名医生,则每次收费2000元。

“我们对医院改变了收费模式,但IBM对百洋依然是按例收费。这样下去,我们肯定亏。”王必全说,今年10月已就收费模式与IBM方面沟通,近期将会重新调整双方后续合作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