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道选择题练习,看你备考程度如何?

本文为20道小学教师资格科目二单选题,考生可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作答,看看你复习的程度怎么样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道选择题练习,看你备考程度如何?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语出自( )。

A.《论语》

B.《大学》

C.《孟子·尽心上》

D.《劝学篇》

【答案】C

解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的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认为动物界已存在教育,并把动物对其幼子的爱护、照看当成教育,这种理论是( )。

A.心理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神话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B。

解析: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

A.心理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神话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B。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本能。

4.“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综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A.全民教育思想

B.终身教育思想

C.特殊教育思想

D.精英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5.下列表述中属于社会本位论的是( )。

A.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C.社会要求会阻碍个体素质的发展

D.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

【答案】A

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因此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B、D两项为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6.下列教育家中( )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的教育思想。

7.下列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C.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答案】A。

解析: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8.古希腊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是理性动物,是理性的负荷者,教育的目的,理性和价值,就在于使人在本质规定和人的和谐发展得以实现,这属于( )的观点。

A.外在目的论

B.内在目的论

C.个人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答案】C。

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并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9.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无关

B.教育具有自身规律,不会受政治制度的影响

C.教育不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D.教育要先行,可以超前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体现为教育既有质的规定性、有继承关系,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不平衡的,教育可以超前,也可落后于政治、经济、文化。

10.《学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教育具有( )。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B

解析: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之一就是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11.我国政府通过在国外设立“孔子学堂”,让更多的外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喜欢中国,这说明教育可以( )。

A.创造更新文化

B.传播交流文化

C.选择提升文化

D.筛选保存文化

【答案】B。

解析:建立“孔子学堂”,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国外,这种横向的交流,体现了教育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功能。

12.西方古代社会,最初是神本位,所以教育主要是培养僧侣;文艺复兴后,人本位占主导地位,教育开始注重发展人的个性,这表明( )。

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立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C.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

D.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标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在神本位的主流文化背景下和人本位的主流文化背景下教育目的也不相同,强调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13.儿童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个月到第11个月之间,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之一就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14.人的童年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少年期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青年初期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题干中阐述人的不同年龄阶段思维发展特征不同,表明了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5.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答案】D。

解析: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并且具有可塑性,即遗传提供的可能会在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作用下发展改变。

16.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多因素相互论

D.教育万能论

【答案】A

解析:霍尔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7.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一论断表明( )

A.遗传素质最终决定人的发展

B.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C.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

D.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

【答案】B。

解析:遗传素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首先排除D选项;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选项;不同的人遗传素质具有差异,题干强调“搬运工和哲学家原始的差异很小,其不同是社会分工造成的,而不是遗传导致的,所以选B。遗传因素只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18.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的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答案】B。

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形性质的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且废除读经。

19学校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

B.是否有活动场地

C.是否有具体活动内容

D.是否有活动工具

【答案】A。

解析: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0.“教育在于使青年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种论断反映了教育目的的( )。

A.教育无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宗教本位论

【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