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作者|謝明宏

日劇回暖了嗎,好像還沒有。

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0月25日至27日對中國正式訪問,輿論普遍看好中日影視合作進入新蜜月期。但比起中日合拍、引進日影的動作頻出,日劇似乎要滯後不少。

硬糖君詢問了幾大視頻網站的海外版權採購部門,皆表示並未有格外傾斜的日劇採購計劃,廣電的內容審核也並未對日劇格外優厚,都是按照海外劇審批制度嚴格執行。

這不應該啊。畢竟,上一次安倍晉三訪華,可是帶來了一次日劇大回潮呢。

2006年10月,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被看作中日關係的“破冰之旅”。2007年4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邀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中日關係出現回暖跡象。

受此影響,中國引進的日劇數量在2007年出現了小高峰,多達10部。2008年,央視更重點推出了《冷暖人間》、《戀愛補給品》等多部日劇。現在感覺有點難想象哦?就在10年前,人們還是在央視看日劇的呢。

但從2012年開始,受釣魚島事件影響,日劇從中國電視熒屏上完全消失,2013和2014年甚至沒有引進任何一部日劇。

一個有趣的故事是,2014年11月10日,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安倍夫人安倍昭惠與中國學生交流。當其問到中國學生對日本什麼最感興趣時,學生紛紛回答“日劇”。安倍昭惠追問什麼日劇時,中國學生回答:《晝顏》。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事實上,安倍政府二次上臺以後,為解決少子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危機,提出了“讓女性綻放光彩的社會”政策。反映到日本文學和影視領域尤為突出,誕生了《晝顏》《東京女子圖鑑》《賢者之愛》等女性話題之作,在中國也影響廣泛。

日劇在中國傳播已有37年的歷史,幾乎每一次日劇的熱潮與寒流,都和中日關係的冷熱休慼與共。今年在安倍訪華前,TVB日劇臺重播TVB粵語版《同一屋簷下》,喚醒了無數日劇迷的洶湧回憶。隨著中日關係回暖,日劇還有機會在本土製作已經全面崛起的內地重拾往日榮光嗎?

80年代,革命後的“流淚衝動”與普世情感

1981年,日劇進入中國。此後每個時期,無論主題素材還是社會反響,日劇的傳播都和中國發展的時代緊密聯繫,傳遞特定的時代訴求和情感共鳴。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中日關係的“蜜月期”。這一時期,繼日本電影進入中國後,大量日劇也被引入中國。1981年,上海電視臺播放了《姿三四郎》,這是首部被引進到中國大陸的日劇。

該劇主要講述姿三四郎怎樣在學習柔道的過程中,從一名好勇鬥狠的魯莽青年,成長成為一名柔道武術家。1982年央視也播出了該劇,並引發全國性觀看熱潮。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80年代中期,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田中裕子主演的《阿信》先後在中央電視臺播映時,更是幾乎達到萬人空巷的程度,在中國掀起了第一次日劇熱。

其中,《阿信》創造了高達80%的收視率,主人公阿信更成了中國婦孺皆知的“女性奮鬥”代表人物;而“RH陰性AB型”這種醫學上少見的血型被廣大中國觀眾所熟知,完全是因為《血疑》中善良的幸子的悲慘遭遇。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山口百惠是七八十年代文化潮流中的一面旗幟。今天習慣了愛豆滿天下的人們,已很難想象當年萬千迷戀在一身的情形。而《血疑》更集中了情節劇所有可能的煽情因素,在80年代賺取了中國人最多的眼淚,直到90年代《渴望》出現時,人們才把眼淚撒在自己人的身上。

在80年代,中國播出的日本電視連續劇為37部。除《血疑》、《阿信》外,產生廣泛影響的還有《排球女將》、《薔薇海峽》、《來自北國》、《命運》、《血的鎖鏈》、《血的迷路》等。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這一時期,從日劇裡傳遞出的先進工業文明,讓中國人看到了自身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匱乏,更激發了剛剛開眼看世界的國人對先進的工業文明的嚮往,日本的成功為中國人建設現代化提供了榜樣、信心和目標。那一聲聲“加油”,鼓舞著“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觀眾。

90年代,一往情深的偶像故事

進入90年代,隨著《東京愛情故事》、《第101次求婚》、《同一屋簷下》的播出,中國出現第二次日劇熱。

但與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日劇以年輕觀眾為主要對象,開闢了日本偶像劇時代。同時也誕生了如木村拓哉、柏原崇、松島菜菜子、深田恭子、鈴木保奈美等一大批備受中國粉絲追崇的日本明星。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這些講述唯美浪漫愛情故事的青春偶像劇,讓看慣了主旋律電視劇的中國觀眾倍感新奇。日劇中美麗大方、敢於追求理想愛情的女性形象,滿足了中國觀眾當時的審美需求,也讓他們得到了心靈慰藉和情感釋放。

《101次求婚》中的大提琴手矢吹燻美麗動人、溫婉大方,總是帶著憂鬱的笑容。相親時面對相貌醜陋、事業無成的40歲男主角星野達郎,並沒有像其他女性那樣嫌棄,而是以平和的心態交流。感動於他的真誠和執著,燻最後敞開心扉奔向了男主。

同時期,還有一部經典的純愛日劇《東京愛情故事》更是影響了中國一代人。劇中的女主角莉香一改順從溫柔的傳統日本女性形象,獨立勇敢,積極追求自己所愛。她自由灑脫、單純樂觀,那明媚的笑容給中國觀眾留下了異常鮮明的記憶。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遭受衝擊,女性集體呈現出一種角色和身份的轉向。她們在獲得經濟獨立的同時,女性意識和自我意識也隨之覺醒。日劇中"愛就大聲說出來"的愛情宣言,引發了中國年輕女性的強烈共鳴。

在此期間,日本動畫《聖鬥士星矢》、《貓眼三姐妹》、《棒球英豪》、《灌籃高手》、《數碼寶貝》等在電視臺輪番播出,也培養出了中國第一代二次元er。

但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日本在歷史、臺灣、領土和安全問題上頻頻向中國發難,兩國關係一度跌至低谷,中日關係由“蜜月期”轉入“摩擦期”,在很長時間裡保持“政治冷、經濟熱”的狀態,日劇在中國傳播也因此受到影響。

21世紀頭十年,題材多變難掩式微

進入21世紀以後,日劇在國內的地位開始被韓劇、美劇取代,不僅播出數量大大減少,影響也變得日漸式微。

這一時期,進入中國市場的“日劇”題材更為廣泛,可以大概分為家庭倫理類、偵探推理類以及職場生態類和懸疑靈感類4大類。家庭倫理在80和90年代中我們也曾見到,但偵探推理類及職場生態類是一個新的突破。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將“職業”作為電視劇的主要題材之一開始發展,引航作品是2001年的《律政英雄》。該劇著眼檢察官的生活,正義感超強的木村拓哉搭配有點小迷糊的松隆子。

2006年,22集日本電視連續劇《白色巨塔》開始在中央電視臺8頻道播出,以醫療界為題材的劇目加上唐澤壽明和江口洋介兩位老牌實力演員的組合,在國內掀起一波收視熱潮。

偵探推理類的《神探伽利略》中的主人公湯川學是一位典型精英意識影響下的人物,滿腦子充滿了“邏輯實驗”的物理學家,性格古怪,不善於交際,但能夠利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幫助警方解決一個又一個的案件。

在日本的校園劇中,《GTO》是非常經典的一部。鬼冢老師已經成為一個傳奇。這之前,我們所知道的老師大多是金八式的隱忍,而繼鬼冢之後,所有熱血的青年教師都有了同一種精神。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劇中的鬼冢老師熱情認真,有著出人意料的行為和思維,從不會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慾望和無知。拿大錘打掉牆壁,拉著援交的學生去賓館,在卡車面前考驗勇氣等。這樣怎麼看都是誤人子弟的老師,卻讓所有人愛上了他,也讓我們知道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真心吧。

值得一提的是,與80年代的溫婉堅韌、90年代的勇敢追愛不同,21世紀的頭十年的日劇裡,出現了一群忠實於自己的內心,野心勃勃的惡女形象。

集中體現在《大奧》、《大奧華之亂》、《黑色皮革手冊》和《女系家族》等日本大女主劇的興起。這種另類的女性形象在此前未曾出現過,是女性長期被男權社會壓抑、自我意識崛起之後的集中爆發。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其中《大奧》紅遍亞州,在湖南衛視播出後更引起國人追捧。也算是國內的宮鬥劇啟蒙了,雖然現在看來日本宮鬥完全不夠看。

同時期還有挖掘歷史的《華麗一族》《仁醫》等劇均表現不俗(CCTV曾播出《華麗一族》電影版),但已不足以挽回日劇在國內整體的衰敗趨勢。

2011年至今,女性主義新時代

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日劇開始用更直接面對的態度揭露生活和思考人生。但2012年日本進行“釣魚島國有化”的行動,使中日關係又一次進入冰點,至今隨安倍訪華才破冰,故2013年和2014年,國內沒有引進任何日劇。

雖然電視上播放的日劇變少,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中國傳播的日劇數量減少。隨著媒體格局的變化,互聯網崛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看劇。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通過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等網站和豬豬論壇、人人影視字幕組、日菁字幕組等,中國網民能看到數百部日劇,這遠遠超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引進日劇的數量。

2014年的《晝顏》成為繼《半澤直樹》之後在中國最火的一部日劇。在愛奇藝上線後的播放量超2300萬次,豆瓣網的評分高達8.6分。

與其說《晝顏》是一部關於婚姻和愛情的電視劇,毋寧說其呈現的是一個標準的“都市文化”的故事,或者說是一個有關“都市異化”的故事。其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並沒有粗暴地對“主婦出軌”做道德評判,反而是經由對“主婦出軌”這一主體線索的展開,涉及了對現代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的某些問題的呈現,譬如城市個體的孤獨感、中產階級的家庭危機等。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因而,《晝顏》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了症候性的意義,只不過其通過文本敘述又內部消化了症候。與之相比,中國的同類電視劇,還處在一邊主張“打小三做賢妻”,一邊主張“不顧一切擁抱資本主義的理想生活範式”的階段,《蝸居》是為典型。

但或許是因為我們這邊的影視製作也日漸成熟,且更適合本地口味;或許是日劇真的不夠上進,漸入巢窠。標準的日劇三件套:嘴炮、聖母、日劇跑,漸漸變成了小眾愛好。上一個在內地引發大規模話題的日劇,還要追溯到2016年底上線的日本網劇《東京女子圖鑑》。就說今年的日劇,即便石原里美和新垣結衣各自出馬,也是全靠粉絲硬撐的感覺。

不過也沒關係,段子時代,日劇還有自己的最大優勢,那就是“金句表情包”!即便沒看過某些劇,恐怕有些表情包大家也耳熟能詳。如果是國產劇,有表情包廣為傳播,那離大爆也不遠了。但日劇目前在國內畢竟只靠興趣傳播,缺乏產業驅動,就真的止於表情包了。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日劇可以在金句裡永垂不朽,但能否在金句裡鹹魚翻身,就要看有多大的產業力量去驅動,而產業力量或許更多取決於政策的穩定性。觀望,再觀望一下~

除了金句表情包,日劇還能在中國有何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