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邵逸夫……哪些港澳臺人士逝世後會收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唁電

金庸、邵逸夫……哪些港澳臺人士逝世後會收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唁電

據上觀新聞11月8日消息 一代武俠巨擘金庸逝世後,大陸方面深表哀悼。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查良鏞(金庸)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親屬表示慰問。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國務院港澳辦分別致唁電,對查良鏞先生逝世表示哀悼。

查閱資料可以發現,一些港澳臺人士逝世後,家屬們能收到國務院港澳辦、國務院臺辦、海協會甚至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唁電。那麼,這些逝者具有哪些品質,能夠在身後得到這樣高規格“待遇”?

愛國是基礎

一般來說,唁電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表達發電者的悲慟之情,第二部分是對逝者的評價,最後是向親屬表達慰問。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蓋棺論定的評價部分。而港澳臺逝者的愛國情懷,都會在唁電中予以著墨。

對於港澳人士而言,這多體現在愛港(澳)愛國、擁護“一國兩制”。比如,韓正和國務院港澳辦發給查良鏞先生家屬的唁電中,都提到,“擁護 ‘一國兩制’方針,曾參與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籌建工作”。早在1985年,查良鏞先生歷任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成員、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為香港順利迴歸作出貢獻。

再比如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愛國人士馬萬祺先生2014年逝世後,國務院港澳辦在唁電中寫道,“在 ‘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的實踐中,先生盡心竭力,為澳門的順利迴歸和繁榮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早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建立之初,馬萬祺先生就已經與我黨建立了密切關係。因此,唁電中稱之為“德高望重的愛國愛澳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並不為過。

對於臺灣人士而言,愛國至少可以分為擁護祖國統一、反對“臺獨”、促進兩岸交流等三個層面。在唁電中,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比如,今年3月臺灣著名作家李敖先生病逝後,時任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與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分別發去唁電,稱李敖“民族情懷深厚,擁護國家統一,反對‘臺獨’分裂,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兩岸交流並身體力行”。

而臺灣經濟騰飛的舵手、前行政機構負責人孫運璇以及親民黨前秘書長秦金生逝世後,大陸的唁電中提到了促進兩岸交流,稱孫運璇“多年來關心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努力促進兩岸談判和交流交往”,稱秦金生“長期致力於推動兩岸合作交流,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良多”。只不過,考慮到兩位逝者不同身份,秦金生的唁電用的是中共中央臺辦主任名義。

有德還要有才

如果說愛國是“德”的話,那麼另一大品質就是“才”,也就是所謂的德才兼備。這一點同樣在唁電中表現出來。

比如今年初,生活在香港的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逝世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在唁電中寫道:“孤山不孤,西泠不老。饒老學術和藝術成就長青!”饒先生生前是西泠印社社長,而西泠印社位於杭州孤山。

還有兩位為內地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老人,邵逸夫田家炳先生,內地方面也予以高度評價。習近平在給邵逸夫家人的唁電中表示,“先生一生熱愛國家,關心民祉,慷慨捐贈,惠及多方。”而國務院港澳辦在給田家炳先生親屬唁電中提到,“愛國至誠,愛港至深,自奉儉樸,樂善好施,情繫中華,惠澤社群。”二老雖已經離世,但留給內地的是眾多的邵逸夫樓、邵逸夫圖書館、田家炳小學、田家炳中學,令後人敬仰。

除了教育惠人外,還有通過新聞推進交流。其中代表是臺灣傳奇報人、《中國時報》創辦人餘紀忠先生。在他手中,一張油印小報變成了龐大的中時報系,耄耋之年還去報社上班,被譽為“臺灣最老的上班族”。1999年,90歲的餘紀忠回到大陸訪問,分別與江澤民、汪道涵會晤,之前還向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捐款。

2002年老先生逝世後,兩岸各界紛紛誌哀。時任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國臺辦主任陳雲林發出唁電,稱其“關心祖國統一和兩岸關係發展,於兩岸文化新聞事業的交流合作著力甚多,悉心支持兩岸文化新聞交流,促進兩岸關係發展,貢獻良多。”時任新華社社長田聰明、總編輯南振中在唁電中表示:“先生為中國新聞事業奮鬥半個多世紀……增進兩岸新聞界的交流與瞭解卓有貢獻。餘先生對祖國統一大業的關心當長留人間。”

此外,馬英九母親秦厚修女士,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公子、臺灣水泥公司董事長辜成允逝世後,大陸方面也發去唁電。

幾次特殊的唁電

在這麼多發給港澳臺人士的唁電中,也有幾個意義特殊的。

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當屬1988年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逝世後,中共中央1月14日向國民黨中央發去的唁電:“驚悉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並向蔣經國先生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

同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朱學範,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屈武也向蔣經國遺孀蔣方良發去唁電。屈武在電文中提到,“經國一生愛國,正期再展長才,共竟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不意遽爾長逝,痛惜何似!”

1987年,蔣經國先生審時度勢,毅然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實質性重啟了斷絕40年的兩岸交流。之後無論臺灣歷任領導人如何作為,兩岸交流大門再也關不起來。從這個角度說,大陸方面在其逝世後,給予其與父親蔣介石截然不同的待遇,也在情理之中,也表達了大陸方面希望兩岸繼續交流,共同追求祖國統一之意。

至於最有文采的,莫過於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在臺灣海基會董事長

辜振甫先生逝世後,給其遺孀辜嚴倬雲女士的唁電。全文如下:

辜嚴倬雲女士如晤:驚悉振甫先生遽歸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振甫先生致力於兩岸關係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詞賦,常懷國家統一,私志公義,每與道涵相契。汪辜會談,兩度執手;九二共識,一生然諾。而今風颯木蕭,青史零落,滬上之晤,竟成永訣。天若有情,亦有憾焉。兩岸之道,唯和與合,勢之所趨,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終能秉持九二共識與汪辜會談之諦,續寫協商與對話新頁。庶幾可告慰先生也。 深望女士與子侄輩節哀順變,善自珍攝。

這封唁電有大義——“九二共識,一生然諾”,有感情——“滬上之晤,竟成永訣”,有期待——“續寫協商與對話新頁”,講政治的同時也講感情,讀來令人動容。如今,二老已經先後仙逝,這段汪辜佳話遂成絕唱。

此外,還有兩件頗有意味的事情。

2008年,臺灣“經營之神”——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逝世。國臺辦、海協會不僅向其家屬發去唁電,時任海協會會長的陳雲林更是親赴臺北王永慶靈堂弔唁。大陸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可謂不高。

還有,就是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逝世後,內地不僅發去唁電,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時任全國政協秘書長鄭萬通、時任香港中聯辦主任高祀仁、時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朱維群、時任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等人更是為其扶靈送行。扶靈在內地官方場合並不多見,這種“入鄉隨俗”之舉,也體現出內地對霍英東的極高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