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蝌蚪”,或能破解星系消失之謎

新發現的“蝌蚪”,或能破解星系消失之謎

據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雜誌近期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稱,一組來自以色列、美國和俄羅斯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形態近似於巨型蝌蚪的、遭破壞的星系。它的頭部呈橢圓形,尾巴又長又直,離地球約有3億光年的距離。這個星系從一端到另一端的長度有100萬光年,比銀河系長10倍。這一發現向我們披露了星系是如何消失的,以及為什麼會消失。

負責該研究項目的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簡稱TAU)物理與天文學院的博士生諾亞·布羅施(Noah Brosch)博士,他利用該校的佛羅倫薩和喬治·懷斯天文臺(The Florence and George Wise Observatory)進行了該項研究。他說:“我們發現了一個巨型星系被破壞後所留下的超乎尋常的遺蹟。”

當星系遭到破壞並消失後,它們所包含的恆星要麼合併成更大質量的星系,要麼被噴射到星系間宇宙空間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R.邁克·裡奇(R. Michael Rich)教授解釋道:“這個天體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光是它的尾巴就長達50萬光年。如果這個天體與地球的距離相當於地球與仙女座星系(距地球大約250萬光年)的距離,那麼它本身就將佔據它到銀河系距離的五分之一。”除了布羅施和裡奇,該研究團隊還包括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的亞歷山大·莫森科夫(Dr. Alexandr Mosenkov)博士和TAU的Shuki Koriski博士,他們共同完成了這項研究。

根據這項研究顯示,這隻巨型“蝌蚪”是由一個小型的、之前並不可見的、主要由恆星構成的矮星系分裂而成的。當另外兩個可見星系的引力將這個脆弱星系中的恆星拉扯聚集到一起時,那些離這兩個星系相對較近的恆星就形成了“蝌蚪”的頭部,而殘留在被破壞星系中的恆星就形成了“尾巴”。

布羅施博士介紹道:“這個銀河系外的蝌蚪型天體系統包含兩個距離非常接近的‘正常’盤狀星系,每個星系的直徑大約有4萬光年。這些星系和附近的其他星系一起形成了一個緊湊密集的星系群。”研究人員表示,這個星系屬於一個名為“HCG098”的小星系群,該星系群將在10億年後的未來碰撞合併成一個單獨的星系。

這項新研究是TAU的佛羅倫薩和喬治·懷斯天文臺長期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低光水平上探索天空中的天體,以探測那些星系研究對象的最細微的特徵和變化。

編譯:朱明逸 審稿:三水 責編:張夢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11/181119160011.htm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