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朱元璋都起於布衣,為何建立的朝代亡國以後待遇卻不一樣?

1084976995


1.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的財政支出緊縮政策而提倡節儉的皇帝。

3.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制定禮儀從而鞏固皇權的皇帝。

4.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5.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休養生息”為國策從而在全國大力發展經濟的皇帝。

不勝枚舉

白登山被匈奴人圍了一個月。

晚年,親自帶兵平英布亂,受箭傷,不久駕崩。

朱元璋。

朱元璋和劉邦一樣,出生於淮楚之地,本朝太祖也是。朱元璋與劉邦最大的不同在於,劉邦是混混,大混混,混到了四五十歲,當個亭長,日子比較舒服。重八呢,那是真的悲慘,家裡人一個接一個餓死,最後混不下去當和尚。通過兒時好友湯和,加入了紅巾軍。經過一系列腹黑手段,消滅郭天敘,成為吳國公。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更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當然,老朱天時地利人和佔的比較全。

朱元璋統一東南之後,誓師北伐,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吳王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佈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藉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明軍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最後,於1368年,進軍北京。同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朱元璋的北伐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的一次。

對於北伐,中國歷史上的北伐較多,如東晉時期祖逖 桓溫劉裕北伐、 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北伐、南朝梁武帝時期陳慶之北伐 、南宋岳飛 張浚北伐、清末太平軍北伐,以及國民大革命北伐:

說說中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歷次北伐

諸多北伐都失敗了,真正實現由南到北的穩定統一,只有朱元璋做到了。

朱元璋稱帝之後

定都南京之後,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八次北伐最終在捕魚兒海終結北元政權。在位後,對腐敗官員的處理非常殘酷,對開國元勳的屠戮非常慘烈,著名事件有 藍玉案、胡惟庸案、空印案、南北榜案、郭桓案等等。這些事件的影響非常深遠。

朱元璋的敗筆,太子朱標的早逝,老朱傳位於建文,最終釀成了靖難之役,生靈塗炭。厲行海禁,影響深遠。

總結一下,歷史學家吳晗曾經這樣評價朱元璋:

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與殘暴,漢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太祖的專制集權,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都有,並且超出前人,他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點的人。

這個評價比較中肯。


歷史擺渡人


在中國歷史上,在所有的開國皇帝中,只有劉邦和朱元璋是從布衣起家,最後做了皇帝,於是,很多人喜歡比較二者有何異同。那麼,為什麼漢朝和明朝滅亡後,他們的後代待遇不一樣呢?我們仔細比較一下。

在戰國後期,秦國勵精圖治最終統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儘管秦朝是一個大一統國家,但這個國家下的人民並不一定都認同。他們認為自己是亡國之人,自己的國家被秦國所滅,他們要做的就是等待時機復國。大澤鄉事件之後,六國紛紛復立,又經過楚漢之爭,百姓十不存一,再也經不起折騰。他們希望能夠有一個穩定的環境,穩定的環境需要一個統一的政權。在這個需求之下,漢朝滿足了他們的願望。一些心懷異志的人也在強大的國家機器前被收服。

劉邦自建立漢朝一直到平帝,不管是統治集團還是被統治集團,對漢朝的歸屬感已經烙印在了骨子裡。西漢末年,權臣王莽篡位,是統治階級內部權力的變更,並不是階級鬥爭的結果。王莽篡位之後,他不能殺光漢朝宗室,這對於他的統治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他只能給予漢朝宗室以高規格的禮遇,來表明他並不是偷來或者搶來的皇位,是漢皇帝把皇位禪讓給他的,來證明他繼位的合法性。

到了東漢末年,董卓到長安,權勢滔天的他也不過是廢一帝立一帝,並不敢廢帝自立。當他有了廢帝自立的想法時,就立即被殺死。為什麼?因為此時,漢朝是劉姓的漢朝已經成了所有人的共識,這個共識已經根深蒂固,不可改變。只要有人覬覦,就是反賊。

在這種共識之下,劉備才能以一句“我乃漢室宗親”橫行天下,最後成為一方諸侯。獻帝時,曹操憑藉漢朝丞相之名逐步消滅割據,統一北方,但他依然不敢再進一步替代獻帝。曹丕繼位之後,在華歆等的導演下,他們也只是以禪讓的名義逼迫獻帝將皇位讓給曹魏,而不是直接殺掉獻帝,不僅如此還給了獻帝封地,讓他綿延漢祚。為什麼?也是因為這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變更。如果曹魏用武力取代漢朝,勢必會激起很多忠心於漢朝的人的怒氣。那個時候,劉備、孫權便有了為國討逆的藉口,合力攻打曹魏。基於戰略考量,曹魏也不敢冒這個險。

明朝和漢朝不一樣,明朝的滅亡不是統治階級內部權力的變更,而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鬥爭的後果。李自成是一個農民,因為無法生存才揭竿而起,揭開了滅亡明朝的序幕。由於明王朝自身內部的腐朽,李自成攻入北京,滅亡明朝。農民階級和統治階級的矛盾不可調和的情況下,必然會有一方失敗,一方勝利。勝利的一方獲得對失敗一方的處置權,基於仇恨和政治上的考量,勝利一方必然不會對失敗一方有任何同情。

所以,漢朝和明朝的滅亡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變更,一個是階級鬥爭的結果。兩種不同的方式決定了末代皇帝不同的命運。


瓊林夜話


劉邦準確的說還不算是“布衣”,因為在其率眾起義之前,他畢竟還是秦朝的地方官員——泗水亭亭長,相當於現在的鄉鎮幹部。屬於官家身份,不屬於布衣。

劉邦雖為秦末小吏,但也只是給縣官跑跑腿,並無實權和建樹,反而倒是有一幫地方上的窮哥們朋友,過著“袍哥”的日子,對秦法苛嚴的秦朝統治並沒有歸屬感。時因為秦始皇帶役夫誤期,面臨殺頭重罪的壓力下,於芒碭山起義。最後於該下四面埋伏打敗項羽,逼迫項羽烏江自刎後,建立大漢王朝,史稱漢高祖。

朱元璋在起義前,可謂“布衣”,出生於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民之家,年少家境貧窮,給村裡地主放牛為生,後來朱元璋15~16歲時,封遇大旱之年,家裡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久,因荒年寺租難收,被遣散為遊方僧,四處討飯過日子,跌入人生低谷。恰逢此時元末動亂,各地叛亂軍崛起,朱元璋受兒時好友湯和邀請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最後成為在南京稱帝,監理大明王朝。

漢朝的滅亡主要原因是土地分封導致的地方豪強實力擴張,割據勢力;同時朝廷內部宦專權,重用外戚,導致的皇權旁落。各地方勢力紛紛以平叛的名義起義,最後使得漢朝覆滅。

明朝末年,貪官猖獗,各級貪官肆意斂財,加之外部倭寇、以及滿族清軍的壓力,最後走向滅亡。

可以簡單的說,他們所建立的王朝覆滅,原因及後果跟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矛盾有著必然關係,社會矛盾不同,政治環境不一樣,出現的結果也不一樣!






浩中一內


漢偉稱西漢,東漢,傳國四百多年,是史上最偉大大一統的朝代,簡單的說前漢亡會於外戚干政,經文帝景帝厲精圖治,天下太平,史稱文景之治,,為雄才大略窮兵黷武的漢武帝綻定了基石,,但以武帝之聰彗果敢,決不會任由皇親國戚攬權涉政,,才一步步將大將軍竇英和舅舅田坋剷除剪滅,,舉賢任能,發佈推恩令,削弱了王候勢立,加強了中央集權,,但自武帝誅鉤弋以安漢室,以霍光託孤代政以助少帝,,有產生了霍氏集團為勢力的強大集群,在廢了海昏侯後,,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前太子的之孫,劉病已,即漢宣帝,自即位起,宣帝與霍光同車,如剌擊心,萬般不適,,有經許皇后生子被霍妻殘害,,,東窗事::發,宣帝大怒,,時霍光以亡,,乃誅其三族,以安天下,,陏重用、外戚許姓家族,,,有經八九十年的倚重權貴,太皇太后之親,王莽假仁假義,登臺亮象,大奸似忠廣佈黨翼。,偉封安漢公,在孔光等一干王公大臣助紂為劣下,上演了替漢成新的歷史鬧劇,,,,而東漢埋禍於劉秀大封權臣豪強,為禍一方勢力強大,加上漢未外戚誤國,及十常侍,董卓,郭氾之亂,及黃巾舉義,,天下大亂,豪強峰擁而起,開始了天下紛爭,三國鼎立的時代,,大漢有在風雨飄擺中屈度四五十年,,大漢皇族多善終,,,而大明王朝亂於東廠勢大,太監誤國,,東林黨爭,其朱氏子孫一代不如一代,。終亡於匪亂成災,,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中,,陏明王朝不和親無外辱,天子守國門,,科學技術先進,。也抵擋不住歷史的車輪'向前驅動,,,


94310417小云


有個說法叫"法後人",也就是讓後人效法。

不管這二人是小吏也好,平民也好。反正他們憑自己的本事取代了前朝。對待前朝是怎麼著,後來替取本朝的就照樣畫葫蘆。

秦朝經過秦始皇和二世之後,還有子嬰,這是個秦王。而不是秦三世。這點司馬遷先生己說得非常清楚了。劉邦入咸陽,不管出於何種目的,他接受子嬰投降,把子嬰交給官吏安排,沒有虐待他們,而且是善待王室及關中吏民。劉邦做皇帝后,分出二十戶人家為秦始皇守陵,並用其租稅為他的皇上祭祀。東漢末年,曹操那麼強勢,對漢獻帝一次又一次地要收回權利,曹操都不敢殺他。這就是輿論的力量。曹丕當了皇帝,篡漢成功,封漢獻帝為山陽公,衣食不愁,妻妾跟隨,是比較好的結局了。

而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好皇帝,他夾在兩個異族之間,註定了後世的結局悽慘。元朝在中原的罪惡統治罄竹難書,殘暴卑鄙舉世聞名。朱元璋把他們追出中原,為中原民族出了氣,拾回民族自信。明末內困外兇,朝廷無力對付,後金乘虛而入,殺明朝宗室,極盡殘忍,無恥地把罪責全推在大順政權身上,而內行禽獸一樣屠殺明宗室官吏及無辜士民,犯下滔天罪行。 這是野蠻民族不自信的表現,以殺為威。企圖殺服漢人而屈服於他們的統治。不殺盡明宗室後裔,等於放虎歸山,威脅他們的存在。

所以,當異族入侵時,要誓死抵抗,否則,悲劇一上演,子孫後代必受凌辱,做牛做馬樣被人奴役。

劉邦是漢人,對夷狄之秦與後金對漢人之國,大家該明白,人的心地是不一樣的。





劉一千五


劉邦是亭長,按現在的算法,大概算於一個鎮長或鄉長,後來倚靠項羽抗秦而積力……怎算布衣?實現大一統的布衣漢人皇帝只有朱重八一人。

漢朝亡於分封制,明朝亡於稅費制度。明朝未年,天災人禍連年、仕大夫階層和富商們瘋狂兼併土地,農民流離失所,除了後金的壓力,蒙古、西藏、百越等土司也蠢蠢欲動,國庫空虛,邊軍吹空餉、冒功多如牛毛,偏偏崇禎帝是個二愣子,做事不分輕重緩急,手下的文臣又可著勁地忽悠、光顧著自己撈銀子、好處……凡此種種,明不亡才怪。

有朋友私信老熊,說本熊文不對題,當時忙事情,匆匆發了……抱歉啊。

漢朝亡了,接手的還是漢朝舊部,就像周亡了,接手的依然是周天子的手下、秦亡接手的依然是秦時的亭長。但明朝亡於李闖,李闖享了沒久的福就被滿清後金幹翻了,後金借勢或文或武地再滅掉所謂的南明政權,燒殺搶是本能,直到雍正帝一系列政策之後才稍稍停止了八旗的本能,不可比啊……蒙古入主中原不也燒殺搶幾十年嘛……這只是習慣使然,沒有什麼可比性的。以上。


守竹園的老熊


最大玄機

白手起家一直是被看作牛人的象徵。如果說一個從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的遭遇到搖身一變成為富甲一方的巨賈富豪,那麼所有人都會對他有欽佩之情,發出由衷的讚許。僅僅成為富甲一方的商賈就能收穫如此之多讚許的掌聲,那麼更何況從社會底層一躍至國人金字塔尖的皇權人物,那更是人中龍鳳,鳳毛麟角。劉邦與朱元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牛逼的皇帝。然而同樣是布衣出身的兩位皇帝,他們的執政理念卻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是截然相反。那麼造成如此大的反差的原因又是在哪裡呢?

漢高祖劉邦流氓無賴出身,前半生幾乎是過著雞鳴狗盜的日子,不事農業生產,以啃老為生。乃至不惑之年依舊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不是和村裡酒肆的俏寡婦搞搞基因交流,就是和一群酒肉朋友天天吹牛逼。總而言之就是八個字,我們的漢高祖皇帝:不務正業,好吃懶做。

而同樣是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同學就沒有他的前輩劉邦那麼好運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童年和青年時代過得只能用“一把辛酸淚”來形容了。小小年紀的朱元璋就開始了他的童工生涯——給地主家放牛。雖然他勤勤懇懇,但上天卻並不眷顧他,之後父母死了,生活更加難以為繼,只能出家當和尚。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朱元璋從軍以前的人生遭遇,那就是:慘。

發跡前極大的反差造成了兩人成為天子之後截然相反的執政方式,歸根到底是不同的人生遭遇造就不同的人生性格。劉邦登基後雖然也殺了不少功臣,並沒有像朱元璋採取對功臣趕盡殺絕的手段。劉邦的豁達開創了更具包容開拓型的大漢王朝;而朱元璋因為早年的陰影,大明朝的臣民幾乎是生活在惶恐之中,東廠和錦衣衛如鬼魅相隨。

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同樣得國最正,西漢滅亡以後,光武帝劉秀橫空出世建立了東漢,東漢滅亡以後,漢獻帝劉協被封為山陽公,擁有一塊封地,在其封地內還可以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最後得以善終。明朝滅亡以後,雖然不至於像問題描述中的被滅族,但皇族也是先後遭遇了李自成張獻忠還有清朝的雙重絞殺,不說滅族也遭遇了大規模的屠殺。為什麼結局會這樣天差地別呢,宋安之來說說。這一切來源於一千多年前的一次禮崩樂壞之事。雖然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一直認為當時已經是禮崩樂壞,其實宋武帝劉裕建立南朝宋之後,所做的事情就可以稱之為很重要的禮崩樂壞事件了,那就是殺掉前朝亡國之君,以絕後患。宋武帝劉裕為了建立南朝宋,先是指派王韶之縊殺了晉安帝,立宋以後更是派人以棉被悶死了晉恭帝司馬德文。破了之前善待亡國之君的成例,開了斬草除根亡國之君的先河,可謂是影響深遠。再看看宋武帝劉裕之前,東漢滅亡漢獻帝劉協被曹魏封為山陽公。曹魏滅亡曹奐被封為陳留王。蜀漢滅亡後主劉禪被封為安樂公。東吳滅亡孫皓被封為歸命侯。這些亡國之君皆是得到了後朝的善待,最起碼是得以善終。而宋武帝劉裕開了殺了前朝亡國之君以絕後患以後,從此形成惡例。當然報應來的也很快,南朝宋存國六十年,宋順帝劉淮時亡國,當時這位亡國之君說出了:“願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果然不久劉淮被殺害。時間到了明末清初之際,由於明朝獨特的藩王體系,農民對於藩王可謂是恨之入骨,因此農民起義爆發以後,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是大肆屠殺明朝藩王。到了清軍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以後,不只是對於南明皇帝大開殺戒,其他投誠的明朝藩王也是毫不留情,有著斬草除根之意。像順治三年清庭一次性就殺了包括投降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內,還有潞王朱常淓、秦王朱存極、晉王朱審烜、荊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櫟、衡王朱由棷等十七人。雖然有著對於前朝亡國之君斬草除根的成例在,但是清軍的做法無異於是斬草除根。主要原因宋安之認為,清朝畢竟是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人家信奉的是薩滿教,剃的是金錢鼠尾辮子,穿的長袍馬褂。壓根不信中原儒家那套,所以力求斬草除根,因此大開殺戒。當然清朝在入關以後,為了更好的統治中國,慢慢的開始了漢化,接受了儒家那套,也轉變了斬草除根的做法。甚至在清世宗雍正二年封明裔朱之璉為一等侯,後追贈為延恩侯。世奉明祀,詔京師建忠義祠。當然清朝這樣做只不過是統治穩固以後的故作姿態罷了,雖然朱之璉有司明孝陵延春秋案掃之命,以示明皇族之延續清朝之皇恩浩蕩,但是朱之璉卻無服明服,行明朔,用明禮之實,可以說是有名無實。甚至這個朱之璉有可能是冒牌的明皇族後裔,到了民國末代延恩侯朱煜勳時不只是在明十三陵內監守自盜,還曾忠心耿耿的去見末代皇帝溥儀,如此反常,讓人不得不懷疑。




最大玄機


我看見這裡面有些回答很搞笑,無限誇大劉邦所做的貢獻,而且我也不喜歡去翻那些歷史答案,本來這個問題沒有那麼複雜,結果上來回答就跟中學生答題一樣,說來說去幾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情,最後硬是給分出了個一二三四五。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並不難,首先劉邦沒有大家說的那麼牛,即使他做過一些利國利民的舉措,但這不是他跟朱元璋存在區別的根本原因,關鍵在於劉邦是漢朝,在他之前是秦朝,跟秦朝想比劉邦存在天然的優勢。

再說朱元璋,朱元璋難道就沒有實施一些利國利民的措施嗎?不僅實施了,而且很多的力度比劉邦還大,提倡節儉、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但是明朝前邊是什麼朝代?歷史已經經歷過多長時間的發展?

再一個,你看看劉邦下邊都是一些什麼皇帝,再看看朱元璋後邊都是些什麼皇帝?這些人死後的待遇不都是看子孫嗎?子孫給宣傳的好,誇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了明君,子孫全是廢物,大家都不認同,他子孫再怎麼給他宣傳,相信我們對他的印象也不會好多少。


狐聞野趣


漢和明都實行分封制度,漢代宗室子孫未能繼承爵位者,降到平民之後,朝廷基本上是不管的,從此泯然眾人矣。我們看劉備,未成事前,被呼為織蓆販履之輩,他以中山靖王后名傳天下,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說了。明則不然,明代宗室人員,哪怕無爵可繼,也都可以支取俸祿,這個差別,使明代後期百姓的負擔異常繁重,百姓痛恨朱明皇室。

所以我們看,張獻忠或者李自成,他們的部隊每到一地,首先下手的對象就是宗室人員。

還有就是,曹魏取代漢的時候,劉備已經建立了政權,只是未稱帝罷了,蜀漢還聚有相當大一批漢室擁護者。殺了漢獻帝亦或漢室子孫,只能使劉備等人更加仇視曹魏,這樣會讓天下一統的進程拖後,會得不償失。

況且,亂漢者是董卓等人,曹操只是繼承這個策略,併發揚光大了罷了。百姓的仇恨經過多年歲月,落到曹操身上已經不多了,既然如此,漢室子孫,趕盡殺絕與否,影響已經不大了。既如此,做個順水人情,倒還能賺取一些名聲。


浮沉於史


亡國後的待遇?

應該是指遭到剷除的朱家後代吧?

劉邦的子孫的狀況確實比朱家的子孫好多了,呵呵。

不管是王莽還是三國,劉家似乎就是這樣啦,幹得了就中興,幹不了就順應天命。

朱家呢?一則其後裔確實遭人恨,二則皇朝血脈必須斬斷,三則自家的兒孫在面臨外患卻仍內鬥不休。

除了皇朝血脈必須斬斷是源於歷史發展形成的因素,其餘一般無二,皆由福禍自招可以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