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朱元璋都起于布衣,为何建立的朝代亡国以后待遇却不一样?

1084976995


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

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不胜枚举

白登山被匈奴人围了一个月。

晚年,亲自带兵平英布乱,受箭伤,不久驾崩。

朱元璋。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出生于淮楚之地,本朝太祖也是。朱元璋与刘邦最大的不同在于,刘邦是混混,大混混,混到了四五十岁,当个亭长,日子比较舒服。重八呢,那是真的悲惨,家里人一个接一个饿死,最后混不下去当和尚。通过儿时好友汤和,加入了红巾军。经过一系列腹黑手段,消灭郭天叙,成为吴国公。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更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当然,老朱天时地利人和占的比较全。

朱元璋统一东南之后,誓师北伐,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明军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最后,于1368年,进军北京。同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的一次。

对于北伐,中国历史上的北伐较多,如东晋时期祖逖 桓温刘裕北伐、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北伐、南朝梁武帝时期陈庆之北伐 、南宋岳飞 张浚北伐、清末太平军北伐,以及国民大革命北伐:

说说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历次北伐

诸多北伐都失败了,真正实现由南到北的稳定统一,只有朱元璋做到了。

朱元璋称帝之后

定都南京之后,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八次北伐最终在捕鱼儿海终结北元政权。在位后,对腐败官员的处理非常残酷,对开国元勋的屠戮非常惨烈,著名事件有 蓝玉案、胡惟庸案、空印案、南北榜案、郭桓案等等。这些事件的影响非常深远。

朱元璋的败笔,太子朱标的早逝,老朱传位于建文,最终酿成了靖难之役,生灵涂炭。厉行海禁,影响深远。

总结一下,历史学家吴晗曾经这样评价朱元璋:

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太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点的人。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


历史摆渡人


在中国历史上,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是从布衣起家,最后做了皇帝,于是,很多人喜欢比较二者有何异同。那么,为什么汉朝和明朝灭亡后,他们的后代待遇不一样呢?我们仔细比较一下。

在战国后期,秦国励精图治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尽管秦朝是一个大一统国家,但这个国家下的人民并不一定都认同。他们认为自己是亡国之人,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他们要做的就是等待时机复国。大泽乡事件之后,六国纷纷复立,又经过楚汉之争,百姓十不存一,再也经不起折腾。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的环境需要一个统一的政权。在这个需求之下,汉朝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一些心怀异志的人也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前被收服。

刘邦自建立汉朝一直到平帝,不管是统治集团还是被统治集团,对汉朝的归属感已经烙印在了骨子里。西汉末年,权臣王莽篡位,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变更,并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王莽篡位之后,他不能杀光汉朝宗室,这对于他的统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他只能给予汉朝宗室以高规格的礼遇,来表明他并不是偷来或者抢来的皇位,是汉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他的,来证明他继位的合法性。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到长安,权势滔天的他也不过是废一帝立一帝,并不敢废帝自立。当他有了废帝自立的想法时,就立即被杀死。为什么?因为此时,汉朝是刘姓的汉朝已经成了所有人的共识,这个共识已经根深蒂固,不可改变。只要有人觊觎,就是反贼。

在这种共识之下,刘备才能以一句“我乃汉室宗亲”横行天下,最后成为一方诸侯。献帝时,曹操凭借汉朝丞相之名逐步消灭割据,统一北方,但他依然不敢再进一步替代献帝。曹丕继位之后,在华歆等的导演下,他们也只是以禅让的名义逼迫献帝将皇位让给曹魏,而不是直接杀掉献帝,不仅如此还给了献帝封地,让他绵延汉祚。为什么?也是因为这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变更。如果曹魏用武力取代汉朝,势必会激起很多忠心于汉朝的人的怒气。那个时候,刘备、孙权便有了为国讨逆的借口,合力攻打曹魏。基于战略考量,曹魏也不敢冒这个险。

明朝和汉朝不一样,明朝的灭亡不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变更,而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后果。李自成是一个农民,因为无法生存才揭竿而起,揭开了灭亡明朝的序幕。由于明王朝自身内部的腐朽,李自成攻入北京,灭亡明朝。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必然会有一方失败,一方胜利。胜利的一方获得对失败一方的处置权,基于仇恨和政治上的考量,胜利一方必然不会对失败一方有任何同情。

所以,汉朝和明朝的灭亡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变更,一个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两种不同的方式决定了末代皇帝不同的命运。


琼林夜话


刘邦准确的说还不算是“布衣”,因为在其率众起义之前,他毕竟还是秦朝的地方官员——泗水亭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干部。属于官家身份,不属于布衣。

刘邦虽为秦末小吏,但也只是给县官跑跑腿,并无实权和建树,反而倒是有一帮地方上的穷哥们朋友,过着“袍哥”的日子,对秦法苛严的秦朝统治并没有归属感。时因为秦始皇带役夫误期,面临杀头重罪的压力下,于芒砀山起义。最后于该下四面埋伏打败项羽,逼迫项羽乌江自刎后,建立大汉王朝,史称汉高祖。

朱元璋在起义前,可谓“布衣”,出生于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民之家,年少家境贫穷,给村里地主放牛为生,后来朱元璋15~16岁时,封遇大旱之年,家里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久,因荒年寺租难收,被遣散为游方僧,四处讨饭过日子,跌入人生低谷。恰逢此时元末动乱,各地叛乱军崛起,朱元璋受儿时好友汤和邀请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最后成为在南京称帝,监理大明王朝。

汉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土地分封导致的地方豪强实力扩张,割据势力;同时朝廷内部宦专权,重用外戚,导致的皇权旁落。各地方势力纷纷以平叛的名义起义,最后使得汉朝覆灭。

明朝末年,贪官猖獗,各级贪官肆意敛财,加之外部倭寇、以及满族清军的压力,最后走向灭亡。

可以简单的说,他们所建立的王朝覆灭,原因及后果跟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矛盾有着必然关系,社会矛盾不同,政治环境不一样,出现的结果也不一样!






浩中一内


汉伟称西汉,东汉,传国四百多年,是史上最伟大大一统的朝代,简单的说前汉亡会于外戚干政,经文帝景帝厉精图治,天下太平,史称文景之治,,为雄才大略穷兵黩武的汉武帝绽定了基石,,但以武帝之聪彗果敢,决不会任由皇亲国戚揽权涉政,,才一步步将大将军窦英和舅舅田坋铲除剪灭,,举贤任能,发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候势立,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自武帝诛钩弋以安汉室,以霍光托孤代政以助少帝,,有产生了霍氏集团为势力的强大集群,在废了海昏侯后,,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前太子的之孙,刘病已,即汉宣帝,自即位起,宣帝与霍光同车,如剌击心,万般不适,,有经许皇后生子被霍妻残害,,,东窗事::发,宣帝大怒,,时霍光以亡,,乃诛其三族,以安天下,,陏重用、外戚许姓家族,,,有经八九十年的倚重权贵,太皇太后之亲,王莽假仁假义,登台亮象,大奸似忠广布党翼。,伟封安汉公,在孔光等一干王公大臣助纣为劣下,上演了替汉成新的历史闹剧,,,,而东汉埋祸于刘秀大封权臣豪强,为祸一方势力强大,加上汉未外戚误国,及十常侍,董卓,郭氾之乱,及黄巾举义,,天下大乱,豪强峰拥而起,开始了天下纷争,三国鼎立的时代,,大汉有在风雨飘摆中屈度四五十年,,大汉皇族多善终,,,而大明王朝乱于东厂势大,太监误国,,东林党争,其朱氏子孙一代不如一代,。终亡于匪乱成灾,,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中,,陏明王朝不和亲无外辱,天子守国门,,科学技术先进,。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向前驱动,,,


94310417小云


有个说法叫"法后人",也就是让后人效法。

不管这二人是小吏也好,平民也好。反正他们凭自己的本事取代了前朝。对待前朝是怎么着,后来替取本朝的就照样画葫芦。

秦朝经过秦始皇和二世之后,还有子婴,这是个秦王。而不是秦三世。这点司马迁先生己说得非常清楚了。刘邦入咸阳,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他接受子婴投降,把子婴交给官吏安排,没有虐待他们,而且是善待王室及关中吏民。刘邦做皇帝后,分出二十户人家为秦始皇守陵,并用其租税为他的皇上祭祀。东汉末年,曹操那么强势,对汉献帝一次又一次地要收回权利,曹操都不敢杀他。这就是舆论的力量。曹丕当了皇帝,篡汉成功,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衣食不愁,妻妾跟随,是比较好的结局了。

而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好皇帝,他夹在两个异族之间,注定了后世的结局凄惨。元朝在中原的罪恶统治罄竹难书,残暴卑鄙举世闻名。朱元璋把他们追出中原,为中原民族出了气,拾回民族自信。明末内困外凶,朝廷无力对付,后金乘虚而入,杀明朝宗室,极尽残忍,无耻地把罪责全推在大顺政权身上,而内行禽兽一样屠杀明宗室官吏及无辜士民,犯下滔天罪行。 这是野蛮民族不自信的表现,以杀为威。企图杀服汉人而屈服于他们的统治。不杀尽明宗室后裔,等于放虎归山,威胁他们的存在。

所以,当异族入侵时,要誓死抵抗,否则,悲剧一上演,子孙后代必受凌辱,做牛做马样被人奴役。

刘邦是汉人,对夷狄之秦与后金对汉人之国,大家该明白,人的心地是不一样的。





劉一千五


刘邦是亭长,按现在的算法,大概算于一个镇长或乡长,后来倚靠项羽抗秦而积力……怎算布衣?实现大一统的布衣汉人皇帝只有朱重八一人。

汉朝亡于分封制,明朝亡于税费制度。明朝未年,天灾人祸连年、仕大夫阶层和富商们疯狂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除了后金的压力,蒙古、西藏、百越等土司也蠢蠢欲动,国库空虚,边军吹空饷、冒功多如牛毛,偏偏崇祯帝是个二愣子,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手下的文臣又可着劲地忽悠、光顾着自己捞银子、好处……凡此种种,明不亡才怪。

有朋友私信老熊,说本熊文不对题,当时忙事情,匆匆发了……抱歉啊。

汉朝亡了,接手的还是汉朝旧部,就像周亡了,接手的依然是周天子的手下、秦亡接手的依然是秦时的亭长。但明朝亡于李闯,李闯享了没久的福就被满清后金干翻了,后金借势或文或武地再灭掉所谓的南明政权,烧杀抢是本能,直到雍正帝一系列政策之后才稍稍停止了八旗的本能,不可比啊……蒙古入主中原不也烧杀抢几十年嘛……这只是习惯使然,没有什么可比性的。以上。


守竹园的老熊


最大玄机

白手起家一直是被看作牛人的象征。如果说一个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遭遇到摇身一变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富豪,那么所有人都会对他有钦佩之情,发出由衷的赞许。仅仅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就能收获如此之多赞许的掌声,那么更何况从社会底层一跃至国人金字塔尖的皇权人物,那更是人中龙凤,凤毛麟角。刘邦与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皇帝。然而同样是布衣出身的两位皇帝,他们的执政理念却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截然相反。那么造成如此大的反差的原因又是在哪里呢?

汉高祖刘邦流氓无赖出身,前半生几乎是过着鸡鸣狗盗的日子,不事农业生产,以啃老为生。乃至不惑之年依旧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不是和村里酒肆的俏寡妇搞搞基因交流,就是和一群酒肉朋友天天吹牛逼。总而言之就是八个字,我们的汉高祖皇帝:不务正业,好吃懒做。

而同样是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同学就没有他的前辈刘邦那么好运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过得只能用“一把辛酸泪”来形容了。小小年纪的朱元璋就开始了他的童工生涯——给地主家放牛。虽然他勤勤恳恳,但上天却并不眷顾他,之后父母死了,生活更加难以为继,只能出家当和尚。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朱元璋从军以前的人生遭遇,那就是:惨。

发迹前极大的反差造成了两人成为天子之后截然相反的执政方式,归根到底是不同的人生遭遇造就不同的人生性格。刘邦登基后虽然也杀了不少功臣,并没有像朱元璋采取对功臣赶尽杀绝的手段。刘邦的豁达开创了更具包容开拓型的大汉王朝;而朱元璋因为早年的阴影,大明朝的臣民几乎是生活在惶恐之中,东厂和锦衣卫如鬼魅相随。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同样得国最正,西汉灭亡以后,光武帝刘秀横空出世建立了东汉,东汉灭亡以后,汉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拥有一块封地,在其封地内还可以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最后得以善终。明朝灭亡以后,虽然不至于像问题描述中的被灭族,但皇族也是先后遭遇了李自成张献忠还有清朝的双重绞杀,不说灭族也遭遇了大规模的屠杀。为什么结局会这样天差地别呢,宋安之来说说。这一切来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一次礼崩乐坏之事。虽然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一直认为当时已经是礼崩乐坏,其实宋武帝刘裕建立南朝宋之后,所做的事情就可以称之为很重要的礼崩乐坏事件了,那就是杀掉前朝亡国之君,以绝后患。宋武帝刘裕为了建立南朝宋,先是指派王韶之缢杀了晋安帝,立宋以后更是派人以棉被闷死了晋恭帝司马德文。破了之前善待亡国之君的成例,开了斩草除根亡国之君的先河,可谓是影响深远。再看看宋武帝刘裕之前,东汉灭亡汉献帝刘协被曹魏封为山阳公。曹魏灭亡曹奂被封为陈留王。蜀汉灭亡后主刘禅被封为安乐公。东吴灭亡孙皓被封为归命侯。这些亡国之君皆是得到了后朝的善待,最起码是得以善终。而宋武帝刘裕开了杀了前朝亡国之君以绝后患以后,从此形成恶例。当然报应来的也很快,南朝宋存国六十年,宋顺帝刘淮时亡国,当时这位亡国之君说出了:“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果然不久刘淮被杀害。时间到了明末清初之际,由于明朝独特的藩王体系,农民对于藩王可谓是恨之入骨,因此农民起义爆发以后,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是大肆屠杀明朝藩王。到了清军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以后,不只是对于南明皇帝大开杀戒,其他投诚的明朝藩王也是毫不留情,有着斩草除根之意。像顺治三年清庭一次性就杀了包括投降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内,还有潞王朱常淓、秦王朱存极、晋王朱审烜、荆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等十七人。虽然有着对于前朝亡国之君斩草除根的成例在,但是清军的做法无异于是斩草除根。主要原因宋安之认为,清朝毕竟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人家信奉的是萨满教,剃的是金钱鼠尾辫子,穿的长袍马褂。压根不信中原儒家那套,所以力求斩草除根,因此大开杀戒。当然清朝在入关以后,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国,慢慢的开始了汉化,接受了儒家那套,也转变了斩草除根的做法。甚至在清世宗雍正二年封明裔朱之琏为一等侯,后追赠为延恩侯。世奉明祀,诏京师建忠义祠。当然清朝这样做只不过是统治稳固以后的故作姿态罢了,虽然朱之琏有司明孝陵延春秋案扫之命,以示明皇族之延续清朝之皇恩浩荡,但是朱之琏却无服明服,行明朔,用明礼之实,可以说是有名无实。甚至这个朱之琏有可能是冒牌的明皇族后裔,到了民国末代延恩侯朱煜勋时不只是在明十三陵内监守自盗,还曾忠心耿耿的去见末代皇帝溥仪,如此反常,让人不得不怀疑。




最大玄机


我看见这里面有些回答很搞笑,无限夸大刘邦所做的贡献,而且我也不喜欢去翻那些历史答案,本来这个问题没有那么复杂,结果上来回答就跟中学生答题一样,说来说去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最后硬是给分出了个一二三四五。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并不难,首先刘邦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牛,即使他做过一些利国利民的举措,但这不是他跟朱元璋存在区别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刘邦是汉朝,在他之前是秦朝,跟秦朝想比刘邦存在天然的优势。

再说朱元璋,朱元璋难道就没有实施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吗?不仅实施了,而且很多的力度比刘邦还大,提倡节俭、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但是明朝前边是什么朝代?历史已经经历过多长时间的发展?

再一个,你看看刘邦下边都是一些什么皇帝,再看看朱元璋后边都是些什么皇帝?这些人死后的待遇不都是看子孙吗?子孙给宣传的好,夸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了明君,子孙全是废物,大家都不认同,他子孙再怎么给他宣传,相信我们对他的印象也不会好多少。


狐闻野趣


汉和明都实行分封制度,汉代宗室子孙未能继承爵位者,降到平民之后,朝廷基本上是不管的,从此泯然众人矣。我们看刘备,未成事前,被呼为织席贩履之辈,他以中山靖王后名传天下,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说了。明则不然,明代宗室人员,哪怕无爵可继,也都可以支取俸禄,这个差别,使明代后期百姓的负担异常繁重,百姓痛恨朱明皇室。

所以我们看,张献忠或者李自成,他们的部队每到一地,首先下手的对象就是宗室人员。

还有就是,曹魏取代汉的时候,刘备已经建立了政权,只是未称帝罢了,蜀汉还聚有相当大一批汉室拥护者。杀了汉献帝亦或汉室子孙,只能使刘备等人更加仇视曹魏,这样会让天下一统的进程拖后,会得不偿失。

况且,乱汉者是董卓等人,曹操只是继承这个策略,并发扬光大了罢了。百姓的仇恨经过多年岁月,落到曹操身上已经不多了,既然如此,汉室子孙,赶尽杀绝与否,影响已经不大了。既如此,做个顺水人情,倒还能赚取一些名声。


浮沉于史


亡国后的待遇?

应该是指遭到铲除的朱家后代吧?

刘邦的子孙的状况确实比朱家的子孙好多了,呵呵。

不管是王莽还是三国,刘家似乎就是这样啦,干得了就中兴,干不了就顺应天命。

朱家呢?一则其后裔确实遭人恨,二则皇朝血脉必须斩断,三则自家的儿孙在面临外患却仍内斗不休。

除了皇朝血脉必须斩断是源于历史发展形成的因素,其余一般无二,皆由福祸自招可以解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