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頭工作一絲不苟,戰後蘇聯經濟的恢復,離不開工人的付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戰後在四五十年代,經濟恢復時期,有這樣一群人擔當了主力,那就是蘇聯工人。圖為薩哈林島,一座礦場上工作的工人。

荒地開墾期間,一位年輕的拖拉機手笑容滿面。歷史上,蘇聯拖拉機很有名氣,蘇德戰爭時候,不少拖拉機廠甚至可以生產坦克。

圖為西伯利亞一座木材工廠,雖然人煙稀少,可是這裡木材資源豐富。戰後蘇聯大規模興建房屋的時候,木材工人功不可沒。

1952年,莫斯科一家奶酪製作工廠內,一位女工正在認真工作。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戰後的蘇聯,人們不再為衣食擔憂。

圖為列寧格勒一家軸承廠,一位年輕女工人正在操作大型機械。戰爭期間,蘇聯女兵奮勇爭先不輸男兵,戰後經濟恢復,也不甘示弱。

為了儘快從戰爭創傷中恢復過來,蘇聯工人那個年代幹勁滿滿。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也堅守在工廠一線,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圖為赫爾松船舶建造廠內的工人,隆冬時節,他們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再冷的天氣,也阻擋不住他們工作奉獻的熱情。

戰後莫斯科市政建設期間,兩位工地技術員手持機械正在測量數據。工作起來專心致志,一絲不苟,單看手勢就很讓人放心。

鏡頭下,一群蘇聯礦工神情嚴肅站在廠房面前。那個年代應該還沒有所謂的工匠精神,可是為了恢復經濟,讓家人儘快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埋頭工作一絲不苟,真正奉獻出了自己的光和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