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环保,两大推手!猪价上涨成定局!

就这两年我国生猪市场来看,母猪存栏不断下降,而生猪出栏明显增长。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种猪品种的提升。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将打破旧的散户占大多数市场份额的局面,新的集团企业多足鼎立的格局将逐步形成。这样的背景下,谁掌握先进的育种技术,谁就在生产成绩、成本是更胜一筹。养猪业的竞争,本质上也是育种的竞争。那么,当下我国育种市场表现如何?

众所周知,在非洲猪瘟影响下,当下生猪养殖业进入了集市场风险、疫情风险、消费风险、资金风险等多重风险交织的局面。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温氏、牧原等集团企业要如何规避风险?

11月20日,猪易数据静书采访了中国猪业专家李俊柱老师。

1

我国养猪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未来十年将是养猪业发展的黄金期,各大企业都在奋力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育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面对我国这样的市场环境,几大国际育种企业是如何看待,又是如何做的呢?


中国养猪市场巨大,种猪市场巨大,均占世界一半。由于国内原种繁育技术相对落后,目前国内主要种猪品种多数源于国外且需要不定期的从国外引种以补充、更新国内核心原种群。中国种猪企业的下游客户主要是中小规模的养猪场,大型养猪场或养猪企业均自繁自养、种猪自给自足。最近几年来,中国规模养猪发展尤其是大型养猪企业扩张发展迅猛,曾祖代及祖代种猪需求日益增长,因而中国种猪企业对国际种猪企业引种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许多养猪巨头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育种繁育体系,原种引种频率降低,有的甚至十年以上不再国外引种,完全依靠自己。外国种猪企业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挑战,国内外销型种猪企业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未来,外资种猪企业若想在中国站住脚,必须和本土种猪企业精诚合作,不仅仅是卖种猪,而且要提供核心育种技术。国内大型种猪企业、养猪巨头,通过收购等形式整合、吸收国际种猪育种技术,也是一种可行的捷径。无论是国际种猪企业,还是国内种猪企业,竞争加剧。PIC、丹育、加裕等著名国际育种企业,要想在中国获得长期发展,必须在中国投资建立核心育种场,甚至于扩繁场、商品猪场,或与本土种猪企业紧密合作。

2

输当下一些中小型的猪场与加裕、pic等种猪企业合作建场或者联合育种,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外企是否会将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


中小猪场或规模猪场,与外资种猪企业合作建场或联合育种,是不可能的,那是大型养猪企业才能做到的事儿。截止到目前,中小猪场或规模猪场与外资种猪企业的合作关系是买卖关系,比如PIC的中国扩繁场,都是中国人的独资猪场,其实就是PIC的原种猪客户。即使是中国大型养猪企业与国际种猪企业的合作,中国企业也得不到核心技术,合作育种、联合育种也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我认为:中国有实力的大型种猪企业或养猪巨头若想掌握世界一流育种技术,收购国际育种公司是一条理想的捷径。

3

目前国内几家外资企业在育种市场上的竞争如何?


目前,在中国的外资种猪企业中,做得最好的还是英国PIC、丹育中国、加拿大加裕公司。加裕进入中国市场最早,基础雄厚;PIC在中国市场,十年前扩张迅速,最近十年停滞不前;丹育中国后来居上,世界第一的国家养猪水平及其种猪的卓越繁殖性能是其优势。最近几年,许多其他国际育种企业纷纷进军中国,但业绩一般。国际育种企业,逐鹿中国,竞争激烈。

4

为什么温氏、牧原未和国际企业联合育种?

温氏、牧原是中国排名第一第二的养猪巨头,也是两个不同养猪模式(公司+家庭农场、一条龙自繁自养)的标杆领军企业,其规模足以支撑其建立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育种繁育体系。真正的生猪育种,投资巨大,见效慢,需有实力并有耐心的大型企业做长期投资,一般养猪企业是做不到的。中国真正做育种的企业没有几个,而温氏、牧原就是其中之二。他们的育种完全是为了自己庞大的生猪生产体系服务,其育种是比较务实的。

5

当下非洲猪瘟继续蔓延,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样的情况下,各大集团企业的生猪布局是否会进行调整?李老师认为,如何布局才会最优?


非瘟常态化下,各大型养猪企业的发展规划及其布局,一定会有所调整。

以后的发展规划一定会更稳健些,匀速发展,避免短期内过度扩张。

养猪产业在全国的布局也一定会有所调整,尽可能的在生猪调出省及猪肉消费大省扩张。

6

2019年,伴随市场风险、扩张风险、资金风险,大型集团企业压力陡然增大,各大集团企业要如何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的战略、策略有很多,我只说三点:一,稳步发展,量力而行;二,发展产业链,向下游屠宰、深加工、食品终端延伸;三,降本增效,规范化养猪,提高养猪水平,永远是规避风险的根本保障。

7

调猪转调肉成为趋势,养猪企业和屠宰企业之间,是否会产生联合的趋势?或者养猪企业是否会向屠宰延伸?


调猪转调肉,想法不错,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不是短期能实现的。原因有三:一,中国人爱吃鲜肉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二,中国没有完整的完善的猪肉冷链物流运输体系;三,从非瘟及其他疫病防控来说,调肉不一定比调猪更安全。养猪企业和屠宰企业联合或合作,是最好的发展模式,但是,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但在中国就是行不通,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人文文化及企业文化问题---国人不擅长合作共赢,都想做老大,都想啥钱都赚。

所以,大型养猪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都是搞全产业链,自己啥都搞。中国养猪巨头向屠宰、深加工领域扩张延伸,已是必然,也是大势所趋。

8

对于2019年,李老师如何判断?关键点有哪些?


2019年非瘟常态化,其含义:短期根除非瘟已经是不可能,非瘟在中国散发流行已经常态化,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同时,非瘟防控也必须常态化,要兼顾非瘟防控与行业维稳。

2019年全国出栏生猪总量会大大减少,猪肉严重供不应求,猪价大幅度上涨,已成定局。三大推手:非瘟、环保、中美贸易战。剩者为王!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