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水泉涸,風緊草木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

這是《月令七十二集解》中

對霜降的描述

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

最後一曲樂章

意味著秋將逝,而冬也將至

節氣簡介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10月23日左右,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

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傲骨寒霜”從何而來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天降寒霜,那麼這“寒霜”是從何而來的呢?霜是水汽凝成的,水汽又怎樣凝成霜呢?

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游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說明寒霜出現於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沒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

霜降三候

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第一候,豺乃祭獸。“豺乃祭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逸周書》中:“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曰:“豺不祭獸,爪牙不良。”意思是說豺狼開始大量捕獲獵物,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裡,用人類的視角來看,就像是在“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第二候,草木黃落。秋盡百草枯,霜落蝶飛舞。秋天,西風漫卷,催落了葉,吹枯了草。逐漸寒冷的氣候,將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進行了一次次毀滅性的摧殘。翠減紅消,雁影無蹤。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第三候,蜇蟲鹹俯。霜降時節,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蜂蝶不見蹤跡,蜇蟲無聲,都為經歷漫長的冬天而作準備。

霜降習俗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時節,很多地方都要吃柿子,柿子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並且關於霜降吃柿子還有個傳說。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家境貧寒,有一年霜降節他餓的兩眼發昏,偶遇一顆結滿柿子的柿子樹,他爬了上去一頓飽餐才得以活命。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再次路過這顆柿子樹並封它為“凌霜侯”。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以後,就逐漸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習俗。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古有佳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霜降過後,楓樹、黃櫨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漫步於其中,抬起頭來,層層疊疊的山林,顯出不同層次的色彩。經過風霜後的林木,是那樣的莊重、深沉和含蓄,甚至每一片樹葉,都變得成熟而優雅。所以在霜降的時候,大家一般都外出登山、欣賞美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晚秋時節天氣漸涼,秋燥明顯,燥易傷津。所以霜降是進補的好時機。一般秋補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栗子也是這時的進補佳品。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一葉知霜降,秋意已深,天氣轉涼

冬天已經快要走進師大的校門了

大家在這段時間裡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以最好的姿態迎接師大最美的冬天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內容整理自網絡

編審 / 陳葉舟 劉寅生

策劃 / 肖雅玲 謝靈玥

▽往期精選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