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这是《月令七十二集解》中

对霜降的描述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最后一曲乐章

意味着秋将逝,而冬也将至

节气简介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傲骨寒霜”从何而来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天降寒霜,那么这“寒霜”是从何而来的呢?霜是水汽凝成的,水汽又怎样凝成霜呢?

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三候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第一候,豺乃祭兽。“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豺狼开始大量捕获猎物,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里,用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像是在“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第二候,草木黄落。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翠减红消,雁影无踪。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第三候,蜇虫咸俯。霜降时节,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

霜降习俗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时节,很多地方都要吃柿子,柿子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并且关于霜降吃柿子还有个传说。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家境贫寒,有一年霜降节他饿的两眼发昏,偶遇一颗结满柿子的柿子树,他爬了上去一顿饱餐才得以活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再次路过这颗柿子树并封它为“凌霜侯”。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以后,就逐渐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古有佳句,“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过后,枫树、黄栌树等树木在秋霜的抚慰下,开始漫山遍野地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非常壮观。漫步于其中,抬起头来,层层叠叠的山林,显出不同层次的色彩。经过风霜后的林木,是那样的庄重、深沉和含蓄,甚至每一片树叶,都变得成熟而优雅。所以在霜降的时候,大家一般都外出登山、欣赏美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晚秋时节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所以霜降是进补的好时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栗子也是这时的进补佳品。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一叶知霜降,秋意已深,天气转凉

冬天已经快要走进师大的校门了

大家在这段时间里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以最好的姿态迎接师大最美的冬天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内容整理自网络

编审 / 陈叶舟 刘寅生

策划 / 肖雅玲 谢灵玥

▽往期精选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