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亓同斋回村任职记

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一部分农村老百姓富了起来,如今,这些“能人”中的一部分开始回乡任职,反哺家乡,亓同斋就是其中一位———

在高庄街道井峪村村民眼中,现年52岁的亓同斋是个大能人。为啥?“脑子活、眼界宽、会赚钱。”老百姓说。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亓同斋没有走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路,而是走南闯北做起了买卖,成了大家口中“先富的那批人”。

现如今,这个老百姓眼中的致富能手有了另一层身份:村党支部书记。

事情还得从2014年说起。

那时候,亓同斋有自己的买卖。凭借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资源,再加上自己能“豁”得上,一年下来,钱也不少赚,也在外面置了房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那时候,地处大山深处的井峪村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村民出行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每次回村,看到父老乡亲们的日子还不富裕,亓同斋的心里也不得劲。因此,但凡自己买卖上需要用工,他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村里的人。但是,回村任职的想法,他从来没有过。

亓同斋不知道的是,任职多年的老支书和村里的乡亲们早就默默地观察了他好几年,希望他能回到家乡。

带着大家伙的期盼,老支书连续几次登门,亓同斋权衡再三,婉言拒绝了。直到最后一次,老支书临走的时候,语重心长地拍了拍亓同斋的肩膀,说了几句话:“你富了,也回来带带乡亲们,大家伙过的日子你也看到了,你就忍心?再说大家信任你,没必要顾虑这么多。”

老支书走后,这些话不停地在亓同斋耳边回响,让他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亓同斋坐不住了。“趁着自己能干,回村为大家干点事。”亓同斋和家人说了自己的想法。

就这样,经过选举,亓同斋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后,亓同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对上争取,同时带头自掏腰包,修建了长约1公里的水泥路。路虽不长,但却与邻村鲁家庄村的公路连接起来了,成为井峪村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

在此基础上,在包村干部的帮助下,村里先后筹集资金50多万元,对小街小巷进行了集中治理,村里道路实现了全面硬化。“多少年了,出行一直不方便。现在好了,村里能进来车,也能出去车了。”村民段明海说。

让村民高兴地还不光这些。在亓同斋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在外经商的井峪人开始将目光投向村里。大家主动捐款捐物,为村里修建起了文化广场。自此之后,村里各项事业发展,都有了这部分身影的参与,他们也成为井峪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建设是第一步,村子要想发展,百姓要想致富,必须有产业,没有产业村集体收入就得不到保障,为老百姓服务也就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亓同斋看得格外清楚。

一次偶然的机会,亓同斋得知,“孟氏酱油”第五代传人孟宪河正在到处找厂址,生产“古酿”。

经过多次上门对接,对方最终决定在井峪村建厂。厂子的落户不但增加了井峪村的村集体收入,而且安置十余名村民就业,拓展了村民增收渠道。“之所以选择井峪村,一方面源于井峪村良好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村‘两委’班子领导多次上门对接,感动了我们。”莱芜市惊蛰汉方酿造厂董事长、“孟氏酱油”第五代传人孟宪河说。

亓同斋回村带来的变化还不仅仅这些。

井峪村耕地少、山场面积大。从祖辈起,老百姓家家都有种植山楂的传统。有十几家种植户的山楂年产量在一万斤以上。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土地流转,包括山楂种植在内的许多特色种植得到进一步发展。

依托丰富的山楂资源,亓同斋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成功引入山楂加工厂,同时成立了莱城区煜怀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但消化掉本村的山楂,连带着周围几个村的山楂种植户也尝到了甜头。

村民们看到了变化,也看到了希望。而亓同斋早就开始谋划起下一步发展。

​“井峪村山水资源丰富,下一步我们要抢抓南部旅游开发机遇,以‘鲁长城’保护开展为带动,大力发展集采摘、食宿和餐饮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进一步壮大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亓同斋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