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繡聖——沈壽

歡迎戳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三篇優質文章~本文共計2468字,閱讀僅需4分鐘~

沈壽(1874~1921)原名沈雲芝,字雪君、晚號雪宧,繡名“天香閣”。於大清同治十三年十月四日,出生在江蘇的吳縣,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年,父親沈椿的祖籍是浙江省嘉興西邊的吳興。母親宋氏與姐姐沈立都擅長刺繡。父親曾開設古董店經營字畫、玉器、瓷器、銅器等古代文物。沈雲芝從小就在這樣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家庭中成長。

中國繡聖——沈壽

《耶穌聖像》原作沈壽繡。

1913年,張謇狀元邀請沈壽到南通女工傳習所傳授刺繡。期間,沈壽根據意大利畫家琪特的油畫作品《荊棘冕冠》中選取了耶穌頭像作為繡稿,整件作品用色多達111種。人物面部針法創造性地採用旋針技法,根據人物面部結構施針,繡成的人物表情逼真。此《耶穌聖像》在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中榮獲第一金獎,

1987年,由沈壽第三代弟子牟志紅選配了120多種色線,加以百種以上特殊加工,所用繡線粗細變化很大,最粗四五絲,細的僅半絲,配以摟和針、散套、滾針、施針、虛實針、小亂針等運用嫻熟手法自如,用了很長時間精心繡製成功。此幅牟志紅繡制的《耶穌像》都順利通過專家評審,他們認為複製作品的藝術技術水準,絕不亞於原作。

沈雲芝自幼聰慧,家藏的文物字畫給了她豐富的藝術薰陶。她文靜好學,在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環境中,從小就對刺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七歲就開始能幫忙按色分縷繡絲、穿針引線,還經常模仿姐姐的刺繡動作把玩繡片。

到了八歲那年,外婆送了一套繡具給她,沈雲芝也正式跟著姐姐學繡。二人同繃習繡,姐妹情深、亦師亦徒。

中國繡聖——沈壽

《濟公愛酒圖》 王劍秋畫

這件刺繡創作於1905年 。畫中,主題鮮明形象生活。濟公雙手別在背後拿著一柄破舊蒲扇,猴著腰,低著頭,對著前方酒罈,露出喜不自勝、垂涎欲滴的表情,淋漓盡致地表現瞭如痴如醉,還帶著鄉土氣息濟公的鮮活神態。這是一幅極為生動傳神、充滿生活氣息的藝術傑作。沈壽刺繡以摟和針為主,輔以雞毛針、斜纏針、滾針等技法。在色彩處理上,沈壽開始吸收西洋美術中的光影技法,人物衣著明暗分明,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此繡卜元館長也曾介紹是沈壽真跡,但實為傳人所繡制。

沈雲芝在學繡的過程中,延續了明代“顧繡”良好的傳統與基礎。將以往只是繡制美化生活的實用品,像荷包、菸袋、手帕、衣被、嫁妝、鞋帽等的裝飾品,進展到可以作為藝術欣賞的繡畫藝術。十二歲時即會將家中父親收藏的名人字畫如唐伯虎、文徵明、沈周等等名家畫作取出觀看細讀並作其刺繡的藍本,更仿繡得惟妙惟肖。在繡藝不斷的學習與進步中,致使沈雲芝在青年時期就已經聞名鄉里,成了蘇州城有名的刺繡高手。

中國繡聖——沈壽

光緒十九年(1893),沈雲芝二十歲的時候,與書香門第、才華出眾的舉人餘覺結婚。餘覺飽讀詩書、擅長書法、繪畫,也善交際。婚後兩人相親相愛。餘覺對愛妻的刺繡讚不絕口,也半日讀書、半日研繡的開始對歷代刺繡針法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和分類,尤其悉心的將自己掌握的書畫藝術融入妻子的刺繡之中,使其妻的繡藝脫穎而出,名揚蘇州、上海一帶。而沈雲芝隨著丈夫餘覺文人書畫氣質的感染以及自身對刺繡藝術在針法技藝追求平、光、齊、勻、和、順、細、密的刻苦鑽研下,作品更加自成細緻典雅的獨特風格,使其繡名益加聲名遠播。

中國繡聖——沈壽

燃指羅漢

中國繡聖——沈壽

探手羅漢

中國繡聖——沈壽

長眉羅漢

中國繡聖——沈壽

執杖羅漢

燃指羅漢、長眉羅漢、探手羅漢、執杖羅漢,原作品是沈壽民國初年刺繡的。

這裡四件都是複製作品。因是工作態度嚴謹的沈繡傳人複製,故此四件作品繡得非常成功。繡中,羅漢個個形態逼肖各有風姿,那燃指羅漢坐在蒲團上,雙手持撐在几案上,其中食指正指天作法,一縷青煙隨著指尖冉冉升向高空呈祥雲狀。蒲團下的地毯精美,身後還有厚厚的二扎經書。長眉羅漢一手按衲袖,一手託長眉,端坐在樹根椅上神態自若。長袖羅漢身著的淡墨色大袍一無所物,高舉雙手、側身昂首作呼喚狀。執杖羅漢身穿茄紫色外衣,腳穿草鞋。仰看天空,手執禪扙。身後行李眾多,有竹笠、缽盂、經書、包袱。觀其裝束,顯然是位雲遊僧侶。四位羅漢神態自若,體現沈壽刺繡人物作品,很重視人物的形象,對繡中羅漢的面部口目表情和舉手投足細微動作,都要通針線生動地將它表現出來。在繡前仔細觀察其眼神、嘴角,只須在某些局部略施三二針,人物精神面貌就即刻提升起來了。

光緒三十年(1904),經夫餘覺的友人推薦,沈雲芝繡制了《無量壽佛》、《八仙慶壽圖》等多幅繡品,在一九〇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慈禧太后七十壽辰之際,輾轉進貢到宮中陳列。慈禧太后當日在觀賞貢獻的禮品中,看到沈雲芝的繡品後大為歡喜,

不僅讚賞繡藝高超、精細雅緻,更視為“絕世神品”。除了賜予農工商部“四等商勳”獎勵並親揮御筆寫了“福”、“壽”兩個大字,分別賜給餘覺、沈雲芝夫婦。從此,沈雲芝將原名更改為“沈壽”以紀念慈禧太后的賞賜。

中國繡聖——沈壽

中國繡聖——沈壽

中國繡聖——沈壽

中國繡聖——沈壽

《花鳥條屏之一、二、三、四》。清末,沈壽繡。光緒三十年(1904),清太后慈禧七十壽辰。浙江才子餘覺、與妻子蘇州繡女沈雲芝向太后獻繡賀壽,慈禧賞賜“福、壽” 兩字。妻即改“雲芝” 之名為“壽” 字作紀念,從此沈壽的繡名就譽揚天下。以上四件花鳥條屏,有兩方較大的繡印,其中除上述一方外還有“吳縣天香閣女士沈壽”,證明這些都是沈壽向慈禧獻繡後刺繡的。

1983年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組織藝人進行復制,主要有金蕾蕾、潘招弟等人參與。這四件作品分別繪製了喜鵲、鷺鷥等鳥兒,或棲在櫻花、杏花樹枝頭,或站在蘆獲叢中,或鳴或飛或在理羽,形象非常活潑。這些作品雖然都是民間畫師創作,繪畫技法上乘,內容也生動逼真。刺繡精細,絲縷平順亮麗。其鳥雀羽毛深淺明暗處理,生動地再現鳥兒的身體組織結構特點,這從鷺鷥鳥身體上看得更加明朗,顯然沈壽那時已經接受西洋美術原理,可以用自己的繡藝將它表現出來。這幾件刺繡雖是複製品,由於時代不同了,現代刺繡藝人都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美術基礎較好,因此複製成功的沈壽作品可和原作媲美。

隨後,慈禧太后又下諭;在農工商部成立了【女子繡工科】,任命沈壽為總教習,餘福為負責外事的總辦。

從此沈壽的繡名在全國揚開被譽為“神針”,其繡藝之卓越更超越了統領中國近四百年上海露香園的“顧繡”。

中國繡聖——沈壽


原文來源:《收藏投資導刊》2018年10月刊《中國繡聖——沈壽》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