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写作小结(8.10-8.17)

从8月10日到8月17,我在今日头条撰写了6篇文章,都是原创。除了在自己的公众号(名字也是“九号花匠”)上写一点没人看的管理笔记、生活札记和电影评论之类,我很少写有关时事的评论。因为评论性质的文字都是“速朽”文章,没有什么留存价值。观点的持续性输出,也容易让人持续强化自己固有的思维,久而久之,评论者很容易固执、刻板、爱辩论、爱讲道理,这都是让人讨厌的特质。

仍然决定写下这些评论的原因是想尝试多元的创作,是想逼迫自己不停地去思考当下和未来,从而也逼迫自己多去学习新知。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专注于企业发展评论,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分析。而且,我也更喜欢把企业发展放置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

我在公众号写下的管理杂谈都是“小问题”,是自己在创业和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很少去提到大公司怎么怎么样。如果用经营小公司的经验去套大公司的管理,那会非常荒谬。而在这里写下的企业评论,多与大公司有关,但视角多从企业责任、企业发展环境等大的角度切入,也算是发出一个普通民众的声音。大公司的管理有其非常复杂的流程,没有在大公司呆过根本体会不到,所以这一类的问题若非真正了解我不会去写。

写的第一篇文章是《 》。这个事情算是腾讯的负面新闻。我没有从事件双方到底谁对谁错的角度切入,而是从企业形象管理和这件事可能引发的社会效应入手,探讨了一些可能性,并且指出事件的结尾过于“平和”,对行业、社会的进步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文章得到3.2万的阅读量,187名网友留下了评论,收藏量达到87,反响还算热烈。

第二篇文章是《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深知其中的竞争和利益关系,可能也因为这样,很多读者并不知道我再说什么。这篇文章如果行业内人士读了,可能会更有感触。给我的教训是,自己越熟悉的领域,写的时候越要注意读者能理解的程度,不要写的太深,信息点也不宜过多。这篇文章阅读量只有30,没有读者评论。

第三篇文章是《 》。起因是我读到投资家李国飞撰写的万字长文《全面反思腾讯的战略》,这篇文章也算是互联网圈的一篇爆文。因为原文过长,我就用更加口语化的方式进行了缩写。文章阅读接近300,评论27,收藏量达到59。效果也算不错。

第四篇文章是《 ?》这篇文章我第一次发出后,阅读量已经接近2000,评论也有数十条,可我不小心给删除了。再次发表后,阅读量只有600,评论量5。这篇文章算是追了个热点,在第一稿的文章结尾我判定双方最终会和解,最新消息三位女孩即将归队。在文章中,我还从传播的角度表达了对于腾讯的忧虑。如果一家公司的封杀就相当于监管部门的封杀,那么绝对的权力很可能引发更多严重事件发生。

第五篇文章是《 》。拼多多上市后引发争议,新闻已经持续很长时间,我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切入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指出拼多多事件的本质。阅读量1300,评论量14,收藏量有39。这篇文章写的还是有点沉重吧。

第六篇文章是《 》,当时想把题目命名为《向丁克家庭征税就叫“空孩税”》,后来担心审查过不去,就没用。我对中国人口问题还是了解颇深的,当年也学过《人口社会学》,这篇文章从传播的角度说了下如何操作这类的社会新闻。文章前半部分写的轻松,后半部分过于专业。估计很多读者读了一半就放弃了。如果是纯粹的情绪性发泄,这篇文章的阅读量也许会很高。但那样的文章不是我想要的。最终,这篇文章阅读量700,评论量21,收藏量很低,只有2。

整体而言,在只有三十多个粉丝的情况下,这六篇文章带来了4万多的阅读量,200多的评论量,以及将近200的收藏量,我还是满意的。不过,粉丝只增加了十几个,不是太满意。

另外,我发现一个规律,收藏量大的文章,推荐量就会高。但是若想提高收藏量,还是要靠提高文章质量吧。

下一步,我还会坚持写一写,数量上可能会放缓一下,尽量保持在一周三篇,写作方向更加垂直一些,打磨的时间更多一些。此外,就是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对专业的内容要写的更加轻松一些。本周总结就是这样。(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