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徒见面念「无量天尊」是错误的

道教徒见面念「无量天尊」是错误的

「福生无量天尊」不能简化为「无量天尊」

来源: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26/info-2619.html

道教徒见面念「无量天尊」是错误的

【圖片來自:圖片來自太極城道教網

本人入玄门二十余载。记得早年间,时有世人问及“佛家有‘阿弥陀佛'为口头用语,你们道家怎么说?”答曰:“口头禅非宗教之统一模式,不必各教尽有。”那时确实不曾听到类似“阿弥陀佛”的玄门用语。但老修行们在打交道时,常以“慈悲”或“您老慈悲”应之。

九十年代初,本人云游至东北地区,常往来于关东各庙之间。当时偶尔有顽皮的小道友以“无量天尊”调侃,但若被老道长听到,总以愠色或训诫止之。由于感到新奇,我曾向道友们请教“无量天尊”是怎么回事?原来却是一个趣闻。

八十年代初,广播电台常播出某著名评书艺人所说的传统评书。书中道家人物出场时,每以“无量——佛”为口头称号。后来在一次政协会上,评书艺人恰与千山无量观许信有大师同在一组,于是大师向艺人提出建议:道家不称佛,所以“无量佛”不宜用于道家人。而艺人为了评书的需要,恳请大师解决一个类似于“阿弥陀佛”的四字用语。大师无奈,但又念其评书为世间之艺术,与玄门并无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称天尊”。评书家触类旁通,于是“无量天尊”就这样产生了。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许大师及东北地区有威望的老道长们相继羽化归去。与此同时,社会上很多观念也在急速更新。在此“大气候”影响之下,教门内道友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原来的墨守陈规而渐渐转向了追求外相上来,对新事物的接受也就快得多了。于是“无量天尊”这个带着幽默味道的艺人用语,也从最初的“顽皮话”而渐成为“合法化”了。记得在八年前东北某道观的一次大型宗教活动中,我第一次听到了“无量天尊”出现在玄门羽士的发言中,着实令我目瞪口呆!当然潮流难以逆转,后来,“无量天尊”便迅速出现在东北大部分道友尤其是道俗之间的交往中。甚至殿堂上道友们在为香客助磬的同时,语气悠长地口称“无—量—天—尊”已成为定规,俨然世人笔下影视小说中之情状。更在此同时,关东的道友不断入关南下,因此又将“无量天尊”带到了大江南北……

去年冬天,先后有两位南方小道友以手机短信方式与我联系,总以“无量天尊”开头以示恭虔。我感慨之余,曾以专页为之训导。现将大概内容重述如下:

道教有“度人无量天尊”、“福生无量天尊”、“功德无量天尊”等,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称号。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仅保留“无量”,也就是说将原称号简化为“无量天尊”,那么还是原意吗?很显然,如依文寻意,“无量天尊”当解为“无穷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话吗?有这样简称的吗?其实,用此语者稍加审辨,便不难明白:“无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称之为天尊?

【注】:孟至岭道长简介

孟至岭,字正然,号云卿,别号寂寥山夫。出家于嵩山中岳庙,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子弟。80年代曾常住北京白云观;90年代初,离京赴各地参学访道;2006年夏,再次应邀返京,执教于中国道教学院,讲授老庄之道。

《孟至岭道长补充》

关于本人那篇小文《“无量天尊”与艺人用语》(见“附录”)的产生过程前文已有说明,下面就把其中的内容再补充说明一下。

1993年初,本人放下中国道教学院的工作离开了北京,第一站到了沈阳太清宫暂住一段时间。其间,曾数次前往鞍山市千山无量观拜礼本人的“证盟大师”(北京白云观1989己巳律坛)许信友道长。因在沈阳太清宫听到年轻的小道友们偶以“无量天尊”调侃,才知这是近年来在评书艺人中产生的艺人用语,并且与千山无量观许大师有关。于是就借拜见之便向大师请教,大师说明了因当时评书艺术家有要求而产生“无量天尊”的经过,并告诫曰:“艺人用‘无量天尊’可以理解,因为那是民间‘说书’。但出家人不允许用。”是说这是专为评书艺人提供的“评书用语”,不可作为教内的用语。

大约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老道长们渐去,传统理念渐淡,彰扬风气渐兴,于是东北有些道友便渐渐使用“无量天尊”。1998年东北某道观的一次大型法会上,笔者第一次听到“无量天尊”用在公开的发言讲话之中。与此同时,也随着东北的有些道友们不断往来于长城内外,“无量天尊”被渐渐传到全国各地。当初,关内各地宫观不知“无量天尊”从何而来,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基本上抱着不接受态度。但新入教门的年轻道友们由于无分辨能力,所以往往认其为真,并“虔诚”使用。尤其到了今天,“无量天尊”已使整个教内外很多人觉得是非难辨,模楞两可。

二 感慨 叹息

当名人,容易;当“大师”,容易;做学者、做专家,也不算太难;当各式各样的“传人”、“掌门人”和各式各样的“大王”,更是易如翻掌。但是,如果要做一个合格的道人,难!要成为一个集“修、学”于一身、具有实际传统意义上的“高道”,更难!难就难在,并非是用心研究文字学识,并非是用语言摆弄理论学问,而是需要真修实证,以达虚心实腹、慧光内照的洞明之功,方可明辨万事万物,方有做道人的“底气”,方有“言教”的“底气”。我们的教门发展到今天,可谓是“五彩缤纷”样样不缺!可是,唯独缺少这“真修实证”啊!请问“底气”又从何来?

道教有低心下气、顶礼参访、虚心求教的优良传统。正因如此,所以,道教这华夏古教,千古以来始终维持并延续着玄渊绵远的道基,幽隐涵明的睿智,神圣庄严的教相和清淳和化的风貌,千古如一。而当我们看到今天的教门,和教门中许多人的面貌,会作何感想呢?虽然道友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知识面普遍广博,经济状况普遍好转,但我们就不觉得离我们的传统、离我们的宗风祖训却越来越远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少人只求事物的表象,而不求根本,不求修证,不求自度,不去追思祖师先贤的“为教之道”,不去思悟今日之道教已经到了何等地步!甚至不少人不知“修持”为何物,只喜欢追逐世俗,追求时髦,喜欢标新立异,喜欢随心所欲,敢于创造,敢于忽悠。于是,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都形成了极错误地认识:以为只要有文化、有学问,有聪明,便可代替道学,代替传统,代替根本,代替修身,代替义理,代替教相,代替威仪,代替……,多么可怕的糊涂理念啊!如果真的这样,那么,道教将必然彻底走向大俗! 当代教门的年轻道友们,大多都是有文化、有学识的知识分子,都是心存俱足之信仰,怀抱满腔之热情,身藏浩然之正气,带着向往古道、呼唤淳风的良好愿望,来到了红墙古庙之中,良可为慰!但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如果恢复一项被道友们遗忘了的传统规矩,将存在着多大的艰难!而新兴一项庸陋低俗的事物,却又是何等的容易!——这是什么原因啊?!

---------------------

微信公众平台:真誥_「真诰者,真人口授之诰也」,意思是神仙所传授的告语。

订阅「真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