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立皇储的名单为何放到正大光明匾后边?就不怕让人偷换名单?

秉烛读春秋


要说偷换,没有一个地方能百分百避免被偷换。而相对来说,正大光明匾后面恰恰是被偷换概率最低的地方。而且还有进一步的防范措施。


首先要说明,清朝皇帝的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就是秘密建储制度。这有象征意义,因为正大光明四个字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手书,代表了清朝正统,而正大光明四个字也代表了大公无私,光明磊落。这道诏书是要在皇帝临终或者突然死亡时公布的,所以存放的地点必须明确,不能是个谁都找不到的地方。也不能仅有一两个人知道,否则诏书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故而,无论诏书放在哪里,都是众人皆知的,那就都有被替换的可能。

既然所有人都知道,那就要尽量确保在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没法被换掉。正大光明匾是个非常合适的地方。有两点好处:

一、戒备森严

(乾清宫家宴)

正大光明匾在乾清宫,是清朝皇宫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乾清宫在顺治、康熙两朝的皇帝寝宫。虽然雍正以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乾清宫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所在。清朝皇帝每日早朝,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就是在乾清宫外的乾清门。如遇雨雪或是天气寒冷,还会移入宫内。乾清宫西暖阁更是日常批阅奏折、召见大臣的最常用场所,皇帝只要在宫中,几乎可说每日必到。另外,乾清宫还是皇帝和后宫及皇子们举行家宴的地方。因此,乾清宫的戒备可以说是整个紫禁城最严的地方,侍卫们日夜轮班值守,闲杂人等根本接近不了。自然被偷换的概率要小很多。

二、高

(正大光明匾的高度)

单凭乾清宫戒备森严还不够,因为如果放在某个柜子里,来往打扫的太监宫女还是有机会接触到,到时人这么多根本说不清楚。而正大光明匾就不一样。它高悬于宫殿最高处,无论多少人往来,都够不着,要替换后面的诏书得搬把梯子。试想怎么可能有人能堂而皇之搬把大梯子进入乾清宫而不被拦下来呢?唯一能接触的人大概就是偶尔上去掸灰的小太监了。而他们一样不能轻易换掉诏书,因为诏书外面还有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匣子,上锁贴封条。小太监既不可能在梯子上面完成抬匾额取匣子开锁揭封条换诏书再复原的一系列工作,也不可能把一个匣子完全掩人耳目带进宫再拿着上梯子(大小不够藏着袖子里)。所以,高悬的匾额让换诏书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了。

退一万步说,真的被偷换了,也不是没有防范措施。因为传位诏书有两份。一份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一份则是皇帝随身携带。比如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于承德的时候,正大光明匾后面的传位诏书就没找到,后来是嘉庆身边的一个小太监找到了皇帝随身带的那份传位诏书(相传道光即位后原本应该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传位诏书又找到了,还是和小太监发现的诏书一样,传位道光),至少这个双保险还是能起到作用的。


伊耆角木


紫禁城内的大殿很多,牌匾也很多,能藏东西的地方多了,为何偏放在正大光明匾后呢?

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这块牌匾是当初顺治帝亲手书写的。在大家的印象中,顺治帝的存在感似乎不是很强,而且他之所能登上皇位、入主北京,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多尔衮的存在。然而,在清代皇族中,爱新觉罗·福临可是顺治爷!

  2. 正大光明匾挂在乾清宫,而且是乾清宫位置最早的地方。乾清宫的地位,在紫禁城内是居于核心的,将传位诏书置于这座大殿的最高处,且是顺治亲手所书“正大光明”后,是最合适放置传位诏书的地方。

至于说将传位名单放置于此处,怕不怕让人偷换,答案是肯定的:怕!

自雍正帝创立秘密建储制度以来,传位诏书便会分为两份,一份放置正大光明匾后,一份由皇帝自己随时亲身携带。等皇帝驾崩后,拿出两份诏书,核对后昭告天下。

或许还会有人问,那么皇帝身边的诏书就不会被亲近的人给换了么?然后再换了正大光明匾后的,岂不是就以假乱真了?

其实,皇帝自己也不傻,如此重要的东西,又岂能轻易被人换走呢?而且还可以定期查验啊!另外,乾清宫也有侍卫把守,又怎么能够让人轻易得手呢!

当然,如果一个皇帝到了连传位诏书都守不住了,又怎么能守得住江山社稷呢?或许到那个时候,诏书真假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碣石樵子


偷换也没有用的,雍正发明的秘密立储制度是需要两份遗诏放一起的,两份同样的遗诏,一份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一份皇帝亲自保管的,等皇帝快驾崩的时候皇帝的那份再交给顾命大臣,顾命大臣可能不只一个人,然后再去取匾后面的遗诏,两份放在一起,检查无误再对外宣读。相当于现在一个图片验证码,一个短信验证码,这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漏洞。如果只掉包一份遗诏,也不能保证自己就能顺利登上皇位,所以掉包这个方法并不高明,而且风险巨大。正大光明匾是放在乾清宫的,在雍正以前顺治和康熙都是直接住在乾清宫的,雍正虽然不住乾清宫,但是住在旁边的养心殿,再加上皇帝身边那么多太监耳目,可以说这一天谁进过乾清宫基本都瞒不过皇帝的,所以偷换正大光明匾后面的遗诏实在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正史野史都是史


一式两份,偷换名单的意义何在?

清代雍正皇帝确定下来一条规矩:皇帝立储的名单放在正大光明匾后边。至此,正大光明匾便又多了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负责储藏皇帝立储的名单。

正大光明匾是由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所题写并且悬挂于乾清宫的最高处,意味着提醒清朝的后代皇帝以及满朝文武大臣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正大光明。


而等到雍正皇帝继位之后,亲眼见证并且参与了康熙皇帝晚年九子夺嫡的雍正皇帝。尤其是在自己登基为帝以后,依然受到了其他皇弟们的百般刁难,自感孤家寡人的雍正皇帝,不希望自己父亲晚年所发生的手足相争的事情再次在自己百年之后发生。因此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一制度既避免了诸皇子为争夺地位,明争暗斗,互相攻击陷害;同时也避免了太早的确立太子人选。毕竟太早的确立太子人选,即不利于皇子们的成长和历练。同时又会将太子与其他皇子的关系拉远,而且很可能发生朝中文武大臣向东宫太子主动靠近而发生阿谀奉承党争之事。


因此从雍正皇帝开始,便确定了这么一条规矩,皇帝会将亲自选定的继承人的名字以圣旨的形式确定下来,然后放在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之后。

乾清宫是清代皇帝每日接见朝臣、办理朝政的地方,由皇宫内的大内侍卫严加看守,一般人没有皇帝的诏谏和旨意是不允许私自进入乾清宫内。而正大光明匾又位于乾清宫的最高处,同时也可以说是整个故宫之中的最高之处。再加上众人把守,因此很难有人能够私自登上正大光明匾取出正大光明匾背后的立储秘匣。


同时雍正皇帝在确立秘密立储制度时,便想到了如何防止有人偷窥天意,篡改诏书,因此雍正皇帝在确定秘密立储制度时采用的是一式两份的方式,也就是说拟订好的写有皇位继承人名字的诏书总共两份,分别装入两个秘匣之中。一份放入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另外一份则由皇帝亲自保管,在先皇帝驾崩之后,在皇帝指定的诸王爷皇子们以及满朝文武大臣们共同见证下,取出正大光明匾背后的秘匣并打开里面的诏书,与皇帝临终前拿出自己的那份秘匣中的诏书相对比。对比无误之后,则正式生效,指定的接班人按照程序继承大统。


实际上清朝总共有12位皇帝,真正按照秘密立储制度登上皇位的只有四位,他们分别是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四位皇帝。其他皇帝都不是采用秘密立储这种制度而登上了皇位。因此,历史没有给我们太多的机会去验证,是否有机会篡改皇帝留下的秘密立储诏书,但至少这四次都没有发生有人偷窥乃至于篡改诏书的事情。

其实清朝的这一制度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既避免了嫡长子继承制容易出现昏庸之辈当皇帝的现象,又避免了膝下皇子太多,互相攻击,手足相残的历史惨剧。



欢迎大家下方留言,喜欢记得关注珞珈山的猫~


珞珈山的猫


正史野史都是史

5分钟前 · 网络科技公司区域经理 历史领域创作者

偷换也没有用的,雍正发明的秘密立储制度是需要两份遗诏放一起的,两份同样的遗诏,一份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一份皇帝亲自保管的,等皇帝快驾崩的时候皇帝的那份再交给顾命大臣,顾命大臣可能不只一个人,然后再去取匾后面的遗诏,两份放在一起,检查无误再对外宣读。相当于现在一个图片验证码,一个短信验证码,这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漏洞。如果只掉包一份遗诏,也不能保证自己就能顺利登上皇位,所以掉包这个方法并不高明,而且风险巨大。正大光明匾是放在乾清宫的,在雍正以前顺治和康熙都是直接住在乾清宫的,雍正虽然不住乾清宫,但是住在旁边的养心殿,再加上皇帝身边那么多太监耳目,可以说这一天谁进过乾清宫基本都瞒不过皇帝的,所以偷换正大光明匾后面的遗诏实在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古玩聚阁


向世人说明是皇帝的正宗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