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園》探索“紀錄片+綜藝”新樣態,破後期行業天花板

看電視

聚焦在學齡前兒童教育的實驗類節目《超能幼稚園》,是深井文化首次參與聯合出品的綜藝。這檔節目首度提出“紀錄片+綜藝”的概念,將前後期有效、順暢打通,試圖打破現有綜藝節目既定的創作模式。

文 | 夕姐

作為國內最早發展起來的一支綜藝(真人秀)節目後期全流程製作公司,深井文化如今已經毫無疑問地位列於這一產業細分領域的頭部陣容。

如何拓展產業鏈條、打破後期行業的天花板?這或許是每個綜藝後期製作公司長久以來都在思考的問題,深井文化在2018年也用自己的探索交出了一份答卷。

《超能幼稚園》是深井文化除承擔常規的後期全流程製作外,首次參與聯合出品的綜藝。這檔聚焦在學齡前兒童教育的實驗類綜藝節目成為這一年當中為數不多的能夠被各方鼓勵認可的兒童參與類節目。

作為出品方之一,深井文化帶著使命和榮譽感來進行製作,將前後期有效、順暢打通,試圖打破現有綜藝節目既定的創作模式。

與很多過往的同類節目所不同的,《超能幼稚園》首次提出“紀錄片+綜藝”的概念,而落實這一觀念成為深井文化在後期剪輯中最大的難題。“紀錄片+綜藝”如何與“綜藝”形成區隔?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愛奇藝《超能幼稚園》節目海報

丟失“前車之鑑”的後期大挑戰

沒有可參考借鑑的範例,是《超能幼稚園》在製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來源,一切都是在反覆不斷的摸索之中完成,這是一檔完全原創的綜藝節目所必然面臨的問題。

在深井文化CEO田磊看來,紀錄片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歸根到底還是怎樣去講好一個能夠引發共鳴的故事。而對於深井的後期團隊來講,既將教育話題在節目中置入和探討,又在最終的呈現上使用綜藝化手段,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嫁接,是一次原創性的挑戰,並且挑戰來自方方面面。

真人秀節目的大片比剪輯已經被很多節目所提及,但《超能幼稚園》的錄製素材量,卻是前所未有的。

五天的錄製素材剪輯成一集一個多小時的節目,並且還要在保證邏輯和敘事順暢的前提下,傳遞出節目的教育表達意圖,同時要融入輕鬆、有趣的綜藝感,這對後期團隊來說,面臨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超能幼稚園》深井文化剪輯團隊部分剪輯手稿

在深井文化後期總監張丹的記憶中,後期在製作過程中,團隊成員崩潰大哭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找不到方向的時候,依舊需要繼續堅持,不斷摸索。

“紀錄式+綜藝”的剪輯,某種程度上和傳統綜藝的剪輯是不一樣的。傳統綜藝大部分是由後期根據素材來整理故事線,通過花字來放大或者解讀故事段落背後的信息。

但紀錄式綜藝本身就有基本故事線存在,而這對後期的要求來說反而更加複雜。這就好像電影都有劇本,但是電影剪輯卻是難度最大的。有故事線更加考驗後期剪輯對畫面的理解,對影像化敘事的理解,這樣的要求對剪輯師來說反而更高。

在《超能幼稚園》中,每一期都有敘事邏輯,這個邏輯在剪輯層面上怎樣最好的呈現,怎樣合理分配節目中26個人物的關係和線索,這是傳統綜藝不太會遇到的難題。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超能幼稚園》深井文化剪輯團隊部分剪輯手稿

同時,《超能幼稚園》關注的焦點是孩子而不是明星,這也和傳統綜藝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對於明星怎樣處理,既能基本滿足粉絲的需求,又不影響節目真正要表達的內容和信息,這對後期剪輯來說是特別難以把控的分寸。

最終觀眾看到節目,雖然彷彿感覺明星無處不在,實際上明星所佔比重只是全片35%左右,而每一個孩子的性格特點、成長變化都能很好呈現出來,並被觀眾記住,這樣的剪輯方式也許是未來綜藝節目去明星化、去娛樂化的有益嘗試。

而能夠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剪輯師講故事能力的提升,對鏡頭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以及具備對內容深刻的理解。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愛奇藝《超能幼稚園》節目截圖

在硬核知識與綜藝娛樂之間編織最大平衡點

前後期打通製作,帶來很大的優勢是在後期剪輯過程中會有一條最基本的線索貫穿始終,而不至於節目整個處於漫無目的的狀態。

但在田磊看來,如何將專業、技能、知識、限制和綜藝娛樂之間的平衡找到,是當下節目製作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能力的體現,並且能夠在如今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中,進行有效和最大化的創作和表達,也是團隊的一種優勢。

在《超能幼稚園》中,至少有實習老師、孩子、家長、園長這樣四條人物線索,他們都可以是節目的主角,如何在眾多的人物中建立出故事線索和尋求平衡?

這檔節目的特殊性就在於,人設是無法通過後期去改變和塑造的,孩子們的性格以及他們的行為客觀存在,也不允許去隨意塑造和改變。同時,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兒童教育專家邊玉芳在節目中擔任起園長一職,她的視角貫穿節目始終,承擔著對實習老師與孩子們互動方式進行點評和指導的重要任務。

這樣的基礎上,用相對綜藝表達方式將人物、故事和教育理念順暢編織在一起,適當輕鬆地適度娛樂,認真明確地科普知識,基於事實、尊重事實的剪輯和調整故事結構,保證節目可看性的同時,保證節目不淪為一場譁眾取寵。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超能幼稚園》深井文化剪輯團隊部分剪輯手稿

儘管深井文化的後期團隊年齡都不算大,以90後為主,大部分都沒有小孩,但在節目的製作中,每一個人的參與和投入都一定程度上被深度捲入進來,產生出一種強烈的自我觀照和代入。

節目中的孩子們身上所經歷的種種,喚起的也是每一個成年人的成長記憶。

因此,如何選擇和把握尺度,對深井的團隊來說從挑戰變成了體驗之下的取捨。專業知識、人物塑造、娛樂表達一個不少,雖每一集的剪輯都會經歷看上去一刀也無法剪掉的過程,最終在不斷的打磨與割捨之後,依舊能夠完成一個多小時的成片輸出。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超能幼稚園》第五期節目部分後期合線軌道截圖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超能幼稚園》第二期節目部分原始素材軌道截圖,據悉該段成片50分鐘內容原始素材量高達10小時左右

“紀錄片+綜藝”,思維方式與手段的打通碰撞

作為深井文化聯合出品的首檔綜藝,選擇《超能幼稚園》,這在深井看來是挑戰也是一種順其自然的選擇。從最早的《一年級·小學季》到後來的《小手牽小狗》《不可思議的媽媽·第二季》等,曾在過往參與後期並創作過大量相似類型的團隊,對於此類題材有著豐富且無可比擬的經驗累積。

而此次《超能幼稚園》則將視角對準幼兒園的學齡前兒童,更強的觀察和教育屬性,讓節目帶上了不一樣的面貌和風格,也構成了其在當下能夠更有效傳播和進行價值釋放的根本。

每期的節目並不是散漫無目的的,而是設置一個主題,諸如分離焦慮、規則意識等等,在主題之下完成節目內容線索的搭建。

孩子、老師、家長如何應對?處理是否科學得當?在節目中都會一一分析解答,對於教育方式的解讀,節目甚至看上去有些事無鉅細。在田磊看來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節目的初衷和價值所在,只要找對了表達的方式,觀眾不僅不會覺得枯燥,反而會產生強興趣。

“紀錄片+綜藝”,將兩種看似並不分屬於同類的類型模式進行連接。與以往同類節目大多將看點放在萌娃和明星之間的互動上,《超能幼稚園》所不同的是,節目始終將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傳播與表達作為了一條貫穿的核心線索。

特別是,節目並沒有忽視掉家長這一視角,讓他們在其中處於一個觀察者的位置,對孩子在幼兒園的經歷進行近距離觀察,進而能夠有機會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以及自身的教育模式進行觀照和思考。

在田磊看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觀察類節目,讓每一個普通的家長變成節目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的視角實際上也代表著每一個普通家長的視角。而相對嚴肅的教育話題通過綜藝的手段呈現和傳播, 《超能幼稚園》“紀錄片+綜藝”的模式,也正是對應這種訴求之下的一種選擇。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愛奇藝《超能幼稚園》節目截圖

綜藝化表達下的科學實驗,兒童教育下的成人心理共振

從心理上進行代入,這是很多人觀看節目的一個感受,而不僅僅是適齡家長們,事實上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成長軌跡和印記,《超能幼稚園》實際上也是一檔成人心理節目,讓每一個人在這檔節目中看見自己。

節目中的家長和孩子們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既有在單親家庭成長起來而極度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有被爺爺奶奶隔代親寵到調皮的熊孩子,還有偷懶愛吃的孩子……實際上,每一個家庭都有需要各自解決和麵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往往是帶有普遍性。

《超能幼稚園》勇於承擔起對教育理念和屬性的表達,同時也不避諱所採取的娛樂化的綜藝手段,用“紀錄片+綜藝”的模式搭建出一種新型的兒童教育題材的真人秀節目,為中國原創綜藝節目的探索提供出了一種新的價值路徑,值得關注和思考。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愛奇藝《超能幼稚園》2018年11月22日收官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