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看电视

聚焦在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实验类节目《超能幼稚园》,是深井文化首次参与联合出品的综艺。这档节目首度提出“纪录片+综艺”的概念,将前后期有效、顺畅打通,试图打破现有综艺节目既定的创作模式。

文 | 夕姐

作为国内最早发展起来的一支综艺(真人秀)节目后期全流程制作公司,深井文化如今已经毫无疑问地位列于这一产业细分领域的头部阵容。

如何拓展产业链条、打破后期行业的天花板?这或许是每个综艺后期制作公司长久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深井文化在2018年也用自己的探索交出了一份答卷。

《超能幼稚园》是深井文化除承担常规的后期全流程制作外,首次参与联合出品的综艺。这档聚焦在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实验类综艺节目成为这一年当中为数不多的能够被各方鼓励认可的儿童参与类节目。

作为出品方之一,深井文化带着使命和荣誉感来进行制作,将前后期有效、顺畅打通,试图打破现有综艺节目既定的创作模式。

与很多过往的同类节目所不同的,《超能幼稚园》首次提出“纪录片+综艺”的概念,而落实这一观念成为深井文化在后期剪辑中最大的难题。“纪录片+综艺”如何与“综艺”形成区隔?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爱奇艺《超能幼稚园》节目海报

丢失“前车之鉴”的后期大挑战

没有可参考借鉴的范例,是《超能幼稚园》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来源,一切都是在反复不断的摸索之中完成,这是一档完全原创的综艺节目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在深井文化CEO田磊看来,纪录片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归根到底还是怎样去讲好一个能够引发共鸣的故事。而对于深井的后期团队来讲,既将教育话题在节目中置入和探讨,又在最终的呈现上使用综艺化手段,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嫁接,是一次原创性的挑战,并且挑战来自方方面面。

真人秀节目的大片比剪辑已经被很多节目所提及,但《超能幼稚园》的录制素材量,却是前所未有的。

五天的录制素材剪辑成一集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并且还要在保证逻辑和叙事顺畅的前提下,传递出节目的教育表达意图,同时要融入轻松、有趣的综艺感,这对后期团队来说,面临的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超能幼稚园》深井文化剪辑团队部分剪辑手稿

在深井文化后期总监张丹的记忆中,后期在制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崩溃大哭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依旧需要继续坚持,不断摸索。

“纪录式+综艺”的剪辑,某种程度上和传统综艺的剪辑是不一样的。传统综艺大部分是由后期根据素材来整理故事线,通过花字来放大或者解读故事段落背后的信息。

但纪录式综艺本身就有基本故事线存在,而这对后期的要求来说反而更加复杂。这就好像电影都有剧本,但是电影剪辑却是难度最大的。有故事线更加考验后期剪辑对画面的理解,对影像化叙事的理解,这样的要求对剪辑师来说反而更高。

在《超能幼稚园》中,每一期都有叙事逻辑,这个逻辑在剪辑层面上怎样最好的呈现,怎样合理分配节目中26个人物的关系和线索,这是传统综艺不太会遇到的难题。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超能幼稚园》深井文化剪辑团队部分剪辑手稿

同时,《超能幼稚园》关注的焦点是孩子而不是明星,这也和传统综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对于明星怎样处理,既能基本满足粉丝的需求,又不影响节目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和信息,这对后期剪辑来说是特别难以把控的分寸。

最终观众看到节目,虽然仿佛感觉明星无处不在,实际上明星所占比重只是全片35%左右,而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都能很好呈现出来,并被观众记住,这样的剪辑方式也许是未来综艺节目去明星化、去娱乐化的有益尝试。

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剪辑师讲故事能力的提升,对镜头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以及具备对内容深刻的理解。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爱奇艺《超能幼稚园》节目截图

在硬核知识与综艺娱乐之间编织最大平衡点

前后期打通制作,带来很大的优势是在后期剪辑过程中会有一条最基本的线索贯穿始终,而不至于节目整个处于漫无目的的状态。

但在田磊看来,如何将专业、技能、知识、限制和综艺娱乐之间的平衡找到,是当下节目制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能力的体现,并且能够在如今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中,进行有效和最大化的创作和表达,也是团队的一种优势。

在《超能幼稚园》中,至少有实习老师、孩子、家长、园长这样四条人物线索,他们都可以是节目的主角,如何在众多的人物中建立出故事线索和寻求平衡?

这档节目的特殊性就在于,人设是无法通过后期去改变和塑造的,孩子们的性格以及他们的行为客观存在,也不允许去随意塑造和改变。同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儿童教育专家边玉芳在节目中担任起园长一职,她的视角贯穿节目始终,承担着对实习老师与孩子们互动方式进行点评和指导的重要任务。

这样的基础上,用相对综艺表达方式将人物、故事和教育理念顺畅编织在一起,适当轻松地适度娱乐,认真明确地科普知识,基于事实、尊重事实的剪辑和调整故事结构,保证节目可看性的同时,保证节目不沦为一场哗众取宠。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超能幼稚园》深井文化剪辑团队部分剪辑手稿

尽管深井文化的后期团队年龄都不算大,以90后为主,大部分都没有小孩,但在节目的制作中,每一个人的参与和投入都一定程度上被深度卷入进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自我观照和代入。

节目中的孩子们身上所经历的种种,唤起的也是每一个成年人的成长记忆。

因此,如何选择和把握尺度,对深井的团队来说从挑战变成了体验之下的取舍。专业知识、人物塑造、娱乐表达一个不少,虽每一集的剪辑都会经历看上去一刀也无法剪掉的过程,最终在不断的打磨与割舍之后,依旧能够完成一个多小时的成片输出。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超能幼稚园》第五期节目部分后期合线轨道截图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超能幼稚园》第二期节目部分原始素材轨道截图,据悉该段成片50分钟内容原始素材量高达10小时左右

“纪录片+综艺”,思维方式与手段的打通碰撞

作为深井文化联合出品的首档综艺,选择《超能幼稚园》,这在深井看来是挑战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选择。从最早的《一年级·小学季》到后来的《小手牵小狗》《不可思议的妈妈·第二季》等,曾在过往参与后期并创作过大量相似类型的团队,对于此类题材有着丰富且无可比拟的经验累积。

而此次《超能幼稚园》则将视角对准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更强的观察和教育属性,让节目带上了不一样的面貌和风格,也构成了其在当下能够更有效传播和进行价值释放的根本。

每期的节目并不是散漫无目的的,而是设置一个主题,诸如分离焦虑、规则意识等等,在主题之下完成节目内容线索的搭建。

孩子、老师、家长如何应对?处理是否科学得当?在节目中都会一一分析解答,对于教育方式的解读,节目甚至看上去有些事无巨细。在田磊看来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节目的初衷和价值所在,只要找对了表达的方式,观众不仅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产生强兴趣。

“纪录片+综艺”,将两种看似并不分属于同类的类型模式进行连接。与以往同类节目大多将看点放在萌娃和明星之间的互动上,《超能幼稚园》所不同的是,节目始终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传播与表达作为了一条贯穿的核心线索。

特别是,节目并没有忽视掉家长这一视角,让他们在其中处于一个观察者的位置,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经历进行近距离观察,进而能够有机会对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以及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观照和思考。

在田磊看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类节目,让每一个普通的家长变成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视角实际上也代表着每一个普通家长的视角。而相对严肃的教育话题通过综艺的手段呈现和传播, 《超能幼稚园》“纪录片+综艺”的模式,也正是对应这种诉求之下的一种选择。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爱奇艺《超能幼稚园》节目截图

综艺化表达下的科学实验,儿童教育下的成人心理共振

从心理上进行代入,这是很多人观看节目的一个感受,而不仅仅是适龄家长们,事实上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印记,《超能幼稚园》实际上也是一档成人心理节目,让每一个人在这档节目中看见自己。

节目中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既有在单亲家庭成长起来而极度时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有被爷爷奶奶隔代亲宠到调皮的熊孩子,还有偷懒爱吃的孩子……实际上,每一个家庭都有需要各自解决和面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是带有普遍性。

《超能幼稚园》勇于承担起对教育理念和属性的表达,同时也不避讳所采取的娱乐化的综艺手段,用“纪录片+综艺”的模式搭建出一种新型的儿童教育题材的真人秀节目,为中国原创综艺节目的探索提供出了一种新的价值路径,值得关注和思考。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爱奇艺《超能幼稚园》2018年11月22日收官

深井文化借《超能幼稚园》探索“纪录片+综艺”新样态,破后期行业天花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