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秦嶺山中一個大戶人家,碾盤上撒滿了碎銀,誰推上去了就歸誰


從玉皇殿溝出來,誤闖入新鋪村這幾戶人家的時候,隱約感覺此地會有故事。秦嶺山中,小家小戶的土房和大戶人家的宅院,從氣度上就不同。此地視野開闊、土質肥沃,一看就住過大人物,後來證實果然如此。

屋挨著屋、院連著院。老房子高高大大,不像之前山中見到的那樣低矮。院落裡雖然荒草萋萋、一片蕭殺,但這草卻長得自信、透著華貴。行走在這樣的地方,能夠感覺到主人曾經的威嚴。該是怎樣一個達官顯貴,或者富商巨賈,才會在這裡買田陽羨、歸隱山林?

“你們是外地來的吧?找到這裡,算是你們找對了!”一老哥和一個大嬸出現在視野裡,一邊詢問我們到訪的目的,一邊話裡賣著關子。“這個地方,以前有一個大戶人家,在南方當過大官,掙過大錢,告老還鄉後修了個大房子,四合院,有兩進院落呢!”


院子邊上,樹著兩根拴馬樁,中間搭了一根竹子,正被廢物利用當晾衣杆,上面正曬晾著花花碌碌的衣服。“這是以前的老物件,原來那家人的。”老哥讓我們仔細看這兩根拴馬樁,“當年能豎幾根拴馬樁,就像現在修停車場一樣,他家很有錢的。”

老哥熱心,帶著我們四處看。轉到一堆雜草叢中,又看到一個直徑將近2米的大碾盤。“聽老輩子說,這個碾盤打好後,因為這裡坡度大,工人推不上來,於是主人想了個辦法,在上面撒滿了碎銀子,說誰推上去了就歸誰,這才把它從下面推上來了。”

當年撒滿碎銀的碾盤,如今上面堆滿了破鞋子,實在不忍心發個全圖。老哥介紹說,這家人家敗以後,兩進院落的房子大部分都被村民拆了,只有這些做基石和撐柱子的石頭,被遺棄在原處。我圍著這些條石仔細看了看,沒有在上面發現任何一個字。


遠處老牆上,看到一扇窗戶。這窗戶,是徒步秦嶺這麼久以來,發現最講究的一扇。窗戶整體是黑色的,明顯上過漆。窗欞特別講究,雕刻有線槽和各種花紋。栩栩如生的飛鳥,嬌豔盛開的花朵。如果不是大戶人家,何來此閒情逸致?

漫步四周,兩進大院的遺蹟幾乎找不到了,只在角角落落還有蛛絲馬跡。一面已經垮塌一半的土牆上,還能夠看到一扇殘存的圓形窗戶。窗戶橫格沒了,只剩下一圈傳統的回字紋。回字紋是明清時期常用的紋飾,在秦嶺山中很少見到。

為了寫好這個故事,特意翻讀了1992年版的《寧陝縣誌》,42個人物傳裡並無對應人物,別處也無蹤跡。也許這老宅子的主人,大約只是一個富商吧,併入不了縣誌。如今居住於此的幾戶人家,皆為普通秦嶺山裡人。再細問房主細節,老哥雖盡了全力,卻全無線索。


土牆上,掛著幾排玉米棒子,一根木棍插在大門上,這棟老房子是秦嶺腹地山中典型的模樣。只是作為地基鋪在臺階上的條石,明顯與老屋不搭。“後來修房子的時候,用了原來的石頭。石頭又爛不了,也運不出去,正好做地基。”

“這些土地,這一大片,以前都是他家的。”站在老屋院子裡眺望,這是山中難得的一塊平地。本組圖片拍攝於2018年10月2日,地址秦嶺陝西安康寧陝縣江口鎮新鋪村。近期將集中發佈多組行走秦嶺腹地鄉村的圖集,歡迎關注本頭條號“專業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