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平水韵和新韵?

酒干汤卖无


问题:如何评价平水韵和新韵?

......

前言

新韵是相对于古韵来说,古韵是以平水韵为代表的从隋朝切韵一脉传承下来的韵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作诗写赋的押韵官方标准。

一、什么是古韵?

唐朝进士科考试要靠律诗和律赋,依据的就是官方的韵书《唐韵》、到后来的大宋广韵、集韵、平水韵、清朝的佩文诗韵、词林正韵(词韵)都是诗人押韵的标准。

古人所用的韵书是政府制定,科举考试必须遵循的准绳,不依照韵书作诗就是落韵,在科举考试中可能会落第或者降级录取。

二、新韵

新韵有民国时期的中华新韵(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1941年10月10日公告,共列出十八个韵。)

有中华诗词学会在2003年 公布的新韵、还有今年大力推广的中华通韵,据说《中华通韵》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质。

中华通韵有点类似古人的官方韵书,区别是古人科举考试必须依此作诗,今天诗歌已经没有了这种地位,因此在诗人那里未必得到认可。还是有大量的诗人采取古韵作诗。

三、古人落韵的后果

古人科举落韵的后果很严重,很多人直接出局,也有幸运一点的人。

1、高心夔 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例如《状元郎被诗韵绊倒 曹雪芹马失前蹄 什么是该死十三元?原创 老街味道 2018-11-05 06:33:50》,这里讲了清朝大臣肃顺的幕僚高心夔虽有状元之才,但是因为考试的诗中落韵,被降为四等,受到了同门王闿运的笑话:“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负干济之才,士不得志,年未五十郁郁以殁。"

2、宰相落韵

也有更幸运的人,《落韵的幸运举子竟然状元及第 杜甫苏东坡们作格律诗也落韵吗?2018-10-29 06:28》,据《宋史 列传第四十一》中记载:李迪、贺边有时名,举进士,迪以赋落韵。落韵的李迪虽然律赋落韵,还是中了进士,文天祥在自己的文章里还写到:

国初,诸老尝以厚士习为先务,宁收落韵之李迪,不取凿说之贾边;宁收直言之苏辙,不取险怪之刘几。

李迪这个人不一般,后来他两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四、 今天的诗人作诗用什么韵

今天的人作诗用韵当然是自由的,高考不考、公务员也不考,所以您作诗随意得很,不过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古人作品,还是习惯于古韵作诗好一些,这样的话,在我们学习古诗时更容易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阅读《雨霖铃》《满江红》时,您就知道这是押入声韵,而不是古人作诗词不押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写楹联必须按照联律来写,否则,你在有奖楹联写作比赛中,尽管内容再好,若不合联律,会弃而不.用,取消其参选资格。当然,新生韵与平水韵均可用,但不得混用。

楹联更讲究联句的意境,字词的凝炼。有人说楹联是格律诗浓缩出来的精华。短短的一副联句高度概括了作者的.情志。

关于谈到平仄问题,是用平水韵还是用新生韵,多年来在楹联刊物上有众多的争论。我谈一点我的感受和认知: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诗词及楹联为什么要讲究平仄,其作为文学宝库中一种独到的文学载体,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抑扬顿挫,快炙人口的歌乐感。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喜爱这种文学形式,及其所彰显的魅力就在于如此吧!

平水韵就是古韵,这是古人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去研究,去探讨,去掌握。但未必要继承!

新生韵就是普通话的韵味,1958年普通话已经向全国推广,已有60年的时间,那时你7岁上学,你己将近70岁,还有多少人会古韵?有的人在一味地抵毁新韵,说什么"写诗词,楹联只有古韵才能显示其魅力"。这让人有点匪夷所思,难以理解。试问,你见过古人说话吗?你见过古人怎样读诗吗?何必要复古呢?

正如那些文言文,我们今天也来个复古,子也,者也,然也,乎也。这合时宜吗?

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国内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不懂普通话,懂点古韵,要允许他们用古韵,你明明学得是普通话,学得是新生韵,何必又要勉强去用平水韵呢?

应该看到新生韵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若干年后必将完全取代平水韵!





闻声36


新韵或通韵用来朗读新创作的格律诗,

平水韵或词林正韵用来鉴赏唐诗宋词。

两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格律诗与小说、杂文等其它文学体裁不同之处,除了更为短小精炼、寓意深远以外,还有吟咏诵读时因为音调的富有规律性变化而带来的美感、意境等方面的享受,所谓吟诗诵词便是如此了!

使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完全存乎一心,在于个人喜好,不必强求。

一首好的格律诗,只要符合其基本规范要求,更重要的判断标准是它的格局(立志、立意、立言)、内涵、意境和文字运用能力,押韵只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并不是判断其优劣的唯一标准。


临江仙岛客


在今年四月便收到《中华通韵》韵表,也没感觉很复杂,花上一个半个钟,就基本能弄明白。



立项、发布新韵,也是预料中事。毕竟《中华新韵》已用这么久了。专家学者们完全有理由借此申请些课题经费,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说不定还能借此拿个什么奖,将职称升上一级。

从《中华新韵》18韵到《中华新韵》14韵。又到现在公布的《中华通韵》16韵。又或者过一年半载,如果经费能下来,重新修订个14、15韵的,这点大家不必觉得奇怪,也不必太在意,在当下,这都很正常。

真的,不必太在意。推崇《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继续用此韵创作便好。追随“新韵”的可能要辛苦些,重新学学通韵,但这也不会难。而我自己,写格律诗一定还是用《平水韵》,填词一定还是用《词林正韵》,这叫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我不反对别人用通韵,甚至一些初学者对通韵暂时还没有把握的,都可以要我帮忙较较律。



我觉得,一个真正写诗的人,用什么韵都是一样的写。我们玩共咏时,不也经常拾韵部、甚至限韵字吗?在头条不也常读到一些很不错的步韵诗吗?我也说过,学习平仄韵律,不管新韵旧韵都是件很容易的事,难的是你能写出流畅、合律、达意的句子。

《中华通韵》要在学校强推。这也不必大惊小怪,课题本来就是教育部参与立项的。如真能在中小学推行,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至小说明,在中小学也要开始学习诗词创作了。只是辛苦了老师,在讲解唐诗宋词时,要费多些时间讲讲平水韵。

《平水韵》和《中华通韵》是不同的韵书,在创作上没有什么可比较和评价的。这年头,用通韵也好,用不通韵也好,都能各列出大堆的道理。


筱静诗词书院


所谓平水韵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

所谓新韵,通常我们所指的是2005年5月由中华诗词学会颁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是以普通话读音为标准的,但个人感觉这本韵书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典型的如十一庚 eng, ing , ong iong同韵的问题,实际上这些韵用普通话读起来并不押。

关于平水韵和中华新韵之争,是现在诗友或联友中比较热门的话题,个人观点,今人写诗是给今人看,又不是给古人看的,所以,笔者觉得新韵更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平水韵你虽然可以不用,但却不能不识,因为古诗用的都是平水韵,就像我们现在写汉字用简识繁一样。

文末附上笔者原创的打油藏头诗对联知识和诗词知识,请各位指教。

【对】仗需工整,当先字数同,

【联】意相映照,关键看内容,

【知】晓平和仄,还需词性通,

【识】别断句处,最后必成功。

【诗】分古近看格律,押韵合辙顺口吟, 【词】有词牌严限定,字词填入仄平循, 【知】悉诗律明对仗,五律七言妙句擒, 【识】韵需知平水韵,经常运用自随心。


藏头诗评


《中华新韵》和《平水韵》并驾齐驱,双轨运行,共同肩负着“倡今和知古”的责任。

《中华新韵》是“倡今”,当代人创作诗歌给当代人看,当然要用普通话进行。

《中华新韵》的应运而生,首先会使中国诗词创作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年轻,当今中国诗词的创作人才,就会从青黄不接变得后继有人。

但是,在一些探讨论争中,疑虑者出自种种担心,情绪非常抵触,对《中华新韵》的推广消极对待,更有少数人公开反对《中华新韵》。在《悟空问答》使用《中华新韵》的创作者们,就屡屡遭受其指怒斥和刁难。为此,有必要将《中华诗词协会》关于诗韵改革的方针和精神,以及对疑虑者的答复,简要择转如下。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

《中华新韵》是为了“倡今”,而“知古”中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提倡新韵,只是由《平水韵》的“单轨”变成“双轨”,所以千万不要谈“新韵”变色,怀疑是要取消《平水韵》。

《平水韵》已是历史定论。

诗韵改革,只是要改以前只准用《平水韵》的“单轨制”,建立和“新韵”的“双轨运行”。至于《平水韵》本身有无需要修订完善之处,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属于诗韵改革的范畴。

诗韵改革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声。

“知古”就是要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不但如此,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今知古,双轨运行”就是这个意思。诗韵改革只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若要复古朗诵,按照《平水韵》即可。

不依《平水韵》能算旧体诗吗?

旧体诗的标志并不仅仅是韵,而是体式,风格,神韵等诸多方面。韵仅仅是一个形式因素,而且并非是决定因素。《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平水韵》对宋以前的古音来说,如《诗经》《楚辞》相去甚远,与唐韵也多有异处。难道宋以前的诗词,就不是旧体诗吗?

方言虽有入声字,但不能作为国家,民族的代表语言。

《平水韵》也是以当时流行的“官话”为依据,并未囊括当时所有的方言。当今的“官话”普通话里已没有了入声字读音,所有新韵必须以普通话为依据。


理解和把握好“倡今知古,双轨运行”的方针,可以免去一些人不必要的担心和疑惑,可以减少一些无畏的争议,让大家更能把精力集中到诗韵改革的大业上来,创作出不愧于新时代的诗歌作品。

总而言之,《中华新韵》是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词典》的注音为依据,以“同声同韵”为划分标准,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双轨并行,同时作为诗坛的正式韵书发行,是诗韵改革的基本任务。



默金cc


个人觉得,平水韵和新韵都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平水韵和新韵双轨并行,“双悬日月照乾坤”,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总体来说,中华新韵比平水韵简单多了,对于繁荣诗词创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音韵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新韵并不完美,尚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新韵从十八韵改为十四韵,又改成了十六韵,改来改去,一直处于发展之中。


本人是一个泥古不化的人,一直提倡平水韵,但是并不反对中华新韵。不是说新韵不好,而是不符合本人的创作习惯。本人觉得,平水韵也十分简单,稍微用一下心就能学会。平水韵如今已处于成熟阶段,像一个稳重、魅力十足的成功人士。中华新韵呢,尚处于懵懂无知的孩童阶段,虽然前途光明,但是本人对其不屑一顾。

诗词有四个要素,押韵、四声、平仄和对仗,如此看来,新韵除了四声做不到之外,押韵、平仄和对仗都能做到。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所以新韵只有平仄。如此看来,中华新韵和平水韵的最大区别就是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新韵里没有入声,就好像先天性残疾一样。普通话是有先天缺陷的,如果某一天,中国的语言以粤语为标准发音,中华新韵马上就成一篇废纸了。

平水韵是以宋代的音韵为标准划分的,时过境迁,已不适应于当代的普通话,但是其依旧适用于旧体诗。创作旧体诗,我只用平水韵。但我并不反对新韵,“诗言志”,只要能够写出优美的诗赋,用中华新韵也是可以的。


层城鵷雏


他妈的,这里好多白痴! 简单的说,普通话成音,十三辙,妈的,乱死了😔平水韵,四声。注意,普通话是伪四声,变成音符,哆,咪,发,啦(简谱1、3、4、6),一个自然调都没有,所谓五音不全。 平水韵,阴阳平上去入,(简谱1234567i)一个自然调,五音加文武二弦即七音(1234567多瑞秘法所拉起),再加老子字等半音转调,合起来即(1234567i) 请问你普通话五音都不全还意淫唱格律,格律对应公尺,编音乐用的,还管节奏,你普通话创造出来都不是写诗填词搞吟唱编音乐的,所以,自古五弦七弦等多种乐器都是对应公尺格律四声,普通话的用不上啊,所以,平水适合格律诗词,如果硬用五音不全的普通话,不但贻笑大方,而且让懂的一头黑线,看你在那里理直气壮的瞎弄简直观之欲呕。 其实,普通话可以自我编一个格律,适合普通话的,或叫新律,用普通话韵。但是从普通话最初的雏形《中原音韵》到现在,都没有人搞出来过,本来有人想将普通话作北曲速成韵,但是还是切不进音乐里,现在普通话填唱歌的歌词都是普通话自动变声变调,它勉强可以唱四个音,其他三个唱不了,跛脚鸭,啐!!!


迈克尔35


先说下新韵就是我们普通话的韵

其实韵一直在我们身边,有交流的地方就有韵的存在,汉语就是这么奇妙。比如顺口溜,山歌,民歌,还有有时候我们不经意间说出来的顺口的话,还有文言文都有韵的存在。总之只要我们觉得顺口舒服这就是韵的作用,这也是汉语的妙。只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这是韵,只是觉得顺口舒服,只有文人才知道这是韵。诗歌的押韵可以追述到诗经,经常读诗经的人都知道诗经是有韵可以追寻的,说明在春秋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会在诗歌当中押韵了。

那究竟什么是韵呢?韵既神奇神秘又奥妙,简单的说韵就是单字尾音相同相近的字。今天的普通话拼音简单的说就是韵母相同相近的字。比如:光guang霜shuang乡xiang:光和霜的韵母都是uang所以同属于一个韵,而乡的韵母是iang他虽然和光霜的韵母不同但是读起来尾音相同,也就是读起来相似所以他们也是同韵的。还有些特殊的比如支zhi和衣yi很多人以为他们的韵母都是i其实不是的,支的韵母是i而衣的韵母是 -i 可以仔细读下的确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不同韵。我们把这些韵母相同相近读起来尾音相似的字整合起来就是同韵的字。我们押韵的时候就押这些字,比如光霜乡行刚芳当等等韵母相同相近读起来相同相近的这些字。我们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就是押韵而且同属于一个韵。关于韵律书大家可以参考中华新韵十八韵。韵是靠感觉的,不是靠死记硬背,死记硬背那就失去了韵的意义。要想感觉到韵,汉语拼音要过关,拼音不过关的人发音就不标准。不标准那么就感觉不到韵,感觉不到韵那么就永远不能走进韵的世界,那么也更不用谈在诗中押韵。

现在我们既然了解了韵那么诗当中究竟怎么押韵呢?唐诗押韵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押韵都压偶数句的位置,就是一句中最后一个字押韵。当然第一句是可压可不压的。比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看霜乡是偶数位置用的都是同韵的字所以押韵了。第一句的光是可压可不压的,但是他还是压了这是唐人的用韵习惯,第一句可压可不压。还比如我们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白居易写的偶数句的开和来是同韵的韵母都是ai读起来也相同所以是押韵的。而第一句的尽和他们不是同韵所以这首第一句是不押韵的,所以第一句是可压可不压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我们会发现我们读唐诗的时候发现很多唐诗读起来不顺口。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呢?相信都有这样的感觉。比如这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相信今天的人用普通话读起来都是不顺口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请让我一一讲解。我们看这首的偶数句天和船。天的拼音是tian韵母是ian,船的拼音是chuan韵母是uan。我们发现韵母不相同,而且读起来也感觉尾音也不相同也不相近根本就是不沾边,所以以普通话的标准来说天和船是不押韵的。那为什么古人认定这两字是押韵呢,难道古人不懂韵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唐朝距离今天已经一千多年,这一千年来音到了今天已经有所变化,天和船在唐朝读起来是顺口的是同一个韵,只是到了今天音调已经变了所以我们读唐诗很多读起来就感觉不顺口,其实都是音调已经变了的缘故。年代久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也许有些人会说用粤语和吴语读起来是通的,就直接认定粤语和吴语就是唐朝的音。其实近代以来很多研究者早就研究过了,粤语和吴语也和普通话一样也不能全部读通,有也只是部分保留不是全部。所以那些研究者一致认定唐朝的有些音的确消失了。

现在我们说下平水韵,平水韵是宋人根据唐人的用韵情况而编的韵书,大致可以和唐人的韵对的上。所以我们要想参考唐诗的韵可以看平水韵来对照。其实隋唐用的是切韵大致应该和平水韵差不多。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韵,隋唐的切韵前面还有声韵十篇,前面还有诗经的韵。为什么每一代都有自己的韵呢?因为当代人读前朝的诗发觉很多都读不顺口,其实是音调变了的缘故。所以当代人只能根据当代的音调压自己的韵。我们近代编的韵书有,民国的十八韵,共和国的十四韵,都是根据当代的读音编的。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对韵都了解了吧!今天我们用韵就变的非常简单了,古代没有拼音只能靠感觉遇到不会认的字不知道怎么办,难度非常大。我们今天有拼音就简单了,遇到不会认的字一查拼音就知。韵母相同相近读起来尾音相似的就是同韵的字,太简单了,所以生在现代是幸福的。

怎么看完现在是不是感觉韵很简单了,韵母相同的就同韵的字,读起来尾音相同的就是同韵的字。有些韵母虽然不相同但是读起来尾音相同所以也是同韵的字,比如八ba,家jia,花hua,这三个韵母分别是a, ia,ua都不相同但是读起来尾音相同所以都是一个韵。熟悉了这些根本不用韵书,写诗押韵自然而然顺口舒服。


隹周


历来的各种古韵和新韵,如平水韵等,都是作为一种规矩,想把海量的中华文字的发声统一到诗韵上来。其实这是办不到的。因为今古不同,地域有别,作为一个模式统一全国,如同让国人同吃一种食、同穿一式衣,可能吗?就是一种入声字,足以令人难辨。从来没有人彻底清楚无误。就是诗仙、诗圣和若干诗词大家,谁的作品完全达标?不是他们不懂,地域和习惯使然。时到现代何必强搬那些不现实的古韵?使大量初学者发蒙。怎么办?让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远去。用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一、/、V、丶)声韵,一、二为平声,三、四为仄声,按新华字典查字的平仄,既可作诗。不要什么双轨制的混乱。诗家将工夫用在当处,不用在劳而无功的古韵上。但平仄律科学照学照用。敬请名家典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