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中国模式,作为“世界工厂”接班人的越南,走向了没落吗?为什么?

天生wo丽质


越南现在的问题是投资往上涨,但是GDP没有同比上涨,什么意思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我们调出来这么多年越南的经济GDP大家看一下


越南的改革开放自1986年,大家可以看到,基本上增长率维持在6%左右,最高也没破过10%,要知道,越南国家比中国小的多,同样的社会制度,同样的儒家社会环境,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中国在越南那会增长率动不动就破10%,为什么越南没有狂增?越南这个增长率也就和印度差不多。


2017年越南GDP6.81%,2016年6.21%,目测今年可能也还在7%以下,什么水平?印度的水平,印度也就这个增长率,大家也不要认为说越南能成世界工厂,实际上现在越南的低级制造业投资于已经过剩了,而且越南发展极度不平均,一大半的投资都在红河三角洲



而且越南是制造业的,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大规模增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的那段时间,你想不到的是越南直到今年1月份,居然还在贸易逆差!


所以有些东西大家不要似是而非的去想象,“我认为会是这样”“我觉得会是这样”,你觉得,你认为,那是没用的,外国投资者不是傻子,你以为改革开放那么简单?越南在中国有专门的政策人员,专门抄袭中国的政策,所有的中国政策都被翻译过,包括越南最近新建的经济特区,这是抄谁你想的到吧,结果咧,没搞下去。


越南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国内过低的加工制造业水平,第二个是培养一批越南中端的企业,第三个是立即大修大建,改善本国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上不去,一大堆投资望而却步,制造业档次上不去,投资一大笔钱但是没见多少增长率,都是不可取的。


李建秋的世界


越南的工厂会越来越多,但是很难担起“世界工厂”的头衔。

越南人口九千万,虽然人口比不上中国和印度,但是也算是个人口大国。近两年越南被封为“新的世界工厂”“东南亚制造业和工业中心”,外媒高度评价越南近两年的经济成果,认为越南可能成为东南亚新龙头。

凭借人口优势、相对开明的政策和廉价的劳动力,越南对工厂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彪马、耐克、阿迪都有意把工厂搬到越南,越南每年生产的鞋子突破100亿双。随着工厂的涌入,今年上半年越南经济增长超过7%,房地产和工业随之蓬勃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不出意外越南经济肯定会进入一段蓬勃发展期,但能否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呢?我并不看好。

1.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只需要说一点就是越南无法比拟的。中国拥有四亿受过良好初等教育的工人,这得益于中国耗费巨大精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印度人口比越南多十倍有余,但是现在如何呢?文盲都还没有解决。同样越南也有这个问题,并且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解决的。


2.越南的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在劳动力密集产业非常有优势。但是越南人口比不上中印,甚至没有排进前十,仅仅只有九千万而已,如何能撑得起整个世界的工业生产?

越南随着经济发展,工人薪酬提高之后,越南又会有什么优势继续吸引工厂投资呢?恐怕这需要越南慎重考虑。

越南短期内不会衰落,稳定的社会下,人口多不是坏事。只要运用得当,便是巨大的人口红利。


虎贲军huben


我家里是做纺织生意的,这个我来回答一下面料及服装行业的现状。

确实现在很多的工厂在越南开厂,比起国内来说越南开厂有几个好处:

1环保问题,不像国内环评抓的那么严;

2当地政府支持,大多数去越南开厂的都在一个工业园区内,类似于国内柯桥镇那样,印染和后处理工厂,服装加工厂都离的很近,各种资源整合在一个工业园区内,大大减少了后期的费用;

3人工工资低,越南人工工资每月相当于人民币1000-1500元,比起国内4000元左右的工资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再说说越南开厂不足的地方:

1工人罢工,这几年发展下来,工人工资比起初的时候要涨了不少,刚开始去越南办厂人工工资也就1000元人民币左右,那边人员动不动就罢工导致现在人力成本不断增加;

2劳动效率低下,相对于国内的生产力,越南和菲律宾那边的服装厂生产效率要低的多,大多是做出口非洲的低端市场的货,出口欧美日韩的产品基本还是在国内生产;

3生产周期长,相较于国内来说,越南没有完善的印染-后处理-服装加工的产业链,很多面料要从国内做完后发海运到越南,然后在越南加工再出口到其他国家,这样周期会变得很长;


亚美社区


中国可以做世界工厂,但越南没有这个条件。即便一些中国已经淘汰了的产业,一度转向越南,越南也不具备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当然,越南有很多地方其实跟中国很像,比如政治体制,越南是最接近中国的国家。同时,在国家管理能力上,越南和中国一样,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肯定是属于水平比较高的国家。至少和非洲、拉美、东南亚其它一些国家相比,越南的国家管理水平要高得多。

但越南的国家规模和中国不在一个层次。比如人口,中国改革开放时已有八亿多人口,成为世界工厂时有大约十三亿人口,而越南现在只有9300万人,还不到一亿人。

这意味着什么呢?按照90年代流行的经济学的说法,在投资不断持续增长的条件下,中国的人口规模相当于劳动力事实上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人工成本只有更低,没有最低。

而越南的这个人口规模则意味着,他们的劳动力供给是有限的,不可能像中国这样,成为一个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的国家,只能发展其中的一部分。

但越南比中国的起点更低的地方在于,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门类,而且水平都不低。越南并没有这样完整的工业体系,因为越南是在战争结束之后马上就开始改革开放的,并没有经历独立自主的建设和发展的时期。

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中国也不在一个层次。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吸引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改革开放时,铁路、公路、航运、航空这些都已经比较完整了,而越南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不过,事实证明,中国的劳动力并不是无限供给,而是有其边界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效果的显现,中国的劳动力一度也出现了缺乏,所谓的人口红利也已经结束了,而且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也是因此,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2000年以后就在不断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空间开始下降,从而迁往其它第三世界国家。越南是其中的受益者。比如广东的一些服装、低端电子生产企业,就转移到了越南。

但也是在这个趋势刚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越南也很快就受到了冲击,尤其是货币,严重贬值。之后,在中国和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救市政策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并未马上陷入衰退。

这几年,随着新一轮经济经济的蔓延,欧美和中国的经济形势都不好,世界经济形势已经从原来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衰退期。作为下游国家的越南,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难以幸免。资本外流,就业机会减少,经济增长减速乃至负增长。

而且,越南的国家规模有限,缺乏战略纵深,这些年的增长也并未对越南的经济实力有根本性的转变,越南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仍然不高,抗风险能力也仍然很低。所以,现在越南的经济形势也很糟糕。

俗话说,有风的时候,猪也会飞。而当风停下来的时候,雄鹰依然在天空翱翔,猪就要跌落尘埃。曾经的金砖国家,命运也各不相同,巴西和南非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越南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如巴西和南非,自然会更糟糕。


萧武


虽然越南近年来一直在学习和模仿我国的改革开放,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吸引了不少外来投资,不少加工业也从我国转移至越南。但是越南是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的接班人的。原因如下:



第一,越南的人口较少,不到1亿人口,这样的人口规模不足以支撑“世界工厂”的人力资源需求。再者,越南也不可能全部把其生产的商品都销往海外,但其国内的市场太小,难以承受外贸不畅的打击;


第二,越南的基础设施难以支撑“世界工厂”的需求。一个国家能否大量吸引投资,除了优惠政策、廉价的劳动力与土地之外,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也是非常必要的。越南目前的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改善余地;

第三,越南面临的竞争对手较多。“世界工厂”有高端与低端之分,高端世界工厂仍然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当然我国的产业也在升级之中;低端的世界工厂也有很多现存的与潜在的竞争对手,至少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厂,并且产业在内部的转移也非常普遍;另外东南亚不少其他国家、印度、巴西等国都是越南的重要竞争者。

综上所述,越南几乎没有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


姜运仓


我今年到越南旅行,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越南和咱们中国人很像,吃苦耐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几乎保留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但是因为地理环境,狭长地带,所以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的接班人。但是可以成为世界制造的马前卒,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南半岛,一共有五个国家,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目前,泰国经济优势最好,因为发展的早,没有经历过战争动荡,所以这些年经济属于持平发展。但是另外四个国家基本上都属于同一个水平线。

而在这四个国家里,越南是最强大,无论是从军事,教育,文化,经济,都是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因为他们承袭了,中国人的儒家文化传统,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周边的这几个国家,文化不一样,又是南传佛教国家,所以相对来说竞争力要弱。所以我觉得越南它不会没落,只会越来越强大,会成为中南半岛的霸主。但是不会成为世界工厂,因为这是中国的地盘,中国做主!


环球奇行记


在博弈论里有一个“智猪博弈”的说法。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小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6∶4;同时到槽边,大小猪收益比是7∶3;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收益比是9∶1。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这个理论放在如今的中国和越南关于“世界工厂”的争论的背景下,同样适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精密制造而言,成品当然价值更高,但是背后的研发资金成本、设备成本无疑代价更为高昂,这对于一个后发国家而言是无法承受的。所以,越南一家塑料生产和加工企业负责人就说:目前,越南的企业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半盔型产品。其他一些全盔型产品只能从中国进口。如果他们自己在越南生产,价格是中国产品的两倍。对于越南产家来说,如果大规模生产,需要花钱去做模具,而模具非常昂贵。因为利润低,成本高,因此,即使越南企业有能力生产,许多企业也会进口中国商品,既能使得品牌迅速成长,又降低成本。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谁都不想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玩资本主义,没有原始资本,抢不得骗不得,只能自己省吃俭用。所以,中国成长为“世界工厂”用了40年时间,慢慢培育出了一个世界最大的市场和世界第二的经济体,终于有足够的体量来承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的业务链。由于中国的厚积薄发爆发速度太过惊人,因此江湖人送绰号“发达国家粉碎机”。

中国一旦决定进入某一个领域,很快就会把产品变成白菜价,造福世界人民。

这就动了发达国家的奶酪,有一段时间,日本、欧美国家的外资工厂纷纷撤厂,他们组团前往中国的周边国家投资设厂。眼看着外资的风风火火,惹的中国的一些企业家竟然也跟风了起来。外国资本家一脸懵逼:我搬厂不过就是刺激刺激你,让你的政策、税收监管等等再松一点。你们跟过来几个意思?

至于结果,我们通过新闻就大概知道了。印度火了一段时间后,不断的安全事故,让资本家痛苦不迭;东南亚国家动辄发生的罢工游行,让劳动生产纪律形同虚设;墨西哥人相比老老实实在工厂上班,他们更愿意去贩毒。

在出走几年后,美国萌生了“返回本土”的想法,日本的一些财团又把工厂搬回了中国。在他们看来,世界上哪儿还有一个国家,有着中国这样的人口体量和基本普及的义务教育,同时还能背井离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地? 乔布斯在新闻发布会前一个星期,有一次把iphone和钥匙放在了一个口袋,拿出来后发现手机外壳被刮花了。乔布斯肯定忍受不了,立刻召集所有部门开会,要求一个星期内换成玻璃外壳。外观设计的负责人在会议还没有结束时,就立刻搭飞机到了深圳,因为只有这里才有24小时不停歇的工厂,有所有的原材料部件和模具,有大量加班加点只为挣一点辛苦钱的老板、工程师和流水线员工。如果在美国组织生产,就算给美国180天也绝不可能。

美国和欧洲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国家,可以说是得了“富贵病”。以创新产品的回报周期来看,在欧美,一款新产品从投资研发到资金回笼,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而在中国,这个时间被缩短为23个月。中国人几乎无眠无休的工作,才造就了“世界工厂”的美名。同时,这还没有算进去中国政府在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大量投入。

中国模式最为核心的并非是“三来一补”的经济政策,而是改革开放的决策魄力以及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生产热情,抑或可以说是生活所迫,看不见的经济调控大手牺牲了一两代的中国人的幸福,完成了中国的产业布局。其他国家想要借鉴中国模式,先要问一问他们有没有做好40年吃糠咽菜的打算?其次,才要问一问他们有没有40年来长期分居两地而无怨言的产业工人?最后,还要问一问他们有没有防止经济成果被“剪羊毛”的国家调控、军事保护手段?

一首民谣《五百英里之外》,节奏缓慢,娓娓道来,诉尽了离家的哀怨。一个五百英里,就要让人痛不欲生了,何况中国人从西北内陆、中原腹地来到华南、东南,哪个直线距离不超过2000公里?这些人流落异乡,无牵无挂,所以才能心无旁骛,专心工作。而东南亚国家的人,国家幅员太小,基本都是本地人在工厂。所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不遵守上班纪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彼此熟识,加上资本家这个共同的“敌人”,自然而然就萌生了政治运动性质的罢工。 越南政府对罢工很头疼,为此还特地给外国政府道歉,希望能够挽回影响。但是在国内,越南政府如果制止罢工就会动摇政治合法性。越南政府左右为难,更别提在私有化的土地上大拆特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了。

所以,越南会不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呢?不会。

后发国家的研发动力不足。根据智猪博弈理论,后发国家只能从低附加值制造业开始积累资本,如农业。在排除越南外资企业出口额后,其本土出口中的大部分来自农林水产品出口,而真正的越南本土制造业出口可以忽略不计。

越南特殊国情决定了经济不能优先于政治。实际上,越南劳动力价格上涨速度非常之快,最低工资在不到十年之内迅速上涨至原来的5-6倍之多。不唯越南,即使东南亚人口大国的印尼,也无法胜任“世界工厂”,其中的原因即在于本地人的政治性多于经济性。

越南人口体量及产业工人熟练程度无法胜任“世界工厂”。越南总共只有9000多万人口,多数没有经过产业系统的培训,频繁发生的罢工运动让外资企业视同鸡肋。

越南的经济体量无法承载高精尖制造业。如果只是做来料加工,做一些简单的组装活计,这一点在智能机器人时代,越南已经没有优势了。而从事高附加值工业,越南还没有那么大的经济体量来孵化这样的产业。

只能说,“世界工厂”的美誉,可能会永远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载入史册,这是一场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换任何一个时间节点,都没有成功的可能。我们适逢其会,只是当局者迷,无法一窥其全貌。“中国模式”当然可以借鉴,但应主要是在政策和体制方面,任何一个国家想要重新复制这场传奇,都几乎不可能了,哪怕是中国也不可能回去了。

对于越南来说,最优解应该是主动融入中华经济圈,承接中国工业体系的某一个方向,作为中国产品的配套项目,从而挣得一部分利润。对于越南的体量而言,这就足够他们优渥的生活开销了,实在没有必要去追求大而全的“世界工厂”。


而知而行


首先,越南是“世界工厂”的叫法值得商榷。虽然越南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而且目前发展势头不错,但是越南并不具备中国这样的完整工业体系,作为外贸产品的低端加工地,越南除了劳动力成本更低,没有其他更多优势。特别是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和工业配套等等,越南跟中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国家。我不清楚越南是否跟中国一样有制造2025发展战略,也不太清楚越南是否也提出工业4.0的计划,但是客观地讲,越南继续承接中国低端产品加工比较现实。

有人说,未来发展的暴发点可能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生命科学或称基因工程……如果是这样,越南完全没有机会。虽然我没有到过越南,但是不客观地讲,别说航空、航天、航海,核聚变,高速计算机……这些高大上的领域,就是在一般工业领域,越南未必能够自主生产几款象样的白色家电。越南跟中国的实际差距真的不是一丁半点。

从经济角度讲,越南不太可能借鉴中国模式发展,事实上全世界也很难找出第二个可以借鉴中国发展模式的国家。无论是天时地理人和,中国崛起并非偶然,独一无二。


庸人良品


广东去年GDP 79512 亿人民币,按去年年底汇率1.17万亿美元,越南去年GDP2046亿美元,广东是越南的5.7倍。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越南GDP按每年9%的名义增速算,20年后刚好是现在的5.6倍,还达不到广东去年的水平。


龙记租车


实力不济,完全依附国外市场。

一味的来料加工。

缺乏对技术的吸收。

缺乏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一味的模仿,走不多远。

心思全在外向型经济上。

国内消费市场的培育太弱。

国内购卖力微乎其微。

将宝全压在境外。

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必然有强烈反映。

故,越南是单腿走路,时时刻刻都不安稳。

仅学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皮毛,就抖了起来。

不吃苦头才怪呢。

#凌远长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