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第二集不可口?講故事、煽情再次成為觀眾爭議的焦點

《風味人間》第二集不可口?講故事、煽情再次成為觀眾爭議的焦點

《風味人間》一經開播就受到了大家的好評,第一集的美食呼之欲出,讓觀眾“大罵”為何深夜放毒?但第二集,似乎令有些觀眾不滿意,都說第二集沒第一集好,大家只想看美食、美食、美食,認為這些故事看著真沒勁之類的。不知道是不是換了導演的緣故,第二集的導演是鄧潔(就是那個在舌尖裡面花了130分鐘來介紹小提琴女孩的導演),講故事、煽情也就再次成為了觀眾爭議的焦點。

《風味人間》第二集不可口?講故事、煽情再次成為觀眾爭議的焦點

記錄片叫風味人間,就是要講“風味”與“人間”,不僅講吃的,還講其背後的,附帶的;第二集標題都叫落地生根,肯定主旨就是吃的以及吃的遷徙、變化,其內在的人文、風俗,在小編看來第二集的內容很符合他的標題。

一個心思的只想著看那些好吃的,根本瞭解不了美食的真正含義,對美食的認知太侷限,過於膚淺,有時候美食不僅僅是一種味覺上的享受,它背後的故事,或許是更能體現美食的價值所在,並且賦予了美食更深層次的含義,這一集看的是讓小編很懷念自己小時候的生活,不自覺的淚流滿面。

《風味人間》第二集不可口?講故事、煽情再次成為觀眾爭議的焦點

當然能讓網友不滿,肯定是有其缺點的

《風味人間》第二集不可口?講故事、煽情再次成為觀眾爭議的焦點

首先第二集的思路很好,落地生根,追根溯源,從中國的飲食聯繫到國外的相似的地方,但僅僅就講了西北的烤膜和安徽的饅頭,可剩下後面就開始講融合菜了,和前面完全沒呼應上,而且從葡國菜開始鏡頭給的很急,完全不像是美食紀錄片的樣子,到後面講水稻粽子那段更是如此。所以這一集主要就是思路混亂,後面完全在硬往主題上靠,有點煽情的意思。

同樣的食物在不同國家地區落地生根,又有變化,本來是沒問題的。

《風味人間》第二集不可口?講故事、煽情再次成為觀眾爭議的焦點

麵餅比較的是不錯,各地都有。但是海南雞飯去了馬六甲,沒有去海南文昌找找源頭,東南亞很多地方都有海南雞,也應該橫向對比一下。秘魯木薯扣肉不回來拍拍芋頭扣肉,澳門菜沒有跑去葡萄牙拍一下比較一下,有點可惜!剪輯差,特寫太多還總重複,中全景構圖也不好,對澳門那家看上去並不怎麼樣的菜筆墨太重,畫面的美,敘事,剪輯與第一集相比差距甚遠。

《風味人間》第二集不可口?講故事、煽情再次成為觀眾爭議的焦點

最後談談農耕祭祖的過程,如果說稻米是中國人的根,那麼至少吃麵食長大的人不一定同意。而在表達稻米這個根,除了粽子,難道就沒有其他食物了嗎?主旨是拍攝農耕的生活,這可以,但這是美食紀錄片,不是隨便做碗飯出來就叫美食。“食物”和“美食”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風味人間》第二集不可口?講故事、煽情再次成為觀眾爭議的焦點

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評價第二集不可口,第二集刷多少次都覺得不好吃!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