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是銀行內部的理財產品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

手機用戶4772186629


家族財富密碼評論員雲朵:

這是好問題,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如何區分銀行內部理財還是代銷。


其實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大多數都會是銀行內部的理財產品,每家銀行都會自主研發,都會有銀行的專家團隊作為依託。一般銀行的理財都會投資於固定收益類的債券,項目貸款,金融衍生產品等風險係數不會太高的金融產品。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會需要經過上級行的審批或者總行直接授權。客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首先要確定在銀行網點內,在銀行櫃面辦理,是銀行的業務人員經手,不是其他的工作人員。銀行確認過購買人身份後,首先要在銀行辦理一張理財交易卡,也就是具有結算功能的銀行卡,銀行還要對購買人進行風險評估,確認購買人能夠承受理財的風險,並且購買人需要在銀行簽訂《個人理財產品協議》,《客戶權益須知》,《產品說明書》等銷售文件,根據每家銀行要求不同,簽訂的理財協議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購買人在簽訂理財協議時,落款的乙方一定是蓋銀行的公章,而且產品也是銀行自己設計和管理。


銀行代銷的產品,銀行只是負責銷售的渠道,不負責風險的承擔。一般銀行代銷的產品會有基金,保險,信託類產品,我們可以看協議裡的發行方,還有就是看協議的編號,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會有銀行的編號,非銀行都不會以銀行名稱開頭,還有就是最後看落款的公章,非銀行的代銷機構會蓋自己機構的公章,銀行不會替其他機構承擔風險。

最後就是金額起點的不同,一般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5萬元起步,其他信託類起步都是100萬元,銀行的理財產品在銀行業協會都有報備,在網站上也能查詢到。其他保險,基金類就很容易區分了。只要多看協議,多看合同,區分難度還是不大的。


家族財富密碼


人們購買理財產品,都希望安全係數高,收益高,然而現實中,通常是安全係數越高,收益會越低。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分辨出真理財還是假理財,真正的銀行官方理財產品,一般只有櫃檯、櫃員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這4種購買渠道。



許多人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當聽到部分銀行員工誇誇其談,介紹某種理財產品好的時候,沒問清楚就買了,結果出現收益不理想甚至連本金都虧的情況。所以買之前一定要問清楚銀行員工所購買的產品是銀行的理財,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

銀行代銷其它理財產品,都應該在公告欄公示,櫃檯代銷的產品應該在公告欄中找到。所以購買理財產品時不要著急,也不需要馬上購買,看公告欄中的理財產品與櫃員介紹的理財產品是否相符。如果發現銀行有違規銷售的嫌疑,就不要買這個銀行的理財產品或去銀監部門投拆。



銀行的理財一般起售金額是5萬元,如果你看到一兩萬也能買的理財產品,注意了,極有可能是代銷的理財。另外動輒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儘量別碰,高收益伴隨高風險,購買這類理財產品很有可能另你血本無歸。


坤鵬論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王天天:

兩種理財產品到底是什麼

銀行內部的理財產品:是銀行官方發行的,銀行是直接負責人,也就是說,購買這種理財產品,是直接和銀行打交道,通常是更加的安全和保險。


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銀行僅僅作為銷售的平臺與媒介,與產品雙方並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通常有黃金,信託,基金,保險等,比如保險,保險並不是銀行自己的,而是保險公司委託銀行賣,銀行賣出去一份保險,就賺一份提成。

如何分辨代銷和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

1. 詳細詢問對應的業務人員:雖然近年來業務員謊報產品信息等醜聞,但一般來說詢問之後,基本上所有業務人員還是會如實回答的,如今銀行監管逐漸嚴格,追責更加明確,業務人員是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的。

2. 在產品種類上面區分:從產品類別上看,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理財產品屬於銀行自己的產品,而保險、基金、信託、資管類屬於代銷產品。

3. 產品說明及購買要求:在產品說明中,發行人及管理人一欄是必須要重點關注的,對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發行人必然寫著某某銀行自己。而且在購買要求上,銀行的理財產品目前買起點至少在5萬元以上,如果出現1萬-2萬元的理財產品,就要注意是不是代銷產品了。銀行理財產品冠名常為“XX銀行XXX理財產品”,而代銷產品常常沒有銀行的冠名。

4:信息公告:要時刻關注理財公告欄上面的信息公告,中國銀行產品必然都會首先經過中國銀行統一管理機構的審核和公佈,在公告欄上查詢相應產品,如果沒有經過銀行系統的統一審查,很有可能就是代銷產品。


總結

銀行代銷產品,因為我們無法知道其他發行機構是否可靠,銀行只是代銷,不為產品的問題負責,所以必然會有不安全因素。

相反銀行自己發行的產品,由於銀行的公信力以及穩固的實力,基本上都是正規的產品。

我們在聽業務員介紹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問清代銷還是銀行自身產品,從而做出風險判斷,不要只聽業務員對產品誇誇其談,在投資的時候,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斷力。


首席投資官


銀行所銷售的理財產品,根據發行主體,可以分為銀行自己的產品和銀行代銷的產品兩類。顧名思義,銀行自己的產品是銀行本身發行和銷售的;而銀行代銷的產品是銀行代理銷售其他機構發行的產品。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通常包括有基金、信託、保險、黃金等;與銀行自己的產品不同的是,在銀行代銷產品中,銀行承擔的只是銷售渠道作用,而不承擔理財產品的設計、管理、擔保等角色,也不對產品的風險負責,需要發行者自身的信用作保障。如果投資者由於對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缺乏瞭解,有可能會承擔預期之外的收益風險,甚至遭遇銀行“飛單”事件風險。


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應該掌握分辨銀行自身產品和代銷產品的小技能:

一是問清產品種類,從類別上區分。從產品類別上看,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理財產品屬於銀行自己的產品,而保險、基金、信託、資管類屬於代銷產品。

二是看清產品說明,尤其要注意從發行人區分。從產品說明書中找到理財產品管理人或者發行人信息,就能夠對是否屬於銀行自己的產品一目瞭然。

三是查看購買要求,從名稱和起點上區分。從產品名稱上區分,如果是銀行自己的產品,通常會冠以“某某銀行某某理財產品”,按順序系列編號;而代銷的產品則不會以銀行名稱來作為產品的冠名。從購買起點上區分,比如目前代銷產品,如信託和專戶理財(不保證收益的)等,購買起點通常在100萬以上。

四是留意投資合同,從蓋章上區分。關注投資合同上的蓋章,如果是銀行自己的產品,在產品的投資合同上蓋的是銀行公章;而銀行代銷產品,在產品投資合同上蓋的是理財發行機構的公章。

五是查閱信息公告,從分類上區分。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都需要在中國銀行業協會進行報備,因此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網站上可以公開查詢到相關信息。還有部分銀行會在官網公佈投資理財產品目錄,能清晰看到產品是銀行自己的產品還是代銷產品。

六是查詢銀行網銀,從板塊上區分。部分銀行網銀的理財產品界面中設置有轉讓板塊,如果是可轉讓的理財產品,通常都是銀行自己的產品。


巴曙松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到是5萬、10萬或20萬起投的,基本可以確定為銀行理財產品,而非代銷理財產品。

  定期理財產品一般由金融三劍客,或者說金融三胖提供(其他金融機構不能提供定期理財產品),即銀行、保險和證券。然而,除了銀行理財有較為嚴格的規定之外,保險和證券理財產品較為鬆弛,比如提供的理財產品可多平臺代銷,也通常為一千起投。

  那麼為什麼銀行理財非要5萬、10萬,甚至20萬起投呢?而不像保險和證券提供一千起投的理財產品?難道銀行那麼傻嗎?降低起投門檻就意味著意向客戶更多,如支付寶的螞蟻財富和微信的理財通都提供保險和證券提供的定期理財產品,也多為一千起投,且可以支持很多代銷平臺代銷,也就意味著有廣泛的用戶群。

  可是銀行理財也是沒辦法的啊!有較為嚴格的規定,比如只能在本行銷售,不能允許其他平臺代銷,我們也將其稱之為“自產自銷”的銀行理財。而且《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第三十八條裡有嚴格規定:

  商業銀行應當根據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潛在客戶群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為理財產品設置適當的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三級和四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10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五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20萬元人民幣。

  就因為銀行理財有較為嚴格的規範,銀行理財也通常成為定期理財產品的標準,包括收益率和風險性。

  所以說,看到5萬、10萬和20萬起投的,基本可以確定為銀行理財。而看到一千起投的,其他的就不用看了,便可斷定該理財產品為保險或券商提供的理財產品。

  銀行由於提供的理財產品門檻較高,為了不讓客戶流失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也往往會代銷一些保險或證券提供的理財產品,因為起投門檻低(通常為一千起投),可以照顧到普通客戶,不至於大量客戶流失。

  如今互聯網金融非常發達,買理財不必到銀行去排隊,基本在網上都能辦理。同時網上提供的信息也較為全面,不會被業務員誤導,也建議大家在網上辦理銀行理財。

  如果是中老年人,不會上網或用銀行app,只能在營業廳辦理的話,那隻要看到低於5萬起投的便可以斷定為非銀行理財產品,而是代銷理財產品,也就不用過多理會了。

  如果是5萬、10萬和20萬起投的,那基本可以確定為銀行理財產品。然後要看的是產品名稱,如果是銀行理財的話,產品名稱裡基本有銀行的字樣,比如平安銀行理財產品名稱上有平安理財之類的字樣。名稱確認之後還有所懷疑的話就要看產品說明書,裡面可以詳細瞭解相關信息。


三人聚眾


首先要知道,現在銀行買理財產品只有4個渠道:櫃檯、櫃員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

如果不是以上4種渠道,而是叫你轉賬到某某帳戶,千萬不要信,肯定是假的。

銀行的理財產品,有自己的,有代銷的,這些都是合法合規的,雖然大家都更傾向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而不是買代銷的。



那如何識別?

1、買之前先問清楚。

有人聽到理財就覺得沒事了,都沒問清楚就買了。買之前應該問清楚銀行員工,這是銀行的理財,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

當然不排除部分銀行員工模糊回答,矇混過關。

如果你是堅決不要代銷的理財,就堅決問清楚,不要自己都還沒清楚就買了。

2、看清楚合約條款。

無論是通過櫃檯購買還是通過網銀購買,買之前都會有一些文件給你看,這時候就看清楚文件上除了銀行的名字,還有沒有其他機構的名字,比如某某保險公司。

只有銀行的名字,那就是銀行的理財,如果當中有一兩份是打著其他機構的名字,那就是代銷的。



3、看公告欄。

銀行代銷的產品,按監管部門要求,必須要在公告欄公示,櫃檯銷售的在銀行的公告欄都能看到,網銀銷售的,在官網能找到。

如果都沒有?這間銀行就涉嫌違規銷售,你可以打電話到銀監或人民銀行投訴。

4、留意利率和起售金額。

銀行的理財一般起售金額是5萬元,如果你看到一兩萬也能買的理財產品,注意了,極有可能是代銷的理財。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利率多少,其實大家都心裡有數了,遇到高利率的就小心了,不要因為利率高就昏了頭。

最後,大家也要清楚,無論是銀行的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投資有風險,要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了解清楚所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


90後行長


從銀行內部人的角度,告訴你“銀行理財”“銀行飛單”“銀行代銷”的小秘密,潛規則

如果大家關注新聞的話,對以上我說的就算是不知道具體怎麼回事,至少也是有所耳聞了。隨著互聯網,自媒體的發展,新聞的傳播速度已經達到秒的時代。特別跟咱們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方面,又特別是一些負面的新聞,就像前陣子“民生銀行蘿蔔章”“農業銀行理財違規風波”等等。

而作為金融內部人來看,這種事情已經司空見慣了。當然,像這種“蘿蔔章”“虛假理財項目”“偽造”的事情畢竟還是少數。而在銀行真實存在,大多已經成為銀行潛規則的,卻是“銀行代銷”和“銀行飛單”。


銀行代銷,對於如今已經有一定金融常識的老百姓而言已經不陌生了,從前老百姓一直以為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都是銀行發行的,所以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感覺安全,類似一種盲目的自信,以至於買的什麼產品,產品的風險好低通通不考慮。而如今隨著銀監會對於銀行理財市場的規範要求,銀行代銷逐漸走向明面化,代銷產品的信息也更加透明。


銀行代銷還算是在合規之下,但是下面要說的就是在走風險的擦邊球——銀行飛單

銀行飛單,顧名思義。就是銀行的工作人員私自和第三方理財公司“勾結”,私下向銀行客戶銷售非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非銀行授權和簽訂的代銷協議的第三方理財機構產品,通常以高收益率為誘餌。

其實,銀行飛單在銀行市場來講,已經不是秘密,它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了銀行一線的潛規則。


而導致這種結果離不開當事人,主要有三方組成:

一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相對於陌生渠道,銀行的客戶存量大,資金存量也大,找尋10個個體投資客戶,也比不上銀行的1個私人銀行客戶,在時間、成本等方面更是如此,所以第三方理財機構更願意去找銀行渠道,之前信託市場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這種模式。

二是銀行的投資客戶,隨著銀行的理財產品的收益不斷下調,銀行產品已經不能滿足自身對於理財收益的需求,所以會考察銀行以外的市場,也會讓之前服務自己的理財經理去詢問。往往是依靠對其長時間的合作和信任,聽從銀行工作人員的建議去購買產品,而後期籤合同簽字也都不會去仔細去看,這也留下了風險的種子。

三是銀行工作人員,如果你身邊有銀行工作人員,你一定知道銀行工作是看著高端職業,一個月幾千萬甚至上億資金的量,但到手的工資卻是強烈的反差,一個月也就幾千塊錢。而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理財產品的提成更是比銀行相應的產品高出不少,出於對自身收入的考慮,銀行工作人員也不排斥這塊。

這也是風險最大的一塊,一些銀行工作人員可能壓根都不會告訴你買的具體是哪家理財機構的理財項目,往往都是一句話“銀行的理財項目”不了了之。這也造成了投資客戶都不知道買的是銀行以外的理財產品。

通過以上的分析,想必大家已經對於銀行的小秘密有所瞭解,大家還有想了解的金融小秘密,記得留下,我會一一解答。


財經小野君


銀行所銷售的理財產品,根據發行主體,可以分為銀行自己的產品和銀行代銷的產品兩類。顧名思義,銀行自己的產品是銀行本身發行和銷售的;而銀行代銷的產品是銀行代理銷售其他機構發行的產品。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通常包括有基金、信託、保險、黃金等;與銀行自己的產品不同的是,在銀行代銷產品中,銀行承擔的只是銷售渠道作用,而不承擔理財產品的設計、管理、擔保等角色,也不對產品的風險負責,需要發行者自身的信用作保障。如果投資者由於對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缺乏瞭解,有可能會承擔預期之外的收益風險,甚至遭遇銀行“飛單”事件風險。

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應該掌握分辨銀行自身產品和代銷產品的小技能:

一是問清產品種類,從類別上區分。從產品類別上看,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理財產品屬於銀行自己的產品,而保險、基金、信託、資管類屬於代銷產品。

以上就是謝哥的回答了,如果覺得沒有模稜兩可的感覺,那就給個機會繼續看下去;

筆者03年入市,至今已有十多年了。通過十多年的股市闖蕩,練就了高超的看盤功夫,穩健的實戰技能,乾淨利落的操盤手法,在本人的微信:1638997375(長按複製),每天講解選牛股思路,在每天早上都會有很多粉絲朋友感謝本人分享的選股法,看懂後選出不少牛股,也是抓住了不菲的收益。

筆者謝哥,是一個標準的80後,不是老學究,也不是小鮮肉,十多年的職業炒股生涯中,集結了一批''民間股神''在一起潛心研究股票多年,總結出一套選股法選擇牛股成功率極高的思路,深受股民朋友推崇:高拋低吸選股法

中元股份是在半年以來一直下跌,總跌幅已到達60%以上,而在近期的半個月以來,才開始出現緩慢上漲。而也是在開始上漲的前一天,出現了底部信號,在兩天後出現了引爆信號,到目前為止,漲幅已達到33.80%。

或者有朋友會問你這麼會分析幹嘛自己不去炒股還在這裡發文!謝哥我呢確實在炒股,你們可以去圈內打聽一下,至於發表文章嘛,則是我的個人愛好,也深知股民的不榮易,也確實是這樣!中國有70%的股民在虧錢!

市北高新是於上月17號號開始出現底部信號的,同時,從這天開始就出現了漲幅,一連十個多工作日下來,漲幅竟達到119.81%

【潛力黑馬】

另外本人本週會選選出幾隻潛力股讓粉絲們參考,這一週的幾隻類似西藏發展的潛力已選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時常關注我的動態!希望大家一起交流,一起進步,也希望我的一點見解給大家帶來幫助!

從上圖可以看到此股的走勢是不是跟上面講到的兩隻股票類似呢,都是經過一段時間下跌洗盤迴踩底部支撐後企穩拉昇目前該股也是再次下跌回踩支撐線附近,相信講到這裡大家都清楚了,該股後期走勢,就不在這裡多點評了。

往事一幕幕,A股大揭秘。資金倆不走,一步殼資源。漲停天天有,就在股票池。有用來點贊,沒用動動手。

想了解指標戰法的私信回覆“底部引爆”,我看到後會第一時間回覆,也可以關注公眾號“謝哥談股”(微信1638997375) 進行領取。

牛市的步伐慢慢來臨。我們要做的很簡單,抓好屬於自己的機會,佈局屬於自己的機會,靜心等待新的未來,一起努力,一起把握新的明天。

手機(電腦)前的股票愛好者,雖然我們素未相識,但是往後餘生,謝哥祝你卡里有錢,手機有電,車子有油,家庭美滿,股市長虹!


謝哥說股5


代銷的理財產品不是銀行設計,管理的的直銷產品,即由銀行代理銷售的理財產品。為什麼要讓銀行代銷,因為人們認為銀行安全,讓銀行為自己的理財產品背書。


從大類進行分類的話,一般來講代銷的理財產品大多都是基金、信託、收益權類、保險、或者黃金等等。人們詬病最多的銀行代銷產品莫過於保險,很多人明明去銀行存款,回家後發現存單變成了保單,老年人更是深受其害!

如何區分銀行的代銷產品和直營產品?特別提示:銀行內部的理財產品不一定好,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不一定不好。 根據自己的需求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1.一定要看好產品說明和產品合同。看懂合同,瞭解產品構成,發行機構,知悉條款後再決定是否簽字購買。

2.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如果是保險,則通常提示為,本保險由某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承保,委託某銀行進行銷售及提供相關後續服務。

3.在理財產品說明書或者合同上會寫明理財產品管理人或者發行機構。


最後,作為投資人來講,不盲目追求“高收益”不全信“理財經理”的話語,高收益也就伴隨著高風險。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做好理財計劃,才能長效安全的投資。


保險理財生活


一般來講,在銀行購買理財可以分為銀行自營理財、銀行代銷理財、銀行託管產品。這三類只要弄明白就能夠有效辨別。



首選銀行自營理財產品一般是屬於類固定,風險較低收益的產品。比如銀行的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保本理財、非保本理財,這類產品一般來講都是銀行自營產品,特點是風險較低!大部分情況,普通投資者在銀行購買的都是銀行自營產品。還有就是銀行自營產品都會在合同裡寫到該產品的發行的發行主體,所以這個好辨別。



其次就是銀行代銷產品,一般銀行代銷產品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資管產品、信託產品、保險產品等,這類產品特點是產品管理人不一樣,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管理人都是基金經理,券商資管是券商的資管部門,信託產品是信託公司。保險產品更好理解,很多人在銀行想買理財產品最後被銀行員工忽悠購買了保險產品,一般保險產品的名稱就比較明顯。在這裡,你所購買這類型的產品就都是銀行代銷的產品,因為銀行本身不會去做這些。

最後就是銀行的託管產品。這個一般不會涉及銀行會主動推銷客戶購買,因為託管產品銀行起到的只是一個通道作用。比如近期爆雷的各種P2P平臺,工農中建交等各大銀行都託管有類似產品,這種如果銀行員工推薦你購買,首選就是購買方式,一定不在銀行端購買,可能會是在別的平臺。



辨別到底是銀行自家的產品還是外部的,只要多看看產品合同以及注意購買方式,就能夠避免被銀行忽悠。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本人問答,認為對大家有用的可以多多點贊,也希望大家可以將自己觀點表達出來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你把你瞭解的分享給大家,我把我懂得的告訴大家,一起學習一塊進步!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私信交流,歡迎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