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三字經》,發現家教哲學(一)

前段時間帶著孩子讀《三字經》,我悟出了裡面一些比較有價值的家教哲學,且聽我分析之。

第一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句話表達的是,人從初生以來,其本性都是良善的,也都非常相近,但是後天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不同的家長給孩子的教育和習慣,就使人產生了各種差異。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家教差異。就像我家的曉滿,在沒有被家庭教育的情況下,會有這種情況。比如說,他要吃板栗。他會直接跟你說,“我要吃板栗。給我!!”但是在爸爸的教育下,他就會改口,說“爸爸請給我吃一顆板栗。”當爸爸給了他板栗,他會說,“謝謝爸爸。”一個微小的口語習慣就能體現家教的重要。

重讀《三字經》,發現家教哲學(一)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報道,狼孩、熊孩等那些被動物養育的孩子和被人類社會薰陶的孩子就會有很多差異。被放養式家庭教育的孩子和被禮貌式教育的孩子也會有很多差別。因為養育環境不同,就造成了孩子後天的差異,和不同品性的人接觸也就造成了孩子後天的品格。

我們經常會談到孩子的未來,其實都是父母和家庭養育環境決定的。

第二條,“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教育的規律從來都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必須要持之以恆。如果我們不對孩子加以教育,那麼孩子原本善良的品性就會被周圍環境影響發生遷移。就像一些英美國家,有些有見識的家長寧願在兒童早期請私教,也不願意讓孩子過早接觸幼兒園和小學。因為,在家裡孩子的言行舉止都會隨著父母進行改變和規範。而到了幼兒園和其他孩子接觸,由於來自不同家庭的不同習慣,就造成了孩子的耳濡目染。不僅學習了一些比較好的習慣,也會沾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打人、罵人、吐口水等不好的行為。我一直提倡孩子最好在四歲以後上幼兒園,而三歲之前都是家人去培養習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這個規律。

有句話叫做學好千日,學壞一日。好的習慣都是需要反覆練習的,而不好的習慣根本就不需要老師和家長去教,自然看了就會。

重讀《三字經》,發現家教哲學(一)

在和孩子的朝夕相處中,家長的作用就是言傳身教。身教尤其重要。

為什麼有時候我不喜歡孩子的媽媽或者老人帶孩子?因為有時候我發現她們理解錯了帶孩子的意義,認為只要陪著孩子就可以。比如孩子在玩積木,她們就在旁邊玩手機,打遊戲。她們認為,只要孩子安全,有人照顧就是陪伴孩子。這種理解,簡直是大錯特錯。

換做我陪孩子,我會陪他一起玩積木。然後我去看書,他也會好奇我手上的書講的什麼內容,於是我就引導他進行閱讀。這種引導式的陪伴才算是高質量的。讓孩子從心底接納你,然後他會愛屋及烏地去和你共情,共同參與很多事情。再通過參與事情,做遊戲來引導他的言行。比如,吃東西要先給家裡年紀最大的爺爺奶奶,然後是爸爸媽媽,最後才能自己吃。別人給你吃東西,一定要說“謝謝”,才能接過來吃。吃完飯之後,必須把碗筷收拾好,桌椅擺正,餐桌抹好才能夠去玩,等等好習慣。

重讀《三字經》,發現家教哲學(一)

孩子的內心是柔弱的,需要我們每時每刻的呵護與尊重。這就是教之道,貴以專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