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三字经》,发现家教哲学(一)

前段时间带着孩子读《三字经》,我悟出了里面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家教哲学,且听我分析之。

第一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表达的是,人从初生以来,其本性都是良善的,也都非常相近,但是后天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不同的家长给孩子的教育和习惯,就使人产生了各种差异。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家教差异。就像我家的晓满,在没有被家庭教育的情况下,会有这种情况。比如说,他要吃板栗。他会直接跟你说,“我要吃板栗。给我!!”但是在爸爸的教育下,他就会改口,说“爸爸请给我吃一颗板栗。”当爸爸给了他板栗,他会说,“谢谢爸爸。”一个微小的口语习惯就能体现家教的重要。

重读《三字经》,发现家教哲学(一)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道,狼孩、熊孩等那些被动物养育的孩子和被人类社会熏陶的孩子就会有很多差异。被放养式家庭教育的孩子和被礼貌式教育的孩子也会有很多差别。因为养育环境不同,就造成了孩子后天的差异,和不同品性的人接触也就造成了孩子后天的品格。

我们经常会谈到孩子的未来,其实都是父母和家庭养育环境决定的。

第二条,“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的规律从来都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要持之以恒。如果我们不对孩子加以教育,那么孩子原本善良的品性就会被周围环境影响发生迁移。就像一些英美国家,有些有见识的家长宁愿在儿童早期请私教,也不愿意让孩子过早接触幼儿园和小学。因为,在家里孩子的言行举止都会随着父母进行改变和规范。而到了幼儿园和其他孩子接触,由于来自不同家庭的不同习惯,就造成了孩子的耳濡目染。不仅学习了一些比较好的习惯,也会沾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打人、骂人、吐口水等不好的行为。我一直提倡孩子最好在四岁以后上幼儿园,而三岁之前都是家人去培养习惯,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规律。

有句话叫做学好千日,学坏一日。好的习惯都是需要反复练习的,而不好的习惯根本就不需要老师和家长去教,自然看了就会。

重读《三字经》,发现家教哲学(一)

在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家长的作用就是言传身教。身教尤其重要。

为什么有时候我不喜欢孩子的妈妈或者老人带孩子?因为有时候我发现她们理解错了带孩子的意义,认为只要陪着孩子就可以。比如孩子在玩积木,她们就在旁边玩手机,打游戏。她们认为,只要孩子安全,有人照顾就是陪伴孩子。这种理解,简直是大错特错。

换做我陪孩子,我会陪他一起玩积木。然后我去看书,他也会好奇我手上的书讲的什么内容,于是我就引导他进行阅读。这种引导式的陪伴才算是高质量的。让孩子从心底接纳你,然后他会爱屋及乌地去和你共情,共同参与很多事情。再通过参与事情,做游戏来引导他的言行。比如,吃东西要先给家里年纪最大的爷爷奶奶,然后是爸爸妈妈,最后才能自己吃。别人给你吃东西,一定要说“谢谢”,才能接过来吃。吃完饭之后,必须把碗筷收拾好,桌椅摆正,餐桌抹好才能够去玩,等等好习惯。

重读《三字经》,发现家教哲学(一)

孩子的内心是柔弱的,需要我们每时每刻的呵护与尊重。这就是教之道,贵以专的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