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占领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cainiaopro


我们今天的现代人看着中国地图的时候,总会觉得云南离印度洋的入海口很近,要是早早的打过去在那里获得一个入海口就好了。但这种想法可以说是比较幼稚的,因为即使是今天科技昌盛的时代,我们中国人想要去缅甸的海边,都需要经过崇山峻岭,走上数百公里的盘山公里才能抵达,就更不要提古代的交通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了。

在过去云贵与缅甸交界的地区,是一片荒蛮之地,交通极为不便,这极大的限制了中国领土向南下扩张的意愿。

从先秦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不断的向四周扩张自己的国家版图,但是在扩张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的南部版图到达了今天的云贵地区之后,就没有继续向南扩张,直到抵达印度洋。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云贵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云贵地区被中原人称之为“烟瘴之地”,认为那里的空气里都有毒气和病菌,根本不适合汉族人生存。

而且由于云贵地区到处都是横断山脉,交通极为不便,想要从这里打通前往印度洋的通道极为困难,历史上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为什么要从新疆那边走过去,就是因为从滇缅根本就没有道路通往哪里。连普通的行人都不能通行,那就更不要提大规模的军队了,如果强行派兵,搞不好这些军队就都要折在茫茫大山之中。

所以当汉族军队打到云贵地区之后,由于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往往都是因为非战斗减员而伤亡惨重,在加上交通问题,很难再继续南下。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中国政权对云贵地区的统治,在大多数时候,中央并没有对那里实施直接统治,而是由基本上都是由当地的土司进行管理,中央则对这些土司进行管理,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羁縻制度。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云、贵、滇、缅地区的控制,实际上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当时这一片地区是一个穷地方,到处都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中原政权自然也就对这里失去了开拓的兴趣。

历史上滇缅地区国家对中国的臣服,使得中国政权对那里也没有多大兴趣占领那里。

从秦朝开始,中国的国家版图就已经拓展到了云贵地区,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以及交通等问题,就没有再继续南下。等到宋朝以后,赵匡胤在大渡河边玉斧一挥,宋国以此为界,从此宋朝就停止了南下攻略。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元朝,元朝军队打到滇缅之后,也因为气候问题和交通无法再南下,最后两边达成妥协,缅甸、泰国等国家的君主向中原政权臣服,并接受中原政权的册封成为藩属国,年年朝贡,而同样中原政权也承认这些国家对当地的统治。

这样的管理模式,从元朝开始,历经明、清三个朝代,从那以后,中国政权就不再继续南下攻略国家,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南部版图虽然有一些小改变,但是始终没有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一直到英国侵略东南亚之后才渐渐结束。

至于入海口?中国历史上的政权都是大陆政权,他们连东海、南海都懒得开船,还会专门打个通道去印度洋上开船?别逗了!


落下m


这问题其实并不完全成立。

首先,元明云南的范围都比今天的云南大很多。元代的云南行省,继承自大理国,虽然以大理为中心,但羁縻范围很广。基本上包括了今天缅甸、老挝的许多地区。至于究竟右多大,这也很难说,因为当时云南行省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国界概念,基本上是对山外各种部落的羁縻。我们今天常见的各种元帝国的疆域图,也只是一个大概:

我们可以发现,沿海地区还有一些局部政权存在,以朝贡国的形式从属于大元。这样以来,孟加拉湾沿海的港口和内陆诸部不相统摄,有利于元朝维持自己对整个大西南的控制。分割沿海和内陆往往是帝国羁縻边陲地区的一种手段。

明初基本继承了元朝的体制,又有所发展。简单说,明朝管理西南的三宣六慰理论上一路羁縻到沿海。下图中的黄色区域,标记了明代政府机构理论上宣慰的范围: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在明朝的鼎盛时期,其国家机器是一路延伸到孟加拉湾沿岸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明朝能够直接管理这些地区。谭其骧等的明代疆域图做了一些调整,突出了明朝比较能控制的地区。

但其实边界在这里没有很明确的意义,明朝的影响力由近及远逐渐递减。既不能说统治了孟加拉湾沿岸,也不能说沿海就不是明朝的影响范围了。因此,明朝人自己绘制的地图,其实包括了今天缅甸的大部分地区。比如以下这幅1555年出版的《广與图》:

真正使得明朝云南行省向后收缩的,主要是两个比较偶然的原因:一是缅甸的东吁王朝崛起,二是万历朝鲜征伐。如果只有前者,明朝还有足够的财力军力,遏止缅甸的扩张;但是在朝鲜投入大量兵力以后,明帝国不得不在其他战线上节省开支。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地缘政治的变化。在东吁王朝崛起之前,元明云南行省是整个地区最强的政治势力,其影响力可以说向恒河、孟加拉湾散射,没有一定的边界;但是当东吁王朝兴起以后,东吁和明之间就需要右比较明确、可以共存的边疆。因此,在经历明缅战争之后,大家大体就以横断山脉南缘的山地为缓冲。很快明朝灭亡,三藩进入云贵以后,双方又有所拉锯,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所以小结一下:中国占据云南以后,有没有进一步向西南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呢?当然是有的,而且一开始就是这样。


在野武將


从云南到缅甸,再到印度洋,历史上都有人试过,可惜就连一半成就都未达成。


首先是元朝,1283年,元军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国(缅甸北部),1287年,蒲甘城破,那罗梯诃波帝向元朝投降,缅甸北部成为元朝的缅中行省(1286年-1290年),但之后很快元朝就放弃了这个行省,改为藩属国,只是让当地统治者3年一贡。


然后是清缅战争


历时7年,全盛期的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乾隆帝晚年时曾说过,“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然后是20世纪的日本陆军,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伤最惨重的战役也是发生在企图从缅甸推进到印度洋的过程中。

这就是英帕尔战役。在这场战争前,日本已经占领了缅甸,距离将兵锋推进到印度只是一步之遥,此役中日军由牟田口廉也中将统率,目标为夺取印度东北重镇因帕尔。出征的90,000余名士兵中,只有约10,000人生还,其中战死32,000人,过半数的死者则是因为在败退途中因饥饿或疾病而死。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日军将领完全没有预料到当地丛林恶劣的地形,在2个月的时间里,日军无法利用汽车和牲畜运输给养,用牛马的结果是发现背负的那点粮食,连供应牲畜都不够,于是只能使用最能吃苦,背负最多物资的动物-----人类。也就是日军本身。


于是日军们只有背负着沉重的粮食和弹药作战,等到粮食和弹药用完,他们的结局就注定了。


和一般人想的不一样,热带丛林其实非常不适合人类生存,由于树木过于茂盛,所以丛林深处眼光基本落不到地面来,生长在地面的植物和小动物相对较少, 这样无法为很多人提供给养。


另外,过于潮湿的环境也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的登革热等疾病即使是今天也不可小看。



最后, 东南亚雨季是中国人很难想象的,每年的5月至11月,多数东南亚国家进入雨季,天气多变、海风强劲、暴雨频发,当地全年90%的降雨量都会集中在雨季。而且,东南亚雨季的狂风暴雨经常会毫无预兆地出现,艳阳高照随时都可能转换成狂风暴雨,有时甚至会瓢泼大雨与艳阳高照同时出现。这种地形公认是无法作战,也无法移动的。


大概能同时控制缅甸和印度的,只有君临四海的大英帝国了吧,但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技术层次相差了几百年的对手,又有海军提供运输(英国从印度去占领缅甸是靠海运提供后勤保证).


所以热带丛林,和西藏高原一样,在古代基本都是军事力量无法征服的存在。


闭家锁的红枫


我的回答三个字,野人山!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战场上面中国远征军战争历史的话,都会知道这一座山代表着什么分量,与此同时,这一座大山也向全世界证明了东南亚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这一种生存环境。

知道10万远征军这已经是当时中国拿得出来的精锐中的精锐了,包括第200师,中国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全机械化部队!就这么多人,10万大军钻进野人山,最后指出来4万多人,很多人因病倒在了路上,或者是在热带雨林里面得了病,没有办法跟得上部队,最后死在了热带雨林,曾经有一个中国远征军描述,你的人在那地方死了,你过几天过去看的时候已经是一堆白骨了,除了气候,更多的是生物,还有饮用水上面的问题。比如说专门吸血的蚂蟥,在那里面。大个的蚂蟥随处可见,而且巨量的蚊虫也会传播疟疾等一系列致人死地的疾病,除此以外,沼泽以及潮湿的气候都会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有些水都不能饮用,这是死水里面滋生了多少细菌,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这已经是在现代医疗条件之下,能够最大程度的优化自己生存环境的军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得到的最小伤亡了。试想一下平民老百姓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别说是大规模聚群居的民众了,就算是知道这个地方生存环境和生存法则的那些猎户或者是那种特种兵,都可能不能长时间的在这里生存。

比如《三国演义》里面比较著名的七擒孟获,当时诸葛亮率领的大军就是面临着在南蛮地区生存的一系列的困难。

是以外类似于孟获这个地方存在着很多小的部落里去,现如今的云南地区看的话会有很多的山寨或者是各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那种村落,这些地区实际上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独立王国。在古代的时候,你想让这些地区完全臣服于你不可能首先语言不通,其次他也整天乐天派的,能够自由,在做着各种干的事情,何必去受呢?管制呢?所以你硬是要让他们听你的命令,不可能的事情,你只能够做到的就是让他们形式上的告诉你说我城府与你这就有点类似于当时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符的时候那种状态了,这个地方存在着大量的独立政权,(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你不可能让他们完全听命于中央,也就是在这个地方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你更多的只能够让他们形式上的臣服于你这样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管理区域,但是真正决定自己命运的仍然还是本地人。

说并不是中央集权的心甘情愿,而是这个地区地形太复杂,人口一直提升不上去军队又派不进来,劳民伤财,所以没得办法,只能够承认这种政治形式的存在这也就是所谓的邦联制度。

这么一块儿区域就好像一个天然的屏障一样阻隔着当时想要积极拓张和奋进的中原地区的人的那种拓张的动力,比如说秦朝,比如说汉朝,比如说唐朝,当时的技术条件确实没法支撑大量的部队通过这一片热带雨林地区,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够将自己的是力拓张版图,停止在这里。到了后来,整个中原王朝就是以农耕文明作为中心。这个时候再去拓张这些原始森林,那中原王朝更加没有动力了。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唐王朝的僧人,玄奘想要出使到印度地区去西天取经还是要经过一条丝绸之路,这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漩涡鸣人yy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是题目本身有问题。

简单说来,在清朝之前,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从未真正占领过云南;而在清朝彻底占领云南后,西方殖民者已经将云南外围的缅甸和印度据为己有,清朝失去了向西南扩张的通道!

云南省,作为我国既是后方又是前线的省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但是云南省纳入版图的时间却相对较晚,而且我国也失去了向西南扩张的历史机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西南方向地形崎岖难以扩张

今天的云南省,是我国所有省份中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除了被认定的52个本土少数民族,还有很多不被认可的少数民族。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云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卡斯特地貌广布。崎岖的地形使得云南地区“地无三尺平”,交通极其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云南地区可能隔着一座山就是两个民族。

历史上,这里是西南夷所在的区域,被中原王朝统称为“苗疆”。

因为地形的极其不便,历史上的西南地区也是和中原王朝最若即若离的地区,是最容易产生地方割据的地区。汉朝时期,国力强大,西南夷表示归顺;唐朝时期,这里出现了强大的南诏政权。唐朝灭亡后,这里又是大理国的地盘。

针对于云南地区的割据,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虽有心却力不足。赵匡胤“宋挥玉斧”,直接在大理门口停下了脚步。

直到1254年忽必烈消灭大理,才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云南正式同志的开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设置云南行省,只属于帝国管辖。

但是,由于山高路远,且少数民族众多,帝国触角根本难以触及,不得已,忽必烈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式,即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辖区,并对帝国效忠。

土司虽然是元朝任命的官吏,但实际地位就是土皇帝。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忽必烈除了将大量蒙古人从北方迁到云南地区,还册封梁王永镇云南。直到1382年被明朝消灭。

明朝建立后,对于云南的统治方式也并没有做出更大的改变,朱元璋消灭了云南梁王政权后,不得不再度任命土司,并派遣沐英一氏永镇云南。

之所以背离大一统方针,在云南地区设置地方“割据”势力,就在于云南的地形太过崎岖。

因为云贵高原的崎岖地形,云南更像是孤悬在西南的孤岛,和中原地区远隔千里。虽然明朝也是羁縻统治,但是朱棣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开始加强和云南的联系。

从西南夷名义上归顺朝廷,到明朝接管云南,1000多年时间里,封建王朝在西南地区的开拓可谓异常艰难和缓慢。封建王朝能够成功拿下云南已经实属不易,想要越过云南前进到缅甸和印度,对于中原王朝而言真的就是天方夜谭。

因为云南的西部是横断山脉和缅北野人山,这里森林茂密,瘴气弥漫,是人类的天敌。向西开拓需要中原地区提供后勤不济。本来后勤到云南就费劲,还要继续向西,本身就不现实。

不过这种局面随着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立开始改变,随即明朝开始改土归流。不过大规模开始改土归流是在清朝。随着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康熙趁机以追剿余孽的借口深入云南,开启了清朝改土归流的大幕。到清朝后期,云南已经和两广等地无异。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具备了依托云南向西开拓的资本。但是此时的英国已经登录印度开始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英属印度不仅包括今天的印度,还包括了缅甸,这使得云南西部被死死堵住,清朝错失了向西开拓的历史机遇!

2、封建王朝重北轻南的外交政策

在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从没有主动向外开拓疆土的传统,我国版图的扩张,得益于我国和周边政权的激烈冲突。

因为我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模式,这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由于自给自足能力强,因此这种模式天然地没有对外交流的欲望,其稳定性成为我国封建王朝选择它的最终原因。

但是,由于我国封建王朝占据了最适宜耕种的地区,这导致封建王朝成为周边少数民族的众矢之的。

从秦朝建立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和周边少数民族激烈冲突,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由于游牧民族所占据的蒙古高原地势较高且纬度偏高,这导致这里气候寒冷且相对干燥,根本难以发展农业,只能发展畜牧业。

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几乎人人天生都是骑射高手。由于草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抵抗天灾的能力就低。一旦遭遇灾年,走投无路的游牧人群就会选择南下中原进行抢劫。

我国的地形自北向南倾斜,由于地理位置关系,游牧民族南下是高屋建瓴,而农耕文明北上则是艰难异常。由于游牧民族基本以骑兵为主,根本就难以消灭干净。所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北方的游牧民族即使经历了数次打击依然能够迅速壮大。即使被消灭马上也会有新的游牧民族出现,所以无奈之下的中原王朝只能选择修建长城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南方苗疆的西南地区,虽然也是土司遍地,但是由于地形崎岖。虽然中原王朝对此地无可奈何,但是这里也不可能北上中原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

所以封建王朝将主要国防重点放在北方,对西南地区则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方式,这是元朝和明朝在这里进行羁縻统治的原因。

为了确保北方无虞,对于云南等地的照顾自然就少。

对于云南照顾少,对云南西部的缅甸和印度就更是鞭长莫及了。

历史上缅甸对中原王朝关系都非常恭顺,中原王朝几乎没有理由讨伐这里。再加上长久以来,中原王朝对土地的欲望要远远大于出海口。且东部广袤的平原完全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根本不需要从恒河流域寻找更适宜耕作的土地!

概括起来,中原王朝在西南方向的开拓不仅勉强,而且缺乏动力!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今日的版图格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样说肯定不对,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印度历史上存续时间很长的莫卧尔帝国,就是蒙古人后裔巴布尔亲手开创的,这个帝国前后存续了几百年时间。(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再一个还说元朝,元朝把中国本土地区分置十个行中书省,行省下边又分路、府、州、县,而云南行省就是元朝诸多行省中的一个,另外还可以明确的一个问题时,古代的――也就是元朝的云南行省,远比现在的云南省要大的多。

不但包括了今天我们理解的云南省全境,还包括了贵州、四川以及广西的一部分,再往南,则囊括了泰国大部、缅甸北部的范围。

至于说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要说成吉思汗没想过,或者说继任的忽必烈没想过,也不现实,唯一的一原因很可能就是喜马拉雅山造就的自然屏障。


蒙古铁骑以骑兵见长,骑兵要跑起来冲起来才能发挥作用,这种骑兵在北方的大草原,那就是所向披靡,不可阻挡,但是到了崇山峻岭的南亚,还真是有劲使不出。

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不可以继续进攻,但很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说攻占吐蕃,蒙古大军就费了不少的周折。

明朝的时候在云南方向的疆域上,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范围,即使到了清代,中原王朝的政治延伸不但没有缩小,受益于朝贡体系的建立,反而扩大了许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历史思维定势的影响,传统上很少有越过喜马拉雅山进攻南亚的先例,加之元朝以后对领土渴望强烈的统治者缺失,使得最后没有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历史三日谈


很简单,你看一下中南半岛几个国家的人口分布就知道了,再看看巴西人口分布就知道了。

很明显,人口大多分布在沿海的山地和丘陵,而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未必适合人类居住,连交通都不方便,土地无法开垦。

在热带雨林地区,高温高湿,人迹罕至,几万年沉积的落叶腐烂,很容易形成沼泽和瘴气,容易发生疟疾,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土地湿润也不适合开垦种植,

有件事你肯定知道,野人山,当年四万精锐士兵,进入原始森林,出来就剩几千人了,他们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恶劣自然环境,没有水,没有食物,水土不服,寄生虫等。

再想想,以前两广和海南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苏轼就被流放海南岛的,芒荒烟瘴之地。

满清当年也这样想过,于是就有了清缅战争,开始碾压缅,后来呢?后勤补给和疾病问题,清军就退了回来。

所以,即使是现在,这个问题依旧无法解决,这几十年来,世界对中南半岛的援助,很多都是医疗上的,也就是疟疾,寄生虫、结核病、等传染病上,包括我国对他们的援助,


南朝四百八十寺


古代的羌人越过西南地区的高山深谷,在穿越缅甸的热带丛林,到达今天印度东北的曼尼普尔,在那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他们没有什么高科技,却没有因困难和不适而放弃。

要说环境恶劣,新加坡更靠近赤道,更为炎热,更加低矮潮湿,如果还保持它未开发的状态,那里热带丛林应该比缅北的环境还要恶劣得多,但现在是怎么样的呢?

大英帝国崛起之时,他们本土的生活环境那么舒适,却有很多英格兰人不顾旅途奔波、不惧艰险迎着风浪,穿越茫茫大洋,到遥远的新大陆、大洋洲,甚至两极地区去探索开拓,在他们的征途中留下了多少探索者的遗体?他们为什么不呆在伦敦城里,享受相对舒适富足的生活?两相比较,你不难发现,国家民族的兴衰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思想、精神方面的差距。

我们这个民族现有的和曾经拥有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记忆都值得我们珍视,再苦的边疆都不应该放弃,别的国家和民族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与你争夺的土地,你为什么要放弃?有些人总要把那些丢失的领土描述成不适宜居住,甚至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恶劣环境,说什么“南方湿热、瘴气环绕、疫病横行,北方苦寒之地,西部黄沙戈壁,还有什么什么高寒缺氧”,对丢失的故土和争夺中的边疆加以各种贬损之辞,那只是要为自己的无能找一堆借口,更为恶劣者是想要玩窝里横集中精力搞内斗而已。不要再编织那么多借口,环境和风水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有能人的地方才可能有天堂。


金沙碧浪1


商周至明朝以北方汉族为主的统治力量,用上千年时间,南下巩固,消化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及沿海南部广大区域就非常不起了,当统治力量推进越南,老挝,缅甸地区,已经是鞭长莫及。地理及气候的差异,造成经济,文化,军事的平衡点已达到极限。


桥下浅草1


最主要的原因,要从地缘上讲,我国中心核心区在中原平原,因为条件最好,人口最多,且无明显的分线,从河北平原最北端北京到南边平原最南。这一块地谁都要,且好。所以为了保住这,就要把旁边高点占领。所以一些间隔较小的关中平原也一体了,就是西安周边。然后就是武汉周边的平原了,还有就是东北平原。这三块平原与中原相比,较小,有间隔就是各种关,但不是太远,为了确保中原稳所以这几块也必须跟中原一体。所以包括周边土地也得放在手上,确保稳定,比如山西守西安平原的关口,湖南守湖北平原的关口。安徽,山东,浙江,辽宁这些在中原边上也只能长期一体化发展。因为古代农业是根本,所以这些中原边上的小平原也只能被中原吞并,不能为为独立的地块。但是,四川盆地却是个例外,尽管没有中原地大,但是跟河南的这个中心却也是远,所以很容易形成独自势力,但又不远,所以是必须与中原竞争,但却是又竞争不过,所以天命如是,不怪刘备。中原只要分裂,实力下降,四川就能有自己说话的实力。但只要中原一统,四川的实力就不得不回收。再说中原必须收四川,只因周边只有四川盆地大一点,又不太远,可能挑战中原。所以历代都必须收四川。但是四川周边却是也要收回,主要为守好四川关口,于是云南,贵州就也长期因四川的归属而归属。云南下面的地方因为却是没几处大的平原,所以也就不会为中原而取。但是两广却是因为越南北部这个小平原而一直成为咱们长期的中原王朝的必取之地。红河平原,与中原与四川之间的西安汉中平原,和湖北的江汉平原一样,不可能挑战中原,但也不是太小。但红河平原太远了,最近的平原在湖北,中间有湖南,还有两广。这块红河平原,在犹如鸡肋,不取,却又在身边,取了,却又太远,还必须把越南北部周边也取下来才能,守得住,所以只有个别时候取了越南北部,但因北部平原周边不取,又守不住,所以也基本失败,最后,只取越南北部平原的两广作为世代守门将。

举例:中原犹如中国皇位的太子,为法定继承,而四川却是二皇子只有理论继承权,西安平原和武汉平原是臣子只有投票权,而越南北部平原却是外嫁女子只有名义参与权。太子一人,皇子和臣子也只能受管,女子也就偶尔回回老家。但,太子如有两人还闹,那么,皇子就开始也当当太子的感觉了,臣子就随风而变吧,女子就自己耍去了。如果太子不止两人,那么皇子想当太子也不行,因为臣子也想当太子,没有一个臣子支持皇子,所以在外的女子也来占个两广当个太子过过瘾。

所以,现今我国的领土也是比较稳定的,也是自古都基本是一体的。当然现今这个社会,平原已不是最重要的了,但却任然是比较重要。交通也越来越方便了。如果分析未来,却是必须取越南北部平原和附带的周边,但却因泰国中部平原的实力也必须吞并,但是代价太大,且又不具备挑战实力,所以不到太顺时刻也就这样,让其让怂就好。反之,缅甸却是不一样,尽管缅甸中部有平原周边是高地,自成一体比较稳定。中国古代因太远所以从没动他。但现今交通方便,不是问题。问题是背后是一个有实力的印度,这是一块很有潜力的地块。再举例:这次中原指中国,而二级实力却从四川变成了印度,中南半岛却是犹如江汉的关中平原一般。如果印度吃透印度半岛,那么我们付再大代价也要吃缅甸,不然就会抢中南半岛的投票而与咱们PK。还好印度有巴基斯坦牵制,一旦真解决与其矛盾,西孟加拉国也是顺势而为,接着就是与咱们竞争中南半岛而相互对抗了。就看双方实力了。所以只因印度在,缅甸是必取之。云南作为桥头堡,在咱们的交通要道上,是必须给力的,高铁也是优先联,只因四川盆地的后援不给力,经济高地不高,带不动,一旦经济内部问题解决,第一步是收回台湾只因最易,第二步取朝鲜半岛和外蒙古守好中原,第三才是取缅甸防印度得中南半岛的势力。第一步都没解决,其他的也只能是经济交流交流,混个脸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