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育雛期管理分析及措施

每日更新專業養雞技術文章,喜歡請關注。

雛雞階段是養雞生產中最難養的一個階段,同時此階段也是為後期養殖管理打基礎的階段,所以做好此階段的管理對提高整體養殖經濟效益是至關重要的。

雛雞階段一定要做好禽舍的溫度、通風等工作,育雛期環境的適宜和溫度對雛雞的質量和成活率影響很大。

一:合適的溫度是育雛成敗的關鍵

雛雞對溫度很敏感,育雛溫度過高過低,不僅對雛雞生長髮育不利,而且會使雛雞死亡率增加。

育雛溫度包括育雛器的溫度和舍內溫度。舍溫一般低於育雛器的溫度,育雛室內不同位置的環境溫度有高中低的區分,這樣一方面可促使空氣對流,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雛雞根據自己的生理需要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所要求的溫度。

最初育雛溫度可控制在33℃—35℃,以後每週下降2℃—3℃,直到18℃脫溫。具體溫度如下表所示。

蛋雞育雛期管理分析及措施

二:不能忽視相對溼度對雛雞的影響

通常,由於雛雞飼養密度大,雞的飲水、排便及呼吸都會散發水汽,因而育雛室內空氣的溼度一般不會太低。在雛雞10日齡前,應將舍內相對溼度控制在60%到70%,到14—60日齡是球蟲病易發期,應注意保持舍內乾燥,防止球蟲病的發生。

雛雞舍內可使用的加溼方法有:室內掛溼簾,火爐上放水桶產生水汽,直接在地面上灑水,如在水中添加消毒劑對雞舍和雛雞進行噴霧等。有人試驗,不加溼組與加溼添加消毒劑組,10日齡雛雞成活率分別為94.2%和98.3%。

雛雞舍防止溼度過高採取的措施有:定時清除糞便,勤換、勤曬墊草,飲水器不漏水,注意做好通風換氣工作,適當減小飼養密度。

蛋雞育雛期管理分析及措施

三:雛雞舍通風換氣注意事項

雛雞雖小,但是生長快,代謝旺盛,氧氣需要量大,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多,育雛階段飼養密度較大,有時不能及時清糞,糞便中的含氮物分解而產生的氨氣等有害氣體,影響雞群健康。

通風換氣要根據雞的日齡、體重、季節及溫度變化靈活掌握。一般通風前可適當提高舍溫2℃左右。

一週後的雛雞可逐漸加大通風量,尤其在天氣還不是很冷的時候,應每隔2到3小時進行通風換氣一次,這樣可提高雛雞對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

蛋雞育雛期管理分析及措施

四:合理光照具體措施

光照包括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0到6周齡育雛期遵循的光照原則是:光照時間應逐漸減少,至一定時間保持恆定,光照強度只能降低不能增加。

開放舍由於受自然光照影響大,所以需要根據不同的出雛時間制定不同的光照方案。在我國4月15日至9月1日孵出的雛雞,整個育雛育成期直接利用自然光照即可,不需要補充人工光照。而從9月1日至第二年4月15日孵出的雛雞,需要補充人工光照。

蛋雞育雛期管理分析及措施

一般可以採用以下方案:

恆定光照法:(密閉式雞舍採用)1到3日齡每天光照時間為23到24小時,從4日齡開始,到19周齡,恆定為8到9小時,20到24周齡每週增加1小時,25到30周齡每週增加半小時,直至每天光照時間達16小時為止,最多不超過17小時,以後保持恆定。

漸減法:(開放式雞舍採用)針對每年9月1日到4月15日至今孵出的雛雞採用。方法:查出本批雛雞20周齡時的自然光照時間,再加上7小時,作為出殼3天后採用的光照時間,以後每週減少20分鐘。到20周齡時正好與自然光照長短一致。21周齡開始每週逐漸增加光照時間至16小時。

雛雞難養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特殊的生理特點。控制合適的生長環境,才能合理安排生產,提高雛雞的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