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商場哭訴需要某件玩具時,家長應不應該買?

用戶5547770233


1、孩子哭訴要挾父母,如果父母妥協了,下次孩子就會就範

孩子在商場哭訴,需要購買玩具,這個時候就是對於父母的一種情感的要挾,如果父母妥協了,孩子就會抓住父母的情感弱點,覺得只是要自己的要求,父母不答應的時候,我一哭一鬧一打滾,那麼父母就同意了,如果孩子養成這種行為習慣,那麼就完了,這的孩子很難管住。

2、關於買玩具制定規劃或者積分制兌換

關於購買玩具,我建議是制定規劃,然後一個月購買一次,孩子和家長協商好,這樣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就告訴孩子,規定購買玩具的時間還沒有到。另外一種就是積分兌換制度,孩子完成相應的任務得取相應的積分,完成一定的積分之後才可以購買玩具,這個積分是動態的過程,有好習慣加分,有壞習慣減分,積分沒有到不能購買玩具,並且哭鬧還會減分,這樣對於孩子也是一種控制。


3、如果孩子當時哭訴怎麼辦、

很多的家長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在商場哭鬧,很多時候周圍的人會圍觀,賣玩具的老闆也會規勸,這個過程中自己會覺得很沒有面子,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會妥協。這個時候需要第一家長沉默不要給孩子講道理,因為講道理他們也不聽,讓孩子哭鬧,他們覺得哭鬧沒用的前提下,就會停止了。另外一種就是及時把孩子抱走,這樣沒有了圍觀的群眾,孩子的哭鬧也會減少很多!

遊戲育兒,小遊戲大智慧,歡迎關注和訂閱,一起做有趣好玩,受孩子歡迎的麻麻!


遊戲育兒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從小培養成習慣的問題,我就拿我們家小朋友舉個例子吧!

我們先說說大人,像我們出去逛超市,逛商場都會忍不住想要買東西,明明有自己的計劃,什麼東西應該買,什麼東西沒必要買,可是逛街後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在那種熱鬧的場景下,銷售員的推銷下也很容易衝動消費!大人如此何況一個還不懂什麼叫自制力的小朋友!要學會站在小朋友的角度上想想問題!


對於小朋友我們不要那麼嚴格,在這個問題上我比較傾向於堵不如疏,我們家的小朋友從開始知道要東西開始我就開始給他灌輸有限制的思想!

舉個例子小朋友進了超市他看好了小汽車然後就一直拿著,我也不說話,突然的他看到了小飛機也想要,這個時候我就會說你看看你買了小汽車還要買小飛機可是家裡就你一個小朋友,你要是兩個都買了卻只能玩一個,另一個會很不開心的!

明確的和他表示玩具只能買一種,不能買的多,至於買哪一個你讓他自己挑選,當然我說的方法只能從小培養,養成這種習慣,小朋友的思想裡要有選擇的存在,而不是這也行,那也行,而且你要有耐心,小朋友接受事物比較慢,他不能理解為什麼不能買,你要想著藉口給他解釋!

我們家小朋友從來不會在超市裡,商場裡哭鬧,這就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取捨是一個小朋友都會遇到的問題,我想早點教會他取捨或許會好一點!

個人看法,謝謝


宸輪


買不買呢?看似簡單的答案,其實這是一個育兒教育的問題。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一直處於一種認知的過程,是對這個世界學習和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遇到很多問題,孩子也會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處理這些問題,這是人類成長的本能,就比如題目說的,當孩子想要這個玩具,就會通過他的行為方式來得到這件玩具,你拒絕給他買,他就會通過撒潑打滾的方式來威脅你,通過這種行為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你同意給他買,他意識裡就會形成,只要我想要,爸爸媽媽就會給我買,看吧,孩子們的世界多有趣,這就是孩子的天性、本能,經常如此的話,孩子就會形成固定的意識形態,要麼撒潑打滾,要麼買。

類似這種問題,我從未遇到過,因為我兒子知道,用這種撒潑打滾的方式跟我談判是毫無意義的,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跟老婆達成共識,在教育上,我們必須戰線統一,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必須靠邊站,對兒子行為的錯誤絕對不能姑息,有錯誤必須馬上糾正,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有些錯誤是絕對不能犯的,必須讓孩子為他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也必須讓他意識到這些問題,其實這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博弈,也是孩子瞭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父母千萬不能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小樹長歪了,園丁們會通過捆綁矯正,讓它正常的生長,可長歪的小樹一旦長成大樹,園丁們只好動用斧子電鋸對長歪的枝杈進行修理了。


說幾件我兒子的事吧。

兒子5歲生日那年,老婆給兒子買了個存錢罐當禮物,兒子新鮮幾天後,就扔到了一邊,再也不聞不問,一次我抱過兒子跟他說,以後你只要幫爸爸媽媽做家務,爸爸媽媽就給你發工資,發的工資你自己存到存錢罐裡,當你想要什麼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就可以從存錢罐裡拿錢去買,想買什麼都可以。從那以後,兒子的玩具知道自己收拾,吃完飯還會主動幫媽媽擦桌子,做完工作一攤小手“發工資吧”,然後會認真的把拿到的零錢存進存錢罐。某次去超市,我問兒子,你想買點什麼?兒子大氣的說,我有存錢罐,我會自己買。這就是我給兒子建立的一種習慣

,想要什麼並不重要,而是你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獲得,這才是重要的。

平日上班,早上早早就得把兒子拖起來送到幼兒園,兒子早上賴床,哭鬧,不想起床,可一到週末早上7點準時醒,推著媽媽要吃早飯,週末想睡個懶覺都不成,後來我觀察兒子,吃早飯是藉口,起來看電視才是目的,因為只要起床後就可以看電視,這小鬼,鬼機靈。後來我給兒子制定了一條規則,上午不許看電視,兒子不高興,問我為什麼不許看?我說,沒有為什麼,這是一條規矩,爸爸媽媽都不許看,你也不許看,一看如此,兒子也沒話可說,只能遵守。孩子都愛看電視,這很正常,但是任何事情都必須有節制,除此之外我還規定兒子下午看電視的時間也必須控制到1個小時以內,1小時後必須去玩或寫作業,之後如果想再看電視必須徵求大人的同意,兒子現在每次要看電視都會徵求我們的意見,有時候媽媽同意了還不放心,還要再請示我一下,得到肯定的答覆才會心安理得的去看電視。

孩子的成長必須要建立規則意識,有時候一些規矩可能都是毫無理由的,但為了孩子的成長必須要建立這種意識形態,如果跟孩子無法解釋這些理由,也要讓孩子明白這跳規則是家庭的,而不是針對孩子個人的,要讓孩子樹立家庭觀念,平等的觀念。

我們家很重要的一條規則就是,如果不願意告訴爸爸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訴媽媽;不願意告訴媽媽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訴爸爸。但是不能對誰都不說。這樣我們可以很輕鬆的抓住孩子的心理狀況,並做及時的調整。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生命如何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總會給我們扔出一個個難題,其實這些問題孩子都已經給出了答案,而這個答案又是我們父母間接灌輸給孩子的,玩具買還是不買?孩子哭還是不哭?其實答案孩子比我們清楚,有人曾說過,一個好的家庭勝過一百個教師,如何出色地扮演這個家庭的這個角色,需要每一位爸爸媽媽用心思考。


花椒說電影


有句話大家不知道聽沒聽說過,叫著“當面教子,背後教妻”。什麼叫當面教子呢,我認為就是孩子有錯誤當時就要指出來,就要制止,不能事後諸葛亮,因為孩子善忘,你當時不指出來,等你回家再教育的時候,孩子早就把錯誤忘到九霄雲外了。



所以當孩子在商場哭鬧著要某樣玩具的時候,如果屬於無理取鬧的話,一定不能給孩子買,不僅不能買,當時就要很明確的告訴孩子,哭鬧是沒用的。即使孩子沒有這樣玩具也不能這次買,可以答應孩子如果乖乖的話,下次來就可以買了。

孩子就是橡皮臉,說哭就哭,說笑就笑的,而且現在的孩子其實都是很聰明的,一旦看到哭鬧沒用的話,就不會做無用功了。家長也要學會用別的事物來吸引孩子的興趣,一旦孩子的注意力轉移了,也就不會哭鬧了。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改變用哭鬧的方式來要玩具。



當然也有特例,家長也要自己把握,有的孩子會因為特別喜歡一樣東西,家長不給買就呼天搶地,怎麼哄都不行的情況下,為了孩子的健康,為了不影響別人,暫時妥協一下,但是要提好條件,和孩子約法三章,比如一個月不買玩具等。



買不買還是要靠家長判斷,說的再好也許孩子一哭就心軟了,這是家長的通病,當家長這件事我們都是小學生,等你畢業了,孩子也長大了。


育兒大天地


我覺得這不應該是個問題,如果家長這種問題都處理不好的話,作為家長來說,那就太失敗了。

我家女寶5歲了,從來沒出現過在超市因為買東西打滾的事情。

我是怎麼做的呢?

制定規則,提前通知,讓孩子知道家長的底線。

每次去超市前都我跟孩子約定好,她只能買一件東西。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一般對價格不敏感,拿的東西一般不超過10元。當孩子比較大了,明白價格後,我再給她定個價格限制條件。

這樣的好處是孩子知道規則,而且她也參與了制定,不會輕易的破壞規則。

事實上,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學會對孩子進行預判,當預計孩子會出現某些麻煩時,提前解決,這樣孩子跟家長都高興,而不是當等問題發生後,批各種惱怒崩潰。

家長應該多關注問題的解決而不是無謂的嘮叨批評指責。這樣每天解決一點問題,不僅親子關係會越來越親密,孩子也會變的越來越優秀


神通奶爸


這個問題可能是困擾著許多爸爸媽媽,但是呢,我想說的事呢,嗯,在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帶他去超市裡面買東西,看見別的孩子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其實早在一歲多的時候,我就會經常帶著寶寶去超市,買一些她可以吃的東西,因為全職媽媽那個時候每天就想著怎麼給寶寶吃的好,吃得健康,所以經常就會,帶著寶寶逛超市。然而一歲多的寶寶,那個時候已經知道要零食要吃,不管這個東西,他愛吃不愛吃,吃過沒吃過,他出於好奇心他也會去想要。



去超市之前我會跟寶寶講好規則,我是這樣說的。寶寶超市裡面的東西很多,有的是適合咱們,有的是不適合咱們的。我們只買適合咱們的,超市是服務於大家的,每個人有需要的東西可以去超市裡去挑選,但是不能見什麼買什麼。只買需要的,不需要的,我們是不能亂買的。至於零食,寶寶是可以吃的,但是每次去超市,除了買需要的東西以外,可以額外讓你買一件零食,但是每次去超市,你只能挑選一件零食,這件零食還還要讓媽媽看適合不適合你吃。每次呢寶寶出門答應的都是好,很好。結果到了超市是見什麼就想要什麼,在家說的這些話,等於全部都忘到腦後了。結果是我一樣零食也沒有給他買,即使她不開心,不高興哭鬧,我也沒有給她買。

因為我跟他說了,這個是咱們之前講好的規則,如果你違反了規則,那樣我我也可以不守規則,一件也不給你買。就這樣,我們不開心的回家了。

第二天我又帶寶寶去超市,出門之前又給他講了這番話。到了超市以後,他還沒有拿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聽到隔壁通道,有一個小男孩在躺地下打滾哭呢,等我和寶寶過去一看,寶寶嚇壞了,一個小男孩想要一個玩具,姥姥和媽媽不給她買,他就在滿地打滾,又哭又鬧,踢打媽媽和姥姥,說實話,當時真是把我們家寶寶嚇到了,站那兒嘴張的好大一句話不說。過一會兒我帶他去另一個通道買東西。我說:剛才那個寶寶那樣做是不對的,如果你那樣做的話,我會什麼都不給你買。


雖然寶寶還小,但是我覺得他是什麼都懂,這件事情過了以後,他再也沒有到超市裡跟我亂要東西,也沒有說拿過兩件,每次只拿過一件,有的時候是需要的,我來幫他拿,他自己需要只拿一件。直到現在,寶寶快七歲了,一直都有這個好習慣。

我認為孩子雖然有自己的脾氣秉性,但是最主要的是我們家長去怎麼引導,如果引導對了孩子就對了,如果引導不好,那頭疼的就是家長。其實作為媽媽來講,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引導的很好,只是在某一件事情上,也就是說在這件事情上,我把孩子引導得很好,其他的地方我還是要像其他寶媽多多學習的。


貝貝媽媽說育兒


家裡玩具堆成山,寶寶依舊還要買?


孩子能夠從玩具中學到什麼?

孩子的學習就是靠“玩”得來的。為什麼大人覺得孩子只是在玩而沒有學習到東西,是因為玩具只是工具的最早雛形。大人已經進化到可以創造世界的規範了,可以製造很多很精密的物件,所以才會覺得孩子只是在玩。


人類都是從最早期的初級階段成長起來的。孩子玩玩具,可以從中獲得玩具的各種物理屬性:軟硬、粗糙光滑、能滾動的還是要推著才能走的。還有色彩、聲音,及各項功能的感知,都在玩的過程中獲得,這對於寶寶是一種學習。當孩子學會與環境互動,就有了改造和優化世界的能力基礎。

現場嘉賓
曦曦媽媽(女寶,7歲):在寶寶小的時候,家裡玩具特別多,親戚長輩也為孩子買了很多玩具,但寶寶拿到手後,總是幾分鐘到幾天不等,就不喜歡、不再玩了。之前我的理解是孩子喜新厭舊,於是就把玩具放在整理箱束之高閣,或者捐獻掉。今天有幸與周老師溝通,才發覺是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需求。

主持人提問

兒童興趣班作為另一種益智方式,受到家長追捧,選擇興趣班又有哪些方法呢?周漢民老師: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越來越多的關注細節的需求。孩子只有表現自己的個性與優勢,展現與眾不同的技能,才能在今後的社會中獲得成就感與認同感。也因此,現在市場上對興趣培訓班提供的種類也非常的多。興趣班的出發點還是培養孩子的愛好,所以建議家長帶孩子多參加不同的興趣班試聽課,讓孩子自己選擇愛好。
周漢民提示首先,為孩子挑選玩具需要考慮孩子的月齡階段。過於低齡的玩具吸引不了孩子的關注度,而超過其月齡段的玩具,由於孩子不能掌控,會產生挫敗感。這兩種玩具都不會得到孩子的青睞。第二,只有興趣才能使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與探索精神,將玩具的功能發揮到最大。所以玩具的選擇應由孩子的興趣出發。玩具的主體是孩子,所以玩具的選擇權要交還給孩子。家長可帶他去玩具店,讓孩子自己挑選玩具,通過觀察,家長會發現孩子對玩具的需求是什麼。第三,玩具的安全性也非常的值得關注。例如是否有鋒利的邊口、是否材質環保達標、是否有過小的零件導致孩子吃到肚子裡。原木材質的環保型玩具是我們所推薦的。第四,玩具店裡不同品種的玩具如何玩,也值得研究。通常兒童玩具有分為個人玩具和多人(親子)玩具兩大類,當孩子在玩耍個人玩具時,建議父母可以在一旁觀察孩子而不要去打擾他。讓孩子自由的運用天賦的智慧去自然的探索。在玩親子玩具時,更多的給予引導與不同的思路,激發孩子的潛能。

蒙臺梭利學習會


這裡包括兩個問題,一個是孩子規則的建立,一個是孩子情緒的處理。

比如說建立規則哈,我們父母在平時的時候說什麼不行,他是不是確認的。別讓孩子一哭一鬧,他就妥協了,就同意了,或者是說不同的家庭成員規則不一致,然後孩子就容易會比較混亂,他每次都會有自己的方式就哭鬧打滾。然後大喊大叫,如果家長會覺得頭疼,最終妥協。如果是父母是確認的規則,每次都是一樣的,孩子幾次以後就會明白這個意思沒有用,就不會用這種方式。

然後還有一個就是對於情緒的處理。孩子每次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是怎麼處理的?是我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好,我們可以抱一抱,然後可以幫助孩子去緩解心情。還是每次不是沒有興趣就是去恐嚇或者是如何履行者或者用協議的方式。不管然後孩子才會在這種呃。這種時候不知道她自己的情緒,該怎麼平復下來,兩三歲的時候孩子情緒比較失控。所以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教給孩子一個情緒那麼平復的方法。

如果說商場裡比較亂可以在這個時候把孩子抱到一邊安靜地方,稍微有一點慢慢的聊一聊就跟他抱在一起下來要說旁邊的一個。小角落裡面,不要在多人的地方,父母在人多的地方自己很容易有情緒。然後還有就是有些時候時候其實父母可以不要給孩子說很多,安撫孩子即可。

如果兩三歲的家長在你的話你其實首先要恭喜這個家長。就是孩子世紀聰明的她能夠理解什麼什麼什麼。弱點,然後理解。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他火線先去告訴他,他的必要性。這個學校裡頭,我們要等到五六歲孩子。就是起來。


積木育兒


您好,很高興為您回答:您描述了孩子在商場哭訴想買某件玩具,既然用了“哭訴”這個詞,那說明:孩子要買玩具而大人不給買他才會哭!



這問題也要分開來看,孩子喜歡玩具,想買玩具,這也是正常的!作為大人首先要衡量此玩具是不是需要購買,在以往我碰到過好多家長提到的此類問題,很多情況是:家裡的玩具都堆成山了,可是孩子每次見到還要買,甚至同樣的玩具重複買。我們要先接納孩子的這種喜歡玩具、愛玩的天性,所以,不要一著急就上火批評甚至打罵!首先,要跟孩子進行必要的溝通(講道理),這時候一定要蹲下身子,切記不要俯視孩子!



經過溝通無效,孩子還是堅持要買玩具,甚至以自己的方式(如哭鬧)來要挾家長就範(因為孩子往往會把哭鬧當成為自己爭取權利的方法),這時候千萬不能“妥協”!一定要堅持做家長的原則,但也不能一直這樣僵持著。這時候建議家長可以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來解決,就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長該幹嘛幹嘛,不要讓孩子感覺他的哭鬧成功吸引了您的注意,當孩子哭鬧一會兒後,他發現哭鬧並不能讓爸爸媽媽就範,自然就會停止這種哭鬧的方法,以後這種情況也會有所改善!



教育孩子我們要換位思考,要明白孩子的心理,要跟孩子做朋友,不要高高在上!記住: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歡迎多多探討!😀


林楓16778


如果孩子在商場哭鬧就能換來玩具,那他下次會不會繼續沿用這個方法以求得到滿足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不能養成孩子的不良習慣。根據我的育兒經驗,家長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

1.去商場前,跟孩子提前約好,什麼可以買,什麼不可以買,或者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買一樣。

2.給孩子買,要體現教育的智慧。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個有點貴,媽媽現在的錢暫時還不夠,媽媽有信心努力工作一星期就能攢夠錢了,到時候我們再來買好嗎? 這樣孩子滿懷期待的等待後會更珍惜來之不易的玩具。



3.不給孩子買,要講明為什麼不能買,什麼原因。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父母之道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且行且思,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