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值高達6800萬元,竟是憑藉小小玉米棒而來?

玉米是農村常見的糧食之一,但是楊建華憑藉著這小小的玉米走上了致富道路。

2003年,楊建華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反對,放棄打拼多年在西安經營的農副產品貿易生意,毅然返鄉籌辦閻良區金谷玉米糝加工廠。

年产值高达6800万元,竟是凭借小小玉米棒而来?

楊建華回憶,創業初期,首批生產的玉米糝銷售卻一路受阻。有位好心的經銷商告訴他“你們的產品那是什麼玉米糝,簡直就是豬飼料。”

這給他當頭一棒,他果斷撤回300噸已上市的玉米糝,為此剛開始就損失了80萬元。面對一袋袋失敗的產品和親人痛惜的抱怨,楊建華並沒有被嚇倒,而是迎難而上,開始了漫長的探索之路。

聰明人總是吸取失敗的教訓和經驗。楊建華意識到玉米脫皮處理技術不過關,是導致生產質量的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於是他組織研發團隊,請教專家,反覆探索,先後進行了十餘次技術創新,改造設備50餘次,累計投資600餘萬元,終於在玉米加工的核心技術——玉米脫皮處理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該核心技術在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目前都處於領先地位。

年产值高达6800万元,竟是凭借小小玉米棒而来?

現在,鑫谷公司已獲得國家技術專利12項,其中有8項專利技術填補國家空白。生產規模由當初的日加工50多噸能力提高到現在的200多噸,年產值達6800萬元。

由於,玉米加工企業主要的汙染來自原糧收購入庫和出庫排放出的粉塵。為了減少汙染,楊建華選擇了除塵效果最好的設備,又投資20萬元改造了清選設備。改造前,原糧收購中產生的雜質每年達100多噸。

經過改造,連續三年來,收購量雖然逐年增加,有力地保證了原料玉米的品質。這部分雜質原來堆積如山,或者傾倒,或者焚燒,造成很大的汙染和人力物力損失。

現如今,他們把這部分雜質分級處理成“初雜”“中雜”和“細雜”。“細雜”變成了飼料,“初雜”和“中雜”成了附近養殖戶養雞、鴨、羊的搶手貨,促進了多種經濟的發展,為公司每年創收10萬餘元。

年产值高达6800万元,竟是凭借小小玉米棒而来?

為了能收購到優質的玉米原糧,楊建華成立“瑞豐”、“合豐”糧食專業合作社。為社員引進特色玉米品種“駐玉339”、“先玉335”,同時聯結周邊2000多戶農民種植有機玉米,戶均純收入淨增2000多元,推動了20000畝優質無公害玉米種植基地發展。

楊建華說,她就是把公司建設成科技型,創新型,學習型的企業,才能更好地為地方群眾服務,帶著大夥一起致富,為社會做貢獻,推動經濟改革發展,履行好肩負的社會職責。所以,楊建華正在和國家農業部進行項目合作,爭取使公司的產品及技術走出國門。

在楊建華看來,未來只要自己努力去經營,公司的產品及技術一定可以走出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