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總參謀長稱,俄羅斯的構成的威脅比基地組織和IS還大,對此你怎看?

神祟者


馬克·卡爾頓·史密斯,這位特種兵出身的前SAS指揮官把英國政界和軍界對於俄羅斯的真實想法給說出來了。類似的表態,英國國防大臣嘉文·威廉姆斯在前不久決定向烏克蘭派遣軍艦以強化兩國軍事合作的發言時也曾經提到。英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在今年3月的“斯克裡帕爾中毒案”發生後便開始急轉直下。英國隨即對於俄羅斯對其本土的化學武器襲擊、網絡攻擊、虛假宣傳等行為進行了指責,然而對於這些俄羅斯都一概否認,並稱英國得了“幻想症”

(特工vs特種兵)

俄羅斯對於英國的威脅真的很大麼?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在歐洲大陸的軍事政治大國,在英國人看來都認為其對於構成了直接性的威脅。這種觀念和看法已經深入英國人的島國基因之中,所以才會產生“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等很有特色的對外政策。英國這種對於大陸的恐懼感伴隨著其“脫歐日期”的臨近而越發強烈。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唯一可以依仗的除了其自身的力量之外,更多的則是北約和美國的支持。而就英國當前的安全環境來講,歐洲大陸上基本是與其價值觀相同的北約盟友,唯一可以視為威脅就剩下俄羅斯了。

(英國脫歐)

當前的俄羅斯對於英國而言威脅顯而易見,這也絕非空穴來風。歷史上英俄曾經在克里米亞黑海沿岸進行過一場慘烈的戰爭,這場戰爭最終以英國的取勝告終,俄羅斯向巴爾幹以及中東地區擴張的勢頭被暫時壓制下去。所以不僅僅是歐洲大陸的國家對於俄羅斯從新吞併克里米亞而感到恐懼,英國人同樣如此。在英國人看此舉就是普京主政俄羅斯以來國家實力積攢的總體爆發。在對俄政策上,英國人的想法其實跟美國一樣,絕對不能夠再給俄羅斯任何喘息的機會,妥協就意味著綏靖,而德法處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所推動的新舊《明斯克協議》其實就是綏靖。英國曆史上吃過虧,很有記性,俄羅斯從來都是一個帝國!

(英國眼中的俄羅斯就是這種形象)

英國人的想要的結果

英國本身由於從骨子裡就沒有將自己作為歐洲的一員,所以其在看待歐洲大陸的視角其實是站在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待,也就是說其看的比別人更加清楚。當前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傾向都解體右轉,民族主義、民粹主義保守勢力開始甚囂塵上。英國作為一直都非常孤立保守的國家,其從歐洲的大趨勢來看,對於歐盟都持懷疑態度,更不用說過於理想化的“歐洲軍”了。“歐洲軍”本身與北約之間存在功能上的重疊,其對於北約是一種分化,而不是一種補充,真正樂見其形成的是俄羅斯。從普京對於德法“歐洲軍”計劃持支持態度。所以英國必須配合美國唱的德法的“反調”,馬克·卡爾頓·史密斯在訪談中也對馬克龍的“歐洲軍”計劃提出了異議,並稱北約才是歐洲安全的支柱。現在英國想要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強調俄羅斯的對於歐洲安全的危害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北約內部的團結。

(強調美國、強調北約)

結語

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相對比法國人的“驕傲”,德國人的“古板”,英國人確實“圓滑市儈”。其想問題的方式幫助其稱霸世界成為“日不落帝國”,並且挺過了二戰,至今仍然發揮著其“攪屎棍”角色,並保證其聲音仍帶著影響力。

這個二流國家仍然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且保留著一直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軍隊,幾乎冷戰之後的歷次規模較大的局部戰爭都有它的身影。這其實也是一種實力。

(英軍)

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關注!


古姿


這一句廢話說的——無可挑剔!這句話言外之意,含沙射影,表明兩件事!

  • 第一,影射俄羅斯是與基地組織、ISIS一樣的恐怖威脅,製造俄羅斯威脅論!將俄羅斯與基地組織、ISIS相提並論,其目的就是為製造俄羅斯威脅論捏造輿論。ISIS、基地組織是世界上公認的恐怖組織,俄羅斯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幾個名詞,被他羅列在一起,就是製造俄羅斯也是恐怖主義國家,俄羅斯與恐怖分子一樣,都是威脅世界和平安全的輿論。英國近幾年,自卡梅倫辭職以來,頻頻製造與俄羅斯的摩擦,一方面支持總部設在英國的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白頭盔,而另一方面白頭盔卻與ISIS比鄰而居和睦相處,近水樓臺利用恐怖分子頻頻製造敘利亞化武襲擊的新聞。結果白頭盔被人拔掉外衣,成為全世界都知道的撒謊代名詞!
  • 第二,俄羅斯確實比基地組織、ISIS等恐怖組織要強大的多。假如俄羅斯不夠強大,如今的俄羅斯與敘利亞一般模樣。而把俄羅斯與基地組織、ISIS並列,也是對俄羅斯如今軍力下降的一個諷刺。曾經的超級大國,如今淪落為與基地組織、ISIS等恐怖組織並駕齊驅的水平,是何等的蔑視!英國對俄羅斯的仇視源自於骨子裡,沒有推翻沙皇俄國的前蘇聯,日不落帝國如今還應該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前蘇聯的革命精神,帶動了全世界被殖民國家的反抗精神,英國迅速衰落,從三超之一,淪為美國的跟班之一。俄羅斯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傷害,罄竹難書,哪裡是基地組織、ISIS等恐怖組織可以比擬的。

所以說,他這句廢話說的——無可挑剔!


石隙甘泉


他說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為什麼這麼做。這就需要了解他的原始動力:

在歐洲,反俄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由於遺留的歷史因素和高傲的心裡,西方國家一直都把俄羅斯排除在外,即使是蘇聯解體後全盤西化的俄羅斯也沒能打動歐洲,直到普京上臺後俄羅斯才放棄這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俄羅斯和歐盟這樣的體量,如果做不了朋友那一定會成為對手。



普京上臺後,民族自尊心逐漸被拾起,在經歷蘇聯解體後的低潮後,俄羅斯開始重新返回世界舞臺。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就是關於克里米亞的“吞併”,從那時起,俄羅斯終於又回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也是從那時起,歐盟和俄羅斯的關係急劇下降,雙方的敵對狀態一直持續至今。

不過歐盟內部對於俄羅斯的態度並非鐵板一塊。一些國家由於依賴俄羅斯的能源供給,無法真正做到對俄的全面制裁,例如德國;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俄羅斯關鍵性非常低,對於的態度就非常強硬,例如英國。正是由於經濟上無後顧之憂,政治軍事上又能獲得利益,這就驅使了英國在反俄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英國反俄至少能過得以下的利益:



第一,維持國際影響力。二戰後,日不落帝國開始了衰弱的進程:戰爭的消耗、美國的崛起等原因讓英國逐漸被排斥到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換句話說英國正在淪為二流國家,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英國必須做點什麼。加入歐盟,參與亞太事務……為了保住國際大國的地位,英國一直在嘗試,但是這些嘗試最終都失敗了。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就成了英國的新目標。因為蘇聯時期的黑歷史,東歐各國就已經對其非常的反感,克里米亞危機以後更是草木皆兵。不過由於歐盟內國家對俄的態度兩極化嚴重,並沒有起到團結一致的橋樑作用,看到機會的英國就自然而然的擔當起了這個角色。



第二,激化地區緊張局勢。英國本來就不屬於歐洲大陸,在脫歐之後他們的關係就變得更加的脆弱,找茬俄羅斯就是為了讓歐盟和俄羅斯對峙情緒加劇。無論是今年四月的毒劑事件,還是10月的網絡攻擊,目的都是為了營造一種俄羅斯威脅的氛圍。這樣做的成本極低,類似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思想,雙方對峙最後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到那時候英國的實力就會相對的上升,影響力自然也會得到維持。



綜上,這就是我的分析。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