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籍导演胡波坚持不删作品《大象席地而坐》并自杀,现在获金马奖,对此你怎么看?

指动济南


第5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颁给了《大象席地而坐》,再次体现了金马奖近几年文艺和小众的特质。从前年的最佳影片《八月》到去年的最佳导演《嘉年华》,再到今年《大象席地而坐》,无论是选片、提名还是获奖,国内独立电影皆在金马展现出了不凡的一面。



《大象席地而坐》获奖让两岸三地看到了华语电影的独立力量。电影作为年轻电影人胡波的遗作,时长更是达到四个小时,展现出了年轻人对命运不屈服、对现实抗争的力量。所以《大象席地而坐》无论是艺术性还是现实隐喻,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虽然面对《影》《我不是药神》等强大对手,大象依然获得最佳影片,这更如告慰了胡波的在天之灵


《大象席地而坐》几乎算是胡波生前的全部心血所在,其中寄托了导演对这个世界的大量看法,价值以及思考;而四个小时的时长更让他在影像的自我表达中得以完整实现。其实在拍摄中,胡波多次面对制片人的压力,但是胡波始终选择不妥协;在市场和艺术的较量中,胡波更是坚定站在了艺术这一边。

最后胡波以死明志,则更体现了不为商业屈服的情操。胡波的死无疑对中国电影发展史一个重要启示,

我们在面对艺术理想时,到底改永不妥协还是随波逐流呢?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侠。


武侠小王子李言


电影中的“苦尽甘来”,可惜导演却看不到了!

29岁的青年导演胡波,于2017年的10月12日,于北京的住处自杀身亡,而他自杀的消息却没有像其他艺人一样,轰动娱乐圈,或许如果不是《大象》入围金马奖,别人连胡波是谁都不知道,这才是最悲哀的!

今年的金马奖,大家都被长达4小时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刷新了眼球,一举荣获了男主角、新导演、改编剧本、剧情片、摄影、原创音乐电影等六大奖项,任何一个奖项都相当于给这部几经停拍的电影镀了一层金,最主要的是,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长和投入资金大大的刷新了大家的眼球,但很不幸的是,这也成了《大象》几经停牌的原因;

《大象席地而坐》几经停拍有如下原因;

第一:拍摄时间过长,导演身份不被看好;

胡波做导演之前,还有一个作家的身份;《大象》这个电影也是由他写的小说改编而成的,而且,与其说他“导演身份”不被看好,不如说他毫无人脉可言;虽然这部四个小时的电影刷新了大家对电影时长的概念,但如果像冯小刚、张艺谋这种老牌导演提出这种问题,也不会像胡波一样四处碰壁,在跟制作方提出电影时长问题的时候,制片方是持反对态度的,一度让他压缩时长,并且长时间不予通过,给胡波造成了莫大的压力!

第二:拍摄经费的短缺,主演仅3000片酬

《大象席地而坐》历时25天拍摄完成,总投入不超过100万,就连因此获得“最佳男主角”的彭昱畅,他的片酬才区区3000元;他选择在“后期制作”的阶段自杀,或许是因为扛不住经费的压力,选择了逃避吧!

导演胡波自杀原因;

“电影方面”的压力只是令他最后放弃生命的原因之一,其真正原因是“循序渐进的爆发”:

其实胡波导演在2017年的9月份,在微博发过这样一篇感慨:出了两本书,拍了一部艺术片,拿了两万的版权稿费,电影一分钱没有,女朋友跑了;

从他选择死亡的前一个月时间,他发了一篇这样的感慨,从开头的几句话就能看出

“他缺钱”,是非常非常缺钱的那种,而写作并不能给他带来丰厚的报酬,就连贷款的想法都被扼杀了,而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无疑就是他的女朋友了!

经历过事业、爱情双双惨败的他,才会走上了“逃避”的路!现如今,他的《大象》真正的名声大噪了,但是他却再也看不到了,或许这就是命运,也感叹胡波的悲哀!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补充!


影视巨能聊


不知道问题君你有没有看过《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我反正是看完电影后,对胡波自杀这事儿,才多少有了些理解。当然了,逝者已去,他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电影鲨表示尊重,但如果仅凭胡波导演与投资方的争议矛盾来判断胡波的自杀就是投资方间接造成的,这并不不客观。


先纯粹从电影说起

《大象席地而坐》本身就是个丧得不能再丧的故事,看完后给人的感觉相当压抑难受,《大象席地而坐》里的世界是个如此现实残酷的地方,活在那里的人们看不到一点希望,每天都被无奈和绝望包围。荒芜的世界,冷漠的人们,难以达成的沟通理解,这种气质在影片里一以贯之:


名叫于城的男人(章宇饰),他和兄弟的女人上床,被发现后兄弟愤恨地跳楼自杀。但在由他主导的偷情故事中,他一直不带悔意地逃避,甚至都不愿意和女人一起收拾残局。导致女人丢给他一句:“去跳楼的应该是你!”


韦布( 彭昱畅饰),高中生,为好友出头不小心把校霸推下楼梯,让人受了重伤,随时可能死去。加上父亲看他不顺眼,天天嚷着要赶他出家门。

韦布不得不开始逃亡。


黄玲,韦布喜欢的女孩,在家,要面对酗酒不清醒的妈,在外,和教导主任的不伦师生恋情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丑闻。这个城市没有她的容身之处。


老金,韦布的邻居,他蜗居在自家的阳台上,陪伴他的只有一条老狗。这段日子,女儿女婿以买学区房为由,想要把他送到养老院。老金和追堵韦布的混混发生争执,又被胆小怕事的女婿关在门外,老金也无家可归。


一连串的生活琐事,让三个人成为了各自生活中的局外人,他们都被迫逃离。可能逃到哪里去呢?不过是登上了开往满洲里的大巴,去看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无力改变现实的人们,只能寄希望以远方的奇观。


再看看胡波身前和投资方的关系

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原始剧本的名称是《金羊毛》,胡波带着它参加了FIRST西宁影展的创投会,回京时便有一家公司联系到他,愿意按照胡波所申请的三百万人民币预算投资电影。2017年春节刚过,胡波带着剧组一行人到达河北井陉,开始了《大象席地而坐》的拍摄。2017年3月14日,《大象席地而坐》顺利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胡波马上就将拥有自己真正的处女作。


按照当时胡波自己的想法,《大象席地而坐》应该是一部全部由长镜头连缀而成的总长约为4小时电影。可当投资方看完胡波的初剪,就告诉胡波说电影根本不行,必须重新剪,时间也得控制在2小时以内。这种否定态度对胡波算是个不小的打击,虽然胡波满足投资方要求,剪好2小时的片子,可在这之后他发现,自己还是迈不去心里的那道槛。胡波应该是对影片的质量(自己的才华)产生了怀疑。但他并不甘心。接下去的时间里,他试图从原投资公司处要回电影,改换其他投资方,但此举受到合同约束和原投资方的拒绝,没办法执行。资金周转不开加上没有固定生活来源,曾一度让胡波陷入到拮据潦倒的生活状态里。


10月8日晚,胡波曾和一位朋友约在望京的酒吧喝酒。胡波和朋友聊到死亡。

"以后我的墓碑上要刻一个吊死的人。"胡波说。

"墓志铭上写什么?这里吊着全宇宙最孤独的人——吗?"

"反正活着也没什么好事,就是像工具一样,写作,拍电影。但创作本身是去经历几何倍数的痛苦。"

四天后,胡波自缢身亡。


胡波,可能就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家人格。对于他的自杀,他的几位高中同学,都觉得并不意外。在他们的印象里,他总是特立独行,"上吊也是够标新立异,像他"。他们说。

学校让他出板报,胡波办过一期主题是"中国文化"的黑板报,偏偏把黑板中间的一个"性"字突出放大,变成了"中国性文化";

在北京电影学院,大一,他气得张建栋老师踹过桌子。大二,气得姜伟老师离开教室。毕业时,他拍的短片被老师批评太艺术,让他模仿韩国人那样拍商业片,他照做了一个,一家电影公司看过后直接邀请他做商业片导演,但他拒绝了,他甚至对自己的妥协感到烦怒;

他在网吧通宵看《十诫》、看《红白蓝》时的震撼,决心创造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

“我不接受把一种油腻的虚伪当作所谓的复杂真实性与生动,不接受人际勾连为核心的规则,不接受存在中功利性的那部分。"这段话印在胡波的第二部小说集《牛蛙》后记部分。


但毕竟,哪有一个地方是绝对纯粹和干净的,人要是活得过于极端了还真的没法活下去啊。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电影鲨


《大象席地而坐》出人意料的拿下了金马奖的最佳剧情长片奖,也算是圆了已故青年导演胡波的一个梦。这部“丧气”极重的电影凭什么能够击败大热的现象级作品《我不是药神》和人气爆棚的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呢?难道金马奖评委都是吃干饭的,或者是为了给死者胡波一丝安慰?我认为都不是,《大象席地而坐》能够蟾宫折桂还是因为自身足够强大。

《大象席地而坐》这个片名非常有意思,会让人过目不忘。当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赢得最佳处女作奖提别提及奖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部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大象席地而坐》中的大象是指满洲里有一头大象,能够席地而坐。有着一种超现实的宿命感,而电影海报中若隐若现的大象身影也足够贴合电影的主题。我们都知道电影是跟随在文学后面的跟屁虫,文学的潮流往往会影响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当后宫小说泛滥的时候,电视上也充斥着皇宫嫔妃的胭脂水粉。同样的,《大象席地而坐》改编自胡波短篇小说集中的同名短篇,讲述的是关于“失败丧气的生活”。

就像有的导演生来就是为我们讲述生活的美好,自然也会有导演会有深究“这生活为什么会那么操蛋”的天赋,胡波就属于后者。电影中的四位主人公都经历了荒唐的一天:于城因为和朋友的女友偷情,导致朋友跳楼自杀;备受父亲嫌弃的韦布为了帮助朋友,误推霸凌者跌下楼梯;黄玲面临着亲情和爱情的双重打击,内心备受拷问;被女儿赶出家门,却不愿住进养老院的王金。他们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无法再继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逃离这个城市。

他们最终选择了同一个目的地——满洲里。因为他们听说那里有一头席地而坐的大象,这里的大象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但是他们同时也都明白,即使到了满洲里,见到了大象,也改变不了什么,梦想的新生活也不会到来。于城依然孑然一身,韦布依然得不到父母的欢心,黄玲还会面对大家异样的眼光和背后的指指点点,而王金,依然进不了女儿的家门。

“满洲里的大象”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成了他们内心逃离现境的理由,所以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前往满洲里的汽车。没人给他们希望,他们自己也看不到任何希望。只是在他们半夜下车,在昏暗的车灯前踢毽子的时候,他们得到了短暂的快乐,那是从来没有过的欢愉,也是这部电影仅存的一点希望之光。

此时,大象嘶鸣而至,他们的欢乐也戛然而止。

很多影评人评论说“大象的嘶鸣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这是一部绝望中可以看到希望的电影”。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大象的嘶鸣更像是他们生活的警钟,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欢快,还是要直面这血淋淋的生活。

大象席地而坐,就在那里不言不语。

这操蛋的生活,无处不在无法逃离。

《大象席地而坐》虽然投资很小,镜头感也偏现实主义,正是这种现实主义,才能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生活的无可奈何。整部电影不能分开来看,少了任何一段都无法延续这种“丧气至极”的风格,这大概也是胡波至死也不愿意将电影剪辑成两个小时版本的原因吧。

任何事情如果做到极致,肯定会成功。《大象席地而坐》大概也是如此,才能斩获金马奖最佳影片吧?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吧,我是浪潮电影。


浪潮电影


我记得世界上有几首歌是禁播的,说这几首歌的色彩太阴暗,压抑,让人听了有一种莫名的生无可恋的感觉,所以禁播,具体是什么歌名我忘记了,但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这些歌用的是什么和声呢?那么神奇,能让人生无可恋。

就这个《大象席地而坐》,我是绝对不会去看的,不是时长的问题,是题材问题,看完简介我就毫无兴趣,人生一定不都是阴暗和压抑的,而且,所有这些负面的情绪都集中在一起,这虽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但,人生绝对不能用这种态度来对待,我非常不认可!

而且,对于艺术片来讲,怎么悲的情绪表达就是艺术片麽?这不现实吧?如果是这样想,这样做,那不显然是你自己太狭隘了吗?自己专门往死胡同里钻,那不撞出血才怪!

电影,短片,只要情节符合情理,逻辑,三观符合人性,投入产出成正向比例,那有什么不可拍呢,非得苦逼才牛逼麽?非得丧才能显示出来个性与才华嚒?不见得吧?从这点来看,我认为,这种太丧的情感表达的电影都不应该过审,更不应该着力宣传,大肆宣扬!这对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儿!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就不要讨论了,真不是什么好事儿!

人最需要的是希望,无论是傻呵呵的‘’逍遥乐‘’,还是切实有目标的对自己理想的一步步实施的期待感,希望永远是正向情绪,也值得宣扬!

我是BLAH!


BLAH


人是好人,很佩服,但是我不喜欢,自杀他以为是勇敢,我看来是却懦弱,毕竟他不像敌擒不降自杀的革命先辈,不是 facebook~[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只是陆仁


第55届台北金马入围影片《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导演的遗作,遗憾的是导演在得奖之前过世了,这部电影入围六个很重要的奖项提名,可以说是对导演的肯定,但是胡波却看不到金马奖的这一切,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胡波在2017年10月自杀身亡,仅仅只有29岁,同时也让这部电影蒙上悲剧。

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胡波自杀身亡

在金马奖的现场,胡波的母亲亲自来到这里,更是主演彭昱畅牵着她走在红毯上,彭昱畅在电影的精彩演技更是获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他回忆城导演曾让他听轻音乐进入校色,公布获奖者时胡波好友情绪激动,胡波的妈妈更是哽咽到无法面对观众,拿了奖后便匆匆下了台。

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胡波自杀身亡

《大象席地而坐》是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暗示社会自私的背景,这部电影在2018柏林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都有获奖,可以说是导演胡波的个人意志,而电影不仅仅只是故事,更有不少情绪和社会人性,整体的氛围会让人觉得很现实,手脚冰凉。


Z剪辑


他是个自私的人,或许有才华,或许不忍心自己的作品被剪辑而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说到底,他只是个自私的人。

对于投资电影的人,4小时的电影就基本上告别了院线,无论多大的导演,都无法让院线为一部4小时的电影排多少片,一部片占两部片的时间,即使是冯小刚、张艺谋都不行,何况是籍籍无名的胡波?

与其说是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不如说是自私的维护自己的创作独立,牺牲的只是为这部电影真正诞生投入时间与金钱的人。

如果说,对外人的自私属于人之常情,他默默的自杀,也是对家庭的自私。

父母无人陪伴,更无人赡养,又怎么能是一两句内疚能解决的。无论自杀的最大理由是不是《大象席地而坐》本身,他的自杀都是自私的表现。

也许有人会说,要尊重艺术家的独立性,但他不是艺术家,而且远远不是。

艺术家也好,优秀年轻导演也好,北影的专业培训,北影的文化积淀,足够他在市场规律、行业常规中,完整的呈现自己的思想、作品、呐喊,但他依旧执拗的选择过猛的表达自己,院线不管,回本不管,投资者不管,只管自己呐喊,这又算那回事呢?

怀着恶毒的猜想,如果胡波依旧活着,《大象》或许又是另外一个景象,或许只是默默的迈进土里,偶尔被圈内人、极小众提起。。。。或许,这部片最大的知名度就是胡波的死,除此之外就再无可取之处。

或许,胡波从来没有想过“下一部会更好”、“我会更好”,或许他的世界里就是那么执拗。

或许很多,但世界没那么多或许。


火火大马车




(上图是贝拉·塔尔给胡波的回信)

2016年3月,被誉为“20世纪欧洲最后一位电影大师”的导演贝拉·塔尔来华授课,迷弟胡波兴冲冲地去了。

后来,胡波对朋友说:“见过贝拉·塔尔,我可以死了。”

后来,他真的就死了。

因为胡波的逝世,纠缠许久的个冬春,投资方终于承诺把电影版权和收入赠予他的父母,而电影过审、参展问题,也因为他的死亡,变得顺理成章。

倘若他没有如此决绝,今天我们也见不到《大象席地而坐》。

犹如当年的海子,倘若他没有卧轨自杀,照样今天我们也见不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春天,十个海子》(海子89年自杀,这是他最后一首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胡波死后,人们重新翻捡他手机里的100多张照片,里面只有3张和他的作品没有任何关系,那是一篇文章的截图,讲的是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20世纪初到北平,写信给文坛的大作家们,希望得到赏识。但在这些人当中,只有一人回信了,那个人就是当时已经声名在外的大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不仅回信鼓舞了沈从文,还专程去看望他。看到他大冬天的,躲在一间没有火炉的小房间里取暖。

郁达夫请沈从文吃了午饭,还把身上的零钱都交给了他,临走时,郁达夫对沈从文说:“我看过你的文章,你要好好写下去。”


在《大象》里,胡波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天赋与才华,一生的努力和挣扎。

可惜,他没有等到那个让他好好写下去的人。

2018年7月,重返西宁电影节的贝拉·塔尔写到:他(胡波)赠书给我,上面写给我的献词是“教父”,妈的!我为自己没能保护他而内疚。羞愧…

但是,关于他的小说和电影,常有读者质疑作品太过消极,他的回应是:这已经是他美化过的,现实要比书和电影还要黑暗,根本看不了。

所以,我还是不建议你去看,它们透露出来的感觉,都让人觉得前后无路,一片灰茫茫。

胡波,88年生,济南人。中国内地作家、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2015年短片《远隔的父亲》获得第5届金考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16年,小说《大裂》获得了台湾第6届世界华文电影小说奖首奖。

2018年,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5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入围最佳新导演奖。

颁奖嘉宾是获得三座奥斯卡金像奖、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四座金球奖、两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两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华人导演李安。

而李安在落魄期间,曾经在家闲赋6年有余,那是1984年之后的事。

活着不易,见好就收。


经纬的江湖


我怎么看?去电影院再看一次咯,原谅我忍不住在iPad上看完了,但我还是会去电影院看一次。

很多人说电影太压抑,太平淡。是的,确实平淡,像一个老人在诉说故事,有一点生活阅历的人才看得懂,浮躁的人是没办法看完这四个小时。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地方,老人拿着桌球杆回去的时候遇到小混混欺负,他的儿子袖手旁观。还有一次老人遛狗跟朋友聊天,说自己照顾孙女手老是抖,朋友说,看来你对他们真是一点用都没了。泪奔了,房子是老人的,儿子要卖卖学区房,让老人去养老院,老人不愿意。

最后几个人都想去看坐着的大象,哪有坐着的大象?都是人自己心中的向往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