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金庸在写完鹿鼎记后突然封笔,从此再未写新作?

于无声处34



1972年,正是武侠小说写作黄金时期,48岁的金庸先生,为什么激流勇退,连载完《鹿鼎记》封笔?再无作品问世。

我以为有三点:武侠小说写作的局限,时代环境的原因,武侠江湖的新局面。

金庸·局限

15部作品,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人物性格几乎写尽,江湖套路情感纠葛描写,难再突破,从《鸳鸯刀》到《鹿鼎记》,江湖大侠已经不强调武功高强,小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得更突出。侠“隐”,封刀。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武侠小说写作的局限性,三联版《金庸作品集》也是经过反复修改的结晶,与其再写,不如雕琢美玉。

卢孚梁羽生·时代

金庸写武侠小说,一,受梁羽生所托(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邀请当时的社评委员梁羽生),有趣,喜欢,才华横溢,自然而然,滔滔不绝,才有了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对祖国的热爱,在武侠里抒发家国情怀,可见其文人的担当。三,1959年离开《大公报》,与沈宝新合办《明报》,为了报纸销量,勉强坚持,转型为报人后,金庸的工作重心转向报务和时评,武侠小说创作进入“鸡肋”期。1972年,《明报》声名远扬,封笔,一心办报。新的江湖画卷一步步展开……

古龙·新局面

早在1966年,古龙已经在《明报》连载过《绝代双骄》,1972年《陆小凤传奇》大热,金庸退居二线,武侠江湖留给后辈。“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有一座庙堂,古龙的庙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金庸的武侠有他的历史使命感,再者,武侠小说家在1970年代的地位并不是那么高,李敖和王朔们也一直在捍卫者传统文学的主流权威,王朔与金庸的论战可见一斑。

同行同心

金庸,出身名门忠义,家族里出过“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骨子里有家国情怀,也有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追求。81岁高龄仍到英国剑桥攻读博士,此时的15部武侠小说对他来说,就是他的15件武器,《笑傲江湖》像长枪,一骑绝尘,万夫莫开,《神雕侠侣》像双剑,挥洒自如,宛若游龙,到了《鹿鼎记》更像一把木剑,没有了锋芒,更看重的是得到这把剑的人。

金庸,1972年之后,江湖仍在,心中已无剑,正如风清扬,把孤独九剑传授给令狐冲,金庸的武侠也有了传人,那就是半个世纪以来的武侠精神,它刻在几代人的心里。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江湖,仗剑天涯,你我同行……


有点艺史


1972年,时年48岁的金庸先生在连载完《鹿鼎记》后,宣布封笔,从此不再涉足武侠小说的创作。有记者采访时问他,小说如此受欢迎,为什么竟不写了?金庸先生的回答是他的小说主要写人性,写人物性格,所写的人物无一重复,但再写下去重复就难免了,所以封笔。

这是急流勇退时的谦辞,不会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可能是金庸先生志不在此,所以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退出了。金庸先生自己说他写武侠小说一是交差,二是好玩。

交差,交的是罗孚、梁羽生的差。1954年,“吴陈比武”轰动一时,白鹤派名师陈克夫和黄埔太极教官吴公仪在澳门新花园进行比武。比武虽然只持续了短短数分钟,但极大催生了华人社会对武侠的热情。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看到这一浪潮,力劝社评委员梁羽生开写武侠小说,梁羽生一开始也是不愿的,觉得大材小用,但广告已经打出去,只好着笔连载《龙虎斗京华》,没想到效果不错,《新晚报》销量节节攀升。

梁羽生写了一年,写不过来,就找来金庸帮忙,才有了1955年连载的《书剑恩仇录》。1959年,从《大公报》出走的金庸和沈宝新合办《明报》。新报纸要打开销路,还要靠武侠小说,所以金庸的连载始终没停。但进入六十年代,成功转型为报人的金庸,工作的重心渐渐向报务和评论倾斜,已没有那么多时间用于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七十年代,《明报》渐上正轨,金庸就不再创作武侠小说了,专心办报。

其实六十年代,金庸就已经忙不过来,不想被武侠小说牵扯过多精力,恰好宝岛的古龙声名正隆,由倪匡斡旋,古龙在1966年为《明报》连载了一部小说,效果也很好,正是《绝代双骄》。金庸封笔之后,古龙又在1972年开始连载《陆小凤传奇》,接过了武侠创作的薪火。

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金庸先生的创作也是不断寻求突破的,到《鹿鼎记》恐怕已不能算是纯正的武侠了,或者算是社会派武侠?着笔的是流氓小人物,写的却是小人得志的社会和文化,到这里也就写尽了,急流勇退不失为明智选择。


锻彰趣义


金庸封笔,推测有三个原因。其一,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一部《越女剑》所构建的武侠体系已经健全。从《越女剑》的先秦开始,到“射雕三部曲”的唐宋,经《笑傲江湖》的明朝,再到《鹿鼎记》的清,中国几千年历史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均已有了体现,已经不需要再多拓展。

因为如此,便牵引出第二个原因:金庸希望自己的建立的武侠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这个愿望显然是要比多写小说更迫切。金庸已经是中国武侠之冠,再多一部小说不会让他更强大(相反反而有败笔的风险,以及读者审美倾向改变带来的风险),而对过去的小说进行修订,则会延续他的传奇,这就跟王重阳得到《九阴真经》之后将其毁掉一个道理。虽然金庸的修改(比如黑化王语嫣等)等不被每个读者所接受,但金庸对其武侠体系有着自己的追求。

最后一个原因:武侠文学能不能跻身于文学,尚在未定之天。金庸小说,流行是足够流行了,但是不是能隽永,我们这一代人是不知道的,金庸自己也不知道。金庸不缺流量了,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不计其数,这样的作者对时间往往有着更强的野心。金庸为什么那么费心修订老文?或许在未来,金庸会是与能与大仲马同一级别的作家,但应该不是现在。


隐语


《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也是金庸的顶峰之作。正如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所描述的降龙十八掌那样,一招亢龙有悔可以制敌,关键在那个悔字。在辉煌顶峰之时,金盆洗手,从此江湖只留下传说,这是聪明人的做法。作为饱读诗书的一代文豪大侠,自然也是深知其意。

我认为,这是金庸封笔的最大因素。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写武侠小说毕竟是金庸的副业。大家知道,金庸的主业是办了《明报》也就是做媒体。而武侠小说也是为了《明报》的销量而生的。

当时,金庸写武侠小说是以连载的方式在他的报纸上发表的。每天坚持一千五百个字左右刊登出来。这和今天那些网文大大们不同,动不动就每天几万字的更新。那个时候,由于报纸版面的关系,一千五百字已经是很大的量了。这些每天连载的武侠小说扩大了《明报》的影响,为金庸的事业带来了极大的人气和销量。

到了完成《鹿鼎记》的时候也就是1972年左右,那个时候金庸的《明报》已经走上了正轨,他已经成了香港的主流媒体,不必靠他的武侠小说来拉人气了,金庸也不必像写《神雕侠侣》时那样忐忑不安了,怕读者不喜欢新小说的题材而导致人气下滑。

当然,金庸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这一次,他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媒体事业中去了。

这也是当时金庸封笔的一个原因。

一般来说,一个作家几百万字以后的内容就容易雷同。君不见如今网文,哪一位大神级的人物没有雷同的作品?只要大神还在写,内容肯定是雷同的,当然,读者还偏偏吃这一套。金庸作品的字数已经过千万,再写下去难以保证不再雷同,这也是金庸封笔的原因之一。金庸天纵奇才,天生就是一个编故事的高手,但是高手再高也有屋顶。《鹿鼎记》本身在他的十多部小说中已经是处于巅峰状态了,想要再写出超越《鹿鼎记》的作品,估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这也是金庸当时封笔的另一个原因。

金庸封笔是读者的损失,当年我读完金庸全集之后觉得很迷惘,似乎人生失去了乐趣和目标一样,毕竟没有金庸武侠可以读了。但是当我复习过几遍金庸全集之后,似乎又有了感悟,明白了当年为什么金庸会封笔,答案就在他的小说里。

亢龙有悔!

这是历史麻辣锅的想法,您认为呢?欢迎抛砖!


历史麻辣锅


中国的士人活在人世间,讲究四不朽:上者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身,其下立言。

立德者处于金字塔顶端,可谓寥寥数人,如孔子,如孟子,如朱熹,如王阳明,如关公。他们被称为圣人。金庸当然到不了这一档。

立功者很多,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如李广李靖徐达常遇春,等等。金庸也到不了这一档。

立身者也很多,比如颜回,比如柳下惠,比如海瑞,等等,金庸也到不了这一档。

最后是立言,写几本书,写几首诗,写几篇文章,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流传后世。这种人最多,司马迁,陶渊明,李杜白,苏东坡,施耐庵,曹雪芹等等,恒河沙数,金庸就在这一档。

金庸先生的遗言是,希望二百年后,还有人看我的小说。这是一个立言者对自己一生最大的期望。

金庸先生从1955年开始写武侠,时年恰好三十出头(金庸先生生于1924年)。孔子说,三十而立。这里的立,说的是立志,并非立德立功立身立言。除非机缘巧合,正常来说一个人三十岁正是立志奋斗的年龄。1972年封笔,正好差两岁五十。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何谓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能知道自己此生成就的天花板在哪里。金庸先生十七年内写了十五本书,基本上每年一本。封笔之后的无数年月,他把十五本书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删正,力求其纯,其精,其博,其深。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金庸先生批阅何止十载,增删何止五次。八十高龄都在出新版,可谓“顾影汲汲,犹嫌不足。”虽然读者最认可的还是三联版,但是不能就此否定金庸先生对自己认为的不足之修正。

所以金庸先生对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谓所谋者大。书不在多而在于精。能把写好的这几本书精益求精,流传后世,足矣。


唐风宋月


金庸在《明报》上连载《鹿鼎记》是从1969年开始的,到1972年结束,中间在1970年又写了《越女剑》,是附在《侠客行》之后的一部短篇小说。因此《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长篇,《越女剑》是最后一部短篇。

事实上金庸曾经不只一次声称还想再写一部小说,其构思是以一个武功平平但品德高尚的人为主角,以其传奇经历来诠释金庸心目中对于传统思想下对个人品德的理解和定位。这个人物与《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有些相似,韦小宝几乎不会武功,这个人物武功也许比韦小宝高但也很普通。区别在于韦小宝没什么高尚品德可言,而这个人物却是“以德服人”。

但最终金庸还是没能写成这部小说,转而专注于对其之前十五部作品进行修改和增删,在晚年终于推出了改动较大的新修版。其实金庸的这些小说自从一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以来,每次重新装订出版都会对其内容略加修改,报刊版和三联版对照的话,内容改动也是很大的。

但金庸为了尽善尽美,多年来收集并整理了书迷们对于小说内容错漏之处的修改意见,将那些不合理的地方都加以改正,又对其中情节进一步做了改动,是历次修改中改动最大的一次。新修版在出版之后虽然一些书迷表示不理解,但却是金庸心目中最好的故事。


至于金庸之所以不再写小说了,皮哥觉得原因有三。

一是再高产的作家都有才尽的时候,金庸未能写成的那部小说的男主角形象就和韦小宝有些重合,可见他脑海里的点子和创意已经很有限。

二是到1972年《鹿鼎记》完成之后,《明报》已经走上正轨,金庸一方面要负责报纸编辑工作,其个人又习惯写稿时慢工出细活;一方面又要写小说,实在力不从心。而在1993年虽然将明报集团售给于品海,自己功成身退,但毕竟年事已高,也再难花费精力在小说上了。

三是金庸本身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年轻时写小说是为了报纸销量,当功成名就了,凭借卖报纸和卖小说版权都可以有很好的收入,也就不需要再写小说了。

(文丨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鹿鼎记》是最奇特也是最优秀的武侠小说之一。读罢感触良多,在这里,且看“小河读小宝”系列之零零一。

说起《鹿鼎记》的作者金庸,很多人都会觉得惋惜,因为金庸老先生在1972年完成《鹿鼎记》以后就封笔了,距今已经有四十多年了。现在老先生还健在,为何封笔,他老人家也曾经给出过解释,他写到后来感到人物情节的重复,本来他力保每部小说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尽量不同,写完《鹿鼎记》,他无法保证下部新作能较以前有所突破,而长期以来,读者对于金庸给予厚望,他担心读者失望,倒不如激流勇退。

对于老先生的解释我感觉是很合理的,金庸先生的做法也是极其睿智的,在最巅峰的时期退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日后大家提起金庸的作品,都会竖起大拇指,称道个个精品。


在这里向为我们贡献了那么多优秀作品的金庸老先生致敬,也顺便说说读过他的武侠小说特别是最后一部《鹿鼎记》的感受,也算是为读《鹿鼎记》系列的开篇吧。

金庸先生第一部《书剑恩仇录》,还是颇有之前一般武侠小说的特点,但已经有所突破了。主角陈家洛可能会被很多读者认为是金庸小说最差劲男主角,因为他不仅心胸不够开阔,还把热恋他的天下第一美人,也是金庸笔下最美最接近仙女的香香公主拱手让给了敌人。可是别看陈家洛如此恶劣,如果在把他放在现实生活中,陈家洛却是所有金庸主角中最接近男神的人物:家世显赫,大企业头目,文武全才,相貌堂堂,举止有礼,心存善意,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完美男人。这种男主在不少武侠小说里普遍存在,形象脸谱化,最后金庸安排香香公主身死,可以说是为了力求突破的一点证明。

第二部小说《碧血剑》,人物形象已经开始突破了,主角袁承志外形首先就不怎么漂亮了,虽然聪明却又木讷,虽然老成但能力有所不足。看得出来,金庸先生是在塑造一个尽量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特别成功,但已经在转变。

等到第三部《射雕英雄传》腾空出世,一个性格坚韧、淳朴忠厚的郭靖,一个机灵古怪、俏皮聪明的黄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武侠形象,而且里面诸多配角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老顽童,丘处机梅超风裘千仞裘千丈都是各具特色,形象丰满,让人难以忘怀。射雕一出,金庸先生算是奠定了武侠小说宗师的地位。

后面接连《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合称射雕三部曲,也都是各具特色,读起来欲罢不能。而之后又迎来了《天龙八部》的高峰,读之热血澎湃,荡气回肠,大家已经觉得是顶峰了,结果《笑傲江湖》给我们又展示了一个别样的江湖,波谲云诡,勾心斗角,让人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才思。

在这些大部头作品中间,金庸先生还做了不少尝试,比如类似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写法的《雪山飞狐》,如果第一次读会很有趣。再比如专写人性险恶的《连城诀》,比一般揭露现实的小说还要黑暗。还有《越女剑》,虽是最短篇,但一女扫千军的形象依然惊天地泣鬼神。


当然,金庸先生作品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却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全书基本上是主角从弱到强的成长之路。在这个过程里,写尽了江湖,也写尽了人生。似乎各个形象都尝试了,最终一部不像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鹿鼎记》出现了。

《鹿鼎记》说他是武侠吧,主角韦小宝最终也只是会个三招两式,而且主体写的也不是他的习武之路,而是做官做人的成长之路。说他不是武侠小说吧,里面又有陈近南、冯锡范、洪安通等诸多高手,各种武功绝学也是层出不穷。

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金庸先生会在后面创造《鹿鼎记》这么一部异类的武侠小说呢。也许正如他前面说的,之前的小说把他想展示的武侠形象都写尽了。而且到了后期,他的作品已经不单单满足展示打打杀杀的武侠世界了,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和人性的探索。实际上从《连城诀》《天龙八部》开始已经有了这个苗头,到了《笑傲江湖》里面,这种倾向就更严重,比如写左冷禅,辛辛苦苦经营几十年,最后一招不慎,胜利果实全部被岳不群窃取。比如东方不败武功天下第一,远远高于其他人,最后还是被杀死。武林里面争得是什么,最后还是人心。于是索性就来一部主要刻画人心斗争阴谋诡计的小说《鹿鼎记》,虽然有着武侠的外壳,但是鹿鼎记却更像一部官场现形记和社会现行记,里面的忠义大侠陈近南会被杀,武功最高的洪安通也被杀,反而不学无术,靠着察言观色和钻营拍马的韦小宝活得风流快活,有声有色。当然,作为三观颇正的金庸,他还是给韦小宝留了一个底线,那就是讲义气,有基本的廉耻心。他游走在各个势力之间,始终没有主动出卖过对他有恩的人,已经不容易了。


《鹿鼎记》的推出其实已经算是金庸封笔的预兆了,一个主流写武侠小说,以此闻名的作家不愿再写纯粹的武侠小说了。采用完成一部完全不一样的作品的方式来告别自己的执笔生涯,是不是显得更有意义,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呢。


一览众河小


正所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一部越女剑,正好15部作品整整齐齐的流传于世上。

金庸武侠是一个标签,是一个旗杆,是一个时代。那么为何当年风头正盛,还在巅峰的金庸就此收手,封笔江湖呢?



其中有那么三个原因,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塑造的人物与描绘的剧情已经差不多了。

金庸自己也曾说过:我写了这么多人物,山河湖海,各不相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己的形态举止,自己的故事经历。写的差不多到头了,再写就重复了。

一旦重复着刻画人物,既是对自己作品的不负责,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

且每段故事的剧情都不相同,郭靖、杨过、张无忌、乔峰、段誉、虚竹、令狐冲、韦小宝、胡斐、陈家洛、石破天等等,每个人物都经历了不同的经历,造成了不同的人物变化,以达到戏剧冲突与内涵表达。新的剧情是不那么容易想的。



第二,武侠的心态旅程已经书尽了。

自《射雕英雄传》中那个简单质朴纯粹美好的郭靖与郭蓉,加上五绝、七怪等,满书的英雄,这是一部金庸武侠的前期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纯粹的,理想的武侠作品。



而到了中期《天龙八部》,金庸对侠文化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的相融合登峰造极,便有了《天龙八部》这么一部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的大时代作品。将侠文化与社会内涵、时代背景、人性挖掘结合的相当完美。我们看《天龙八部》,这是一部复杂的、浓厚的、大气的作品。




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有人说这是一部最不像武侠的作品,恰恰反应了金庸武侠心态的高层面,也能明显感觉到这是一部尾声作品。不是会武功的武侠才叫武侠,

《鹿鼎记》这部作品已经将武侠上升到精神层面,纵然我不会武功,但我就是侠。而作品内涵也是从江湖争斗转战到了庙堂之争,将韦小宝那种对于人生的洒脱与对于国家的精细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最后韦小宝远离朝堂、远离江湖也是对于整个武侠历程最好的一个收尾。



第三,压力大。

纵然金庸的作品当时已经大受欢迎,但所遭受的的非议也是不少。金庸的作品也是在之后一步步成为大热文学,而金庸也成为武侠的泰山北斗,一代宗师。急流勇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原因主要还是金庸的武侠已经足够壮阔与华丽,足够精致与完整,完美的走完了一段武侠的心路历程,将侠文化发展到了繁荣与鼎盛,足够了,到时候了。


于柏十


我判断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是能也的都写完了,没有创新了,都从春秋时期的《越女剑》写到清朝时期的《鹿鼎记》了,再写下去估计同质化严重。

二:当初写武侠小说是为了给他创办的《明报》增加读者和销量,到《鹿鼎记》写完时《明报》成为香港有数的大报之一,写小说的初衷已经达成。《明报》到一定规模后,他这个掌舵人要忙于《明报》的运营,身份要更多的向办报商人的属性倾斜,没有精力再去写长篇小说。

三:《鹿鼎记》里面金庸先生夹带了很多私货,比如洗白当年《明史案》的查家先祖,另外对于很多历史上著名的汉奸都是塑造成英雄,比如吴六奇(据说此人当年和查家关系相当好),动机已经不纯了,没少人批评,而且《鹿鼎记》本身就不太像武侠小说。

综合以上原因分析,推断主要原因是《明报》的发展牵扯到很多精力,年纪也逐渐增大,无法像年轻人那般有旺盛的体力和脑力多方兼顾。如果没有更好的创意,还不如收山,身为著名的文化人,他估计也不屑于用粗制滥造的作品去赚钱。从《鹿鼎记》也可以看出,估计已经没有了武侠小说的灵感。目的性太强,争议不少,干脆就不写了。保证了武侠大宗师的地位就行。


种花家孤寡老人


金庸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书剑恩仇录》,1955年写的;最后一部小说是著名的《鹿鼎记》,1972年封笔。总的作品连起来就是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虽然才14部,但几乎部部经典,奠定其武林盟主地位,甚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遗憾的是,自《鹿鼎记》后,他就不再写了,这对武侠迷尤其是金迷来说,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他之所以封笔,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失去动力,见好就收。金庸最初开始写武侠,虽然也是兴趣所在,但也难逃“著书只为稻粱谋”之嫌。他创办《明报》,主打社评,但是初期销路不畅,所以才想通过连载武侠小说来打开销路,写武侠小说只是金庸的副业,没想到这样竟然成就了一位武侠大师,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到了写《鹿鼎记》的时候,《明报》如日中天,已经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大报,就像今天的日报晚报一样家喻户晓。已经没有必要来靠武侠小说打开销路。

再者,金庸写了十几本武侠小说,基本都是扛鼎之作,好评如潮,也为金庸赢来巨大声誉,在此时“急流勇退”,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就像张国荣一样,虽然在如日中天光芒万丈的时刻自杀了,但反而给大家留下了更多念想,至今大家都还到处叫“哥哥”。

2、年纪问题。金庸1924年出生,1972年的时候已经48岁,将近知天命的年龄,虽然看起来也还能写,但每个人的情况、心境是不一样的。金庸先生自己也说:“年纪大了,人的心境自然而然就会稳重起来,文笔也会变得深沉,这时候,像韦小宝那样顽皮狡猾的角色就很难写出来。”

3、武侠多套路,再深也用得完。对于武侠小说来说,就是争夺宝藏武功,爱恨情仇家国,这些套路金庸也基本写完了,他一直尝试“创新”,所以才会有韦小宝这样的奇葩主角出来。这里要感谢古龙,他开创了武侠内容,比如“侠探”破案,打开了另一片新天地,是对武侠创作有实打实贡献的;还有黄易,虽然武侠作品寥寥,但也是通过穿越等内容打开了新局面,也是有贡献的。余者,碌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