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我们下一代,值得所有人反思(建议收藏)

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我们下一代,值得所有人反思(建议收藏)


文章标题确实看起来有那么一点偏激,作为早晚也要为人母亲的喜阅君,今天和所有家长探讨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们到底该怎样去教育和培养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我们爱情的结晶,也是我们家庭的延续。未来的Ta将会成为社会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当Ta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地球上融入群居生活,我们都没法容许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多余的存在。

生小孩这个命题是自人类出现开始便有,从最早的天生天养,到现今生活优越的优生优育。现在很多年轻夫妻,生小孩前确实都会规划,但大部分规划都是从金钱角度去思考。

据很多报道说养大一个小孩需要几百万资金,我们有没有这个费用去抚养?大部分父母没有对孩子的培育进行一个全面的规划,只是到了该生小孩的时间点了,不生娃别人怎么看你啊?!

带着这个思想的家庭不在少数,还有现在二胎时代,大家都觉得养儿防老,多生一个劳动力也不错,但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你心中的未来劳动力还是可以自然生长吗?

显然不能,如果孩子需要的只是养大成人,那可能长大后不一定能如你所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现在孩子很多需要贵养,需要更多的陪护、培育、人生规划......父母们既然选择让孩子来到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那么请一定要好好做好他的教育计划,如果没有任何想法的,我建议你考虑清楚再生。

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是竞争,不要因为他还小,就放任其自由长大,孩子小时候的学习能力特别快的,周围的一切环境都会影响他的人格形成,他会通过一切的外部感知去模仿和学习,一旦Ta看到一些暴力行为、不文明行为、不好的习惯行为......

自然会形成一个后期难以改变的陋习,因为这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判断,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能力也是有区别的,模仿是学习的开始。

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我们下一代,值得所有人反思(建议收藏)

说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当然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不会教孩子,教育问题交给老师就好啊,我花最贵的学费送去最好的早教中心、幼儿园、贵族小学,肯定能回收一个优质小孩。大哥,你以为你在投资啊?把猪苗交给农户,一年后回收大肥猪吗?

每个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家长,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启蒙老师,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幼儿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孩子,这肯定是自小的家庭教育问题。

有一些孩子家庭条件不算好,也没有去过早教中心,但是家长自小优教,也会出很多品学兼优的人才;有些富豪的小孩,上了最贵的学校,出来也只会开着法拉利去醉酒飙车。所以,小孩自小开始,就要在家长的规划里,形成优质的品格、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生观(当然Ta并不知道啥叫人生观)。

诚然,本身每一对父母都不可能什么都会,例如我们也不太懂英语,因此选择逃避对孩子英语教育的责任。我们可以是不太懂英语的家长,但我们一定要做懂培育的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为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好孩子教育的领路人!

边有个闺蜜,她的儿子快四岁了,本来快要上幼儿园了。前天开始上的时候,老公却不想让他上幼儿园,说幼儿园的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快乐!他说要自己教。与老公教育观念不同,让她快要崩溃了!

还有一个男性朋友,他自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没有父母陪伴,但自己却努力地完成了博士后的课程,女儿出生后,他就用当年自己的经历代入孩子教育上,他认为把女儿放在农村老家就行了,远离都市烦嚣,没有Ipad、没有电视机,反正一切都是按照自己当年的环境来打造一个同样的学习氛围,还好他当年就读的乡村小学已经消失了,否则他老婆应该哭死在洗手间。

子女教育方面,理念是否一致,在一个家庭中的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育观念不一致,各执一词,各行其是,紊乱不堪,那孩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人格分裂,或虚伪、或抑郁、或叛逆。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判断家庭关系与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

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我们下一代,值得所有人反思(建议收藏)

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更细分的话题——在家上学。

从身边的案例看,不成熟的家庭学习模式当然存在着不小的风险。“为什么要上学”背后的经济分析表明: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社会,这意味着,每个人只需在自己的事业上,投注主要精力,便可获得生活所需的一切。

衣服是别人做的;房子是别人建的;餐馆遍地都是,外卖可以直送到家门口;

出门有各种交通工具;带孩子可以请保姆;上学有专门的学校和老师负责……

这是现代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根本原因之一。

关于衣食住行的社会分工和服务,都是基于自由原则的,你可以自由选择,服务也可以自由提供——没有人规定服装厂必须把衣服做成什么样式、餐馆必须用哪一个菜式、哪一种料理。

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严厉管制、感到不快乐、个性受到压抑……都是从这个问题上生发出来的。已经有很多家庭选择“在家上学”如果一个家长,不从事教育研究,可能不会关心到这些层面。

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我们下一代,值得所有人反思(建议收藏)

而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显示:

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不在学校上学,选择“在家上学”。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

  • “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
  • “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
  • “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
  • “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07%)
  • “宗教信仰的原因”(5.59%)

实际上,政府强制教育是一个全球现象,“在家上学”也是一个全球现象。我们就拿美国举例,1986年,美国估计约有20万的孩子在家学习,现已发展到约200万,即25个适龄学生中就有一个在家学习。在英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带出学校,目前已有多达14万的中、小学生在家里接受教育。

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我们下一代,值得所有人反思(建议收藏)

大家可能最担心的是孩子脱离集体,难以融入社会的问题方面,研究也显示其实不用太担心。在接受家庭教育的成人当中,有71%参与社区服务活动,88%加入某一社会组织。而年龄相仿的普通民众,在这两项上的参与比例分别为37%和50%。

“孩子不到学校上学,那怎么行?”就是这样一种偏见。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有人让孩子“在家上学”,于是我也让孩子“在家上学”,当然也是一种思维误区。

从已有的成功例子来看,“在家上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要具备这些条件:首先,夫妻一方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其次,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旅行、外出参加活动、购置图书和社会实践都必不可少。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持。而且,经济基础较好,可以省去更多的家庭纷争、烦恼,不至于影响孩子。

最后,如果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家长具有匹配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包括但不限于:

  • 1.家庭和婚姻高于教育。健康家庭是健康教育的基石。
  • 2.在家上学,儿童不是生活的中心,而是整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是中心。
  • 3.在家上学,成就一个健康的家庭,而不是分裂家庭。所以父母双方意见要互相包容。
  • 4.在家上学,不是把孩子圈养在家里,而是开放教育,散养在家庭和周围。

而且父母还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孩子寻找更多教育资源。但,这个过程也是开创性的,充满幸福和快乐的。

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我们下一代,值得所有人反思(建议收藏)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幼年时期的心理、人格健全程度决定了一个人获取幸福的能力。那些从小被父母忽视了内心、被束缚了自我的孩子,即使成绩优秀,考上名校,他们的心理人格却没有那么健全,以致于一旦疯狂起来让人大跌眼镜。

罗军刺杀老师案、北大学生弑母案、马加爵杀人案、美女留学生自杀等事件都在拷问我们的父母,拷问我们的教育:“忽视了精神内在的优秀,过分关注成绩和成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多大的灾难?”

UC大数据在2017年5月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指出:

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人群。放眼望去,其实许多人都是焦虑的父母。一旦内心焦虑,他们的眼光往往聚焦在那些令他们焦虑的目标上,教育、薪酬、家务等等,更不会平心静气地来观察和体会孩子的内心。

不要因你的焦虑、着急,让孩子活得不单纯、不快乐,不像个孩子。一个人对待孩子的态度,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当父母真正懂得尊重孩子、跟孩子进行精神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相处的时候,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喜阅君觉得当代中国教育就是个大筛子,只能按已有能力对孩子进行筛选分类。比起知识堆叠,觉得自主自律创新有序等能力的培养,兴趣特长的发掘培养,健康向上的三观的建立这些更能使得孩子获得幸福人生。不谈中外教育差异,但父母们现在应该关心在现存环境下该如何做。在先行教育无法依靠的现今,身为父母要如何完成这些。

应试教育侧重事实判断、父母强行给孩子灌入思想、独立人格、活的很迷茫、担心别人的眼光、时刻思考如何反驳别人觉得自己行为不好……

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我们下一代,值得所有人反思(建议收藏)

中国为什么只有早教班,却没有培养如何做父母的课程?感觉真正该学习的应该是父母,中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代表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一个3岁的孩子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父母看到孩子摔倒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马上把孩子扶起来。中国人关爱关注的情感比较多,所以感情也比较深厚,而西方人士更多的则是对孩子什么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亲情关系相对来说比较淡漠一些,这是比较大的差异。

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我们下一代,值得所有人反思(建议收藏)

因此中国的孩子往往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比较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在小时候的培养就能看得出来,中国人不太敢标新立异做什么出格事情,而西方的教育出来的人则天马行空,崇尚个性,思维相对独立性强。

群体观念与个人独立的强烈对比,但是近20年来,这种现象已经慢慢地消除了这些影响,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更加丰富,即使身在乡村也能走出国门,吸收各种思想,各种教育理念相互碰撞,中西方在教育这个问题彼此互相吸收,应该来说这是让我们感到惊喜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家上学”还是找最好的学校,摆在父母面前的统一问题就是如何从一开始做好一个对孩子教育有帮助的家长。

(董正锋,黄埔书院特聘作家,阅读研究中心主任,新书《阅读就是起跑线》即将出版,新课“作家带你读名著100本”即将开班,欢迎留言抢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