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的官兵他们是这样生活的

天路,是一首世界屋脊上的高昂乐曲,年轻的青藏线官兵就是长年的歌者。

50年前,第一批官兵开入生命禁区,修建这条被称为天路的高原生命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恶劣的自然条件没能挡住青藏线官兵的脚步。青藏线从此有了魅力——隐忍、顽强、蓬勃向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兵加入歌者队伍。

青藏线有群“学生兵”

从西宁到拉萨,整个青藏线近2000公里。过昆仑山,翻五道梁,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穿越终年积雪的唐古拉山口,进入无边无际的藏北草原,青藏兵站部70%的官兵就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这条线上,而驻藏部队80%以上的进藏物资,西藏军地几乎100%的油料输送都要靠青藏线上万名官兵保障。

在这万名官兵中,有一群来自地方院校的年轻军官,他们更愿意称自己是“学生兵”。

罗昌龙,某团组织股干事。2003年从西北民院毕业,可以留校,可以到公司、机关,可他却穿上军装,来到了青藏线。

他说“来是因为感情”。1959年上线的爷爷,两个姑姑、一个叔叔、一个堂妹,罗家先后有5人在青藏线上。

这个戴眼镜的“学生兵”来了之后,就主动要求上线。当时已是年底,团里将执行全年最后一次任务。由于气温已降至最低,这次任务也是一年中最艰苦的一次。

从格尔木出发,车队来回走了10天,罗昌龙硬是坚持在车上睡了8天。“战士太辛苦了,他们白天要开车、修车、洗车,晚上还要站岗,这岗我就替他们站了。”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兵站,罗昌龙穿着棉大衣,盖着两层被子,都快被压得喘不上气来,半夜还是被冻醒。第二天,他发现被子上结了一层冰。

青藏线的官兵他们是这样生活的

充实,是罗昌龙第一次上线后最大的感受。当车队到达拉萨时,罗昌龙再一次强烈感觉到自己的选择“很值”:“这是与以前松散的学校生活完全不同的一种成功感,军人的使命,化作一种压力。当目标在压力下成为现实时,人最幸福。”

摄人心魄的青藏高原雄浑、辽阔,一如男性品质坚韧、顽强,可是偏偏也有不让须眉的女子,成为线上风景。

谢辉,1980年出生,去年从湖北长江大学入伍,在青藏兵站部某通信总站,担任副连长。她说,同学们非常羡慕她。在普通人眼里,能到青藏线,都是了不起的人。

谢辉是学数学的,她说,通信总站是整个青藏线的信息中枢,自己所学能在国家边防建设中有用武之地,非常自豪光荣。

青藏线兵站部自1994年以来,共接收地方大学生近200名,其中一批是计算机、数字化通信、柴油机控制等急需专业人才,现在,这批人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中坚力量。

唐古拉“站花”羞答答开

终年积雪的唐古拉山口是青藏线上最高的地方,海拔5231米,寸草不生。唐古拉兵站的几十个官兵长年工作在这里,守着四季不变的白色。

白色世界里,一盆倒挂金钟开着淡红色的小花,摆在兵站二楼站长办公室里。

因高原缺氧,脸色黑红的站长董志权说,这盆“站花”已经开了10年了,长年开花。每一批官兵走的时候,都会嘱咐后来人看管好它。因为在冰雪高原上长出绿色植物已经是奇迹,而这盆花已经有了唐古拉兵站的灵性。

青藏线的官兵他们是这样生活的

刚来3个月的湖南籍小战士兰锟,在6月的天气里,手背和耳朵都冻裂了。他说,自己平时没事常来看看“站花”,浇浇水。站里还有3盆冬青,也已经生长五六年了。

色彩的单调和孤独寂寞,是青藏线官兵面临的最大挑战。

缺少色彩,青藏线的兵站就全部涂上红色,当车队行进在看不到尽头的天路上时,远处鲜艳的红房顶会让汽车兵们看到家的颜色;在纳赤台泵站,楼里养的几盆花上都贴有专门责任人的名字,官兵还把配发的多种维生素浇到花盆里;沱沱河兵站,一个塑料大棚里种植的蔬菜,是全站官兵欣赏绿色的地方。

青藏线的官兵他们是这样生活的

“现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以人为本体现得很具体。”某团四营营长何本权说,以前青藏线上的干部休假不能保证,2003年,我团100%营以上干部休满假期。

6月10日,某汽车团一营的战士来到五道梁兵站,餐厅里早已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火锅。过去汽车兵到兵站晚了,吃冷饭、睡冷房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今,不管汽车部队什么时候到站,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自助餐,住上暖暖和和的房间。而健身房、卡拉OK室、阅览室也都向战士开放。沿线兵站里,防低氧、耐严寒的高压热水淋浴系统,还能让常年执勤在青藏线上的官兵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

目前,还有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与“天路”并行着。这个局域网集综合信息服务、机关办公自动化、视频点播、网上谈心等功能于一体,还能进行远程教学。官兵轻点鼠标,就能查阅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天路打造好儿郎

“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得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保国的好地方。”这首《西部好儿郎》是青藏线上的官兵最熟悉的歌,因为它唱出了每个人心中的柔情和豪情。

坚强、忍耐、毅力,几乎是所有青藏线官兵对于“青藏线”到底给了你什么的回答。

贾波,某团四营副教导员,1998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他说,青藏线让自己从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军人,生活中奋斗不屈,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做事脚踏实地。现在自己带兵最注重的就是教战士做人,做一个忠诚、坚强、有责任感的人。因为当兵是一时,做人却是一辈子。

陈涛,某团士官,已经在线上跑了8年,去年探亲顺道去了趟上海。在吴淞码头,一个运输公司的老板听说他在青藏线上开车,当即说:“你来我公司,最低月工资5000元。”老板说他看中的不仅是汽车兵扎实的技术,而是“能在高原上当兵开车本身就比别人优秀”。

海拔4500多米的沱沱河兵站,副指导员张成珊已经呆了5年。高考成绩优秀的他,选择了上军队院校,毕业后,又主动要求上青藏线。如今,高原缺氧以及强烈的紫外线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脸膛儿黑红的人,头发已经掉了不少,指甲也已经陷进肉里像个小勺子。可他说有种感悟越来越强烈:既然能在高海拔、恶劣气候条件下胜任工作,那今后所有的困难都将不存在。我的同龄人中是没有人能有这种生命体验的。

青藏线的官兵他们是这样生活的
青藏线的终端是拉萨,某大站政委李家丰是青藏线上为数不多的硕士研究生。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是李家丰的工作准则。他从军医大学毕业来到青藏线,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又回到青藏线。“我已经熟悉这里的环境,青藏线能够给我提供一个施展能力的舞台。”作为政委,他“要尽可能地给战士创造成才机会,让他们在青藏线上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自豪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