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回家養河裡的野生小魚,怎麼才能提高產量?

土家小明


你好,首先我建議你查清楚河裡的野生小魚是什麼品種,是鰟鮍魚、白條魚、麥穗魚、食蚊魚、柳根魚、小紅尾魚還是船釘子?因為各種小魚有各種習性,知道是什麼品種的小魚,在養殖上就能有針對性的養殖,不至於摸著石頭過河。

鰟鮍魚

麥穗魚

其次是建議你想好銷售市場和銷售價格,這兩樣是決定你這個項目是否盈利的先天條件。最好你回老家看看這個市場是否廣闊,價格是否能夠支撐得起你將要付出的成本。

我們以麥穗魚為例探討提高產量的養殖技術。

麥穗魚魚苗來源於周邊湖泊天然捕獲,要求體長大於5毫米,體重大於3克,2齡以上,性腺成熟度好、體質健壯、鱗片完整、無病無傷、無寄生蟲,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510分鐘進行魚體消毒,放養密度為1000~1500尾/畝。

麥穗魚放養前7~10天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然後施用生物肥培育輪蟲,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0~25釐米。每畝放麥穗魚夏花8~10萬尾,投餵油糠,根據季節、溫度和生長情況進行投餵,一般每天1~3次,經過3~5個月的投餵,就可達商品規格,每公斤120~160尾。

麥穗魚為雜食魚類,主食浮游動物,養殖時可以投餵油糠或者自制配合飼料,飼料配方為國產魚粉38%、菜粕21%、玉米粉12%、小麥粉29%。堅持“四定四看”原則,投餵飼料 “四定”(定質、定量、定位、定時)、施肥“四看”(看魚、看天、看水、看季節),正常情況一般每日投餵2次,投餵量為塘內魚體重的5%左右。

魚苗前期保持較低水位,一般在50~80釐米即可,這樣可以提高池水單位水體的餌料生物密度和池水的積溫,有利於下塘魚苗捕食生長。隨著魚體的長大和水溫的上升,不斷加深水位,一般每週注水1次,每次20釐米左右。由於大量投餌,池水容易變肥,這時可通過合理注水與施肥來改善水質,必要時採取不間斷的循環微流水,一般每5天左右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5,每10~15天施放1次微生物製劑。

堅持“有病治病、無病預防、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培育早期主要發現有劍水蚤和蝌蚪等敵害生物,用每升0.3~0.5毫克晶體敵百蟲進行殺滅,並及時撈取水中的蝌蚪。為防止一些細菌性疾病的發生,定期用強氯精、二氧化氯和阿維菌素或者溴氰菊酯等殺菌、殺蟲藥物全池潑灑,嚴格按《漁用藥物使用準則》進行病害防治,不使用違禁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