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曹操墓,到底是不是真的?

老马说餐饮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权臣,生前身后的争议都很大,而2009年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引发的争议也是铺天盖地。

要理清关于曹操墓的是是非非,悦史君认为,应该先把一些常见的烟雾弹驱散。

第一,娱乐历史不可当真

很多人喜欢看高晓松的脱口秀,觉得他把很多话题都讲得有趣而且有知识,但悦史君要说,这终归是一个娱乐节目,听听可以,不能当真。

就像晓说2017里,高晓松拿《三国志于禁传》记载,认为曹丕命人在曹操墓的陵屋画了于禁投降关羽的壁画,而安阳曹操墓里并没有发现这幅壁画,意在说明它是假的。

然而,高晓松或他的团队显然没有做功课,因为陵屋指的是陵墓地面上的房屋,这些房屋在曹丕当皇帝的时候已经被破坏,曹丕为了表示对曹操薄葬的尊重,索性将所有的陵屋全部拆除。

这也就是说,曹操墓里是不可能有这些壁画的,如果有,那才是有问题了。

第二,民间传说以讹传讹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故事也多,所以至少从宋代开始,民间就有了很多关于三国的传说,其中,曹操被定为奸雄。

为了符合曹操奸雄的特点,有了一个说法就是曹操去世时,设置了“七十二疑冢”,以防止仇家或后世盗墓。

然而,悦史君要指出的是,这种说法在正史上没有任何记载,相反,曹操还是一个提倡薄葬的人,这在帝王中是很难得的。

第三,安阳曹操墓的地位

安阳曹操墓在2009年发掘当年,就被考古界的大部分专家确认是曹操墓,国家文物局也宣布墓主就是曹操。

然而,争议也在同时发出,有些人认为墓主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儿子、亲人或者部将,有些人认为是其他朝代的墓,还有人认为墓本身就是假的。

悦史君认为,考古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曹操墓首先肯定是真的,其次它是东汉末年、曹魏早期的墓,这都是考古界公认的事实。

最后,虽然曹操墓宣布的过快过早,证据并非特别扎实,但在近10年的持续研究后,曹操遗骸都已经基本被确认,悦史君认为,安阳曹操墓就是曹操的高陵。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河南安阳发现了曹操墓,这是很多年前的“新闻”了。但直到今天,关于这座墓的真假还是争论不休。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

1、 一个当地文化爱好者发现了一块墓志(1998年),墓主人是东晋十六国后赵时期的官员叫鲁潜。墓志中详细记录了魏武帝高陵与鲁潜墓的位置关系。

2、 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两个被盗的东汉大墓(2005-2007年),符合上述位置关系描述。

3、 考古发现(2008-2009年)西高穴二号墓等级较高,但已多次被盗。墓中出土了一些石头牌,是各类陪葬品的铭牌,文字显示“魏武王….”。还有一些文物是从盗墓者手中回收的。墓中发现一男二女少量遗骨,医学鉴定显示男性60岁左右。

4、 就上述信息,经当地政府邀请文物专家分析确定该墓为曹操高陵(2009年底),并位列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来申报并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高陵”。但社会上也有大量反对者,质疑该鉴定造假或不严谨。

阅读了能公开看到的相关资料,直觉的答案就是“墓主人证据不足”。

1、 鲁潜墓志是个起因,也是个关键点。这份墓志是取土烧砖时发现的,但鲁潜墓的遗迹根本找不到了。126字的墓志中,对墓主人生平只言片语,却用了半个篇幅记录鲁潜墓与魏武帝高陵的位置关系,显得不伦不类。

2、 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方盗墓者之一,创业的时候就盗挖了汉武帝叔叔梁孝王刘武的陵,据说还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的官职。这位盗墓的祖师爷,自己的墓葬怎么会不担心被盗呢?后赵距离东汉末约120年,鲁潜是如何清楚知道曹操墓位置的,而其他文献却未见如此明确的记载。

3、 墓中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等石牌,这个“魏武王”的称谓很怪异,把生前爵位和死后谥号放在了一起。今天我们使用“汉武帝、唐太宗”这些缩略称谓,并不代表当时也这么用的。

4、 紧邻的西高穴一号墓是谁的,没有见到官方资料介绍及与二号墓的对比分析。

上述简单的逻辑分析,就有很多疑点。这里的怀疑并非怀疑某某人造假,而是考古鉴定的证据链不足。孤证不为证,事有反常必为妖,学术应该是严谨的、且不急于给出答案的。

一些反对意见的朋友,把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国保名单中“安阳高陵”没有“曹操”二字,认定为是“不确定墓主人”,这也是一种误读。如果否定曹操墓,应该使用“安阳西高穴东汉墓”,“高陵”二字不能抹去曹丞相的影子。

但关于学术上的争议,也并非行政机关的一份文件就可以“盖棺定论”且“不容置疑”的。同时一些专家的论调也缺乏胸襟,学术是讨论和争论的,并不是武断的让持反对意见者闭嘴。学术没有朝堂与江湖的阶级差别,人人都有发言权。

曹操墓的真伪,已并非简单学术之争,而是一种社会病态。


几苇渡


我家就是安阳的,安阳是个四线外的小城市,但是这里的文化底蕴很厚重。人类文明的标志甲骨文和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在这里出土的,西门豹治邺的事也发生在这里。还有全世界都在研究的周易文化也在此地诞生,民族英雄岳飞和神医扁鹊都为这里的历史抹上了浓重的一笔。说到曹操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墓选在安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邺城(古安阳地名)是汉献帝赐予曹操的封地,曹操虽然是个枭雄,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又干脆取而代之,也许是死后能葬在自己名正言顺的封地上才能心安理得吧。历史上曹操墓多次被盗,特别是曹操是有规模盗墓的组织者,很多盗墓者都认为曹操墓里面有很多财物。再有曹操的仇人和政治对手,恨不得把曹操搓骨扬灰。所以经过多次的破坏,发掘的时候墓里出土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文物能够确实证明曹操葬于此的,这是事实,但好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和论证,毕竟历史不能草率定论。至今没有权威性的认定,可能还有地缘政治的原因在里面吧,在此不过多评论。


雷神112266


安阳曹操墓有千百年历吏,真假难分,现代人难考证。经过几个朝代的战争,盗墓,根本无法验证。


等待162471053


2009年12月27日,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安阳古墓为曹操墓这一令各界激动的消息。

然而,各种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以闫沛东,倪方六为首的所谓学者对次持有不同意见。在曹操墓被发掘之前,一位名叫徐玉超的村民发现了一块墓志,上有铭文云:“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经专家考证,此墓志主人为后赵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由此铭文可知,安阳古墓确为魏武帝墓。

但是历史上谥号为魏武帝的除了曹操还有姚襄,冉闵。据史料记载,鲁潜死于公元345年,而姚襄,冉闵二人皆在其后去世,墓志何以未卜先知?因此墓志上记载的只可能是先鲁潜一百多年死去的曹操的墓。曹操《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操本就是唯物主义者,实用至上,故而要求薄葬,况且安阳古墓有被盗的痕迹,可以解释古墓外不植树,古墓内不随葬金银玉器,以及一些史料中记载的器物没有出现在墓中的现象。

曹操墓虽然不像别的帝王一样恢宏气魄,但是其墓室结构和规格均是侯王级别,出土的大型金错铁镜是王以上的器物、出土石牌记有輴车和十二个陶鼎与圭璧组合,是天子礼仪的规格。结合《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描述的邺城和西门豹祠遗迹,安阳古墓与史料记载的曹操墓方位吻合。

各位看官如果觉得还有疑问,可去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修的《曹操高陵》一书。里面的分析更加系统。

至于曹丕让人绘制的羞辱于禁的浮雕,应该是墓外部的建筑,不可能把曹操的墓挖开了再绘制。这种外部建筑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并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国史拾遗


自从2009年,安阳曹操墓现世以来,在考古界乃至社会引发热烈的讨论,其中考古学者和民科纷纷发声争论不休,其中不乏专业人士发出不专业的话来,惹得舆论一片哗然。

2017年,高晓松在历史文化类脱口秀节目《晓说》中又把这个话题捡起来说,他的意见很简单:因为安阳曹操墓中没有看到《于禁传》中提到的“于禁降服之状”等浮雕,所以安阳曹操墓是假的。

《三国志·于禁传》:(曹丕)欲遣(于禁)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

让笔者评价的话,笔者认为高晓松的想法则展现了一位业余民科的意见,因为他不知道“陵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他以为“陵屋”是埋在地下的一部分,所以才会有这种可笑的质疑声。

其实,他的团队只要做一点准备工作,也应该知道“陵屋”是修筑在陵墓周围,地面以上的,用于纪念、祭祀用途的房屋。

而且这个房屋在曹丕执政时期就已经被摧毁了,把其中的车马、衣服都收回了。

《晋书·卷20》:至文帝黄初三年,乃诏曰:……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

如果在安阳曹操墓中看到了《于禁传》中说到的“画”,那才证明了是假的呢!

实际上,据安阳曹操墓考古参与者唐际根先生提供的信息,证明了地面上确实有建筑遗迹,如此,很可能就是当初修筑的“陵屋”。

另外“曹操七十二疑冢”这种老掉牙的梗说出来也不要跌份,这个梗源自民间传说,所指定的墓群也早就被考古证明,实际上是北朝墓群。

高晓松的《晓说》团队根本不做任何功课,全凭一知半解、落伍观点在胡说八道。

回到正题,安阳曹操墓到底是不是真的?

笔者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先生的意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目前这墓能证明墓主人是曹操的证据仍然不足,只能说倾向于曹操罢了。

【徐光冀】发掘简报认为该墓‘应为魏武王曹操的高陵’,并提出了十条理由和证据,由于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我认为还不具备唯一性,尚不能成为定论。至于发掘简报所称的‘曹操高陵’,按照考古学惯例应该称为‘西高穴2号墓’。

——徐光冀:《“曹操墓”仍不适合定论》,《中华读书报》2013年2月20日。

许宏的意见:

但在目前的状况下,对墓主人身份做如此确切的定性,已超出了我作为考古人秉持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认知底线。因此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这些考古专业人士的意见,和高晓松的意见,高下立判。


浔阳咸鱼


2009年在河南安阳一南水北调的施工工地上,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墓。在经过考古专家多方考察验证之后,证实这座大墓就是东汉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的陵墓。至此,困扰了中国考古界上千年的谜底终于揭开了。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词家,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之中为数不多文武双全的帝王,魏、蜀、吴三国之中最强大的魏国开国君主。

曹操生前虽未称帝,但其平生的文治武功却是许多开国帝王无法望其颈背的。曹操的诗文流传至今,许多被编进了大、中小学课本,曹操的兵家谋略更是许多军事学院的必修课。

但是这位曹丞相还有一个不为多数世人所知的身份,摸金校尉的鼻祖、盗墓界的掌门人。

既然曹操是盗墓界的掌门人,对盗墓的套路肯定是了如指掌。为了避免被他的徒子徒孙打扰和不孝弟子的光顾,这位掌门人居然祭出了他的镇派绝学“七十二疑冢”。

七十二个,有说在邺城的铜雀台下,有说在漳河河底,有的说在邺城西门豹祠旁。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恐怕连我们这位曹丞相自己都蒙圈了。就这样,一代枭雄曹操的陵墓慢慢消失在人们视线当中了。

纵观中国历代帝王将相的陵墓无不奢华铺张,而陵寝之内又陪葬着无数的奇珍异宝,这才引得盗墓贼们风涌而至。他们不但将墓内的珍宝尽数盗走,就连墓主人常常也是暴尸荒野。曹操对这些焉能不知?

所以,曹操于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颁布了对他后事的《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由此可见我们这位魏王千岁的过人之处,即不大肆陪葬,又不立标识。

就连官方的的资料也只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数语:溢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后又有《全唐文》卷十的一点记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路过邺城时曾拜揭高陵并祭奠曹操,对这位魏武帝评价甚高。自北宋以后再无任何关于高陵的记载,但是曹操陵寝墓地的传说却从未停止过。

1998年,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一农民挖土时发现一块墓志,该墓志明确指出曹操陵墓的具体方位,墓志上刻有:其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以上记载明确指示出曹操墓就在西高穴村。2009年,该墓被发现后挖掘出大量的金、银、铜器及兵器。

这其中最能证明此墓就是曹操墓的是一块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的刻碑,这和曹操生前的身份完全相符合,“魏武”是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曹操的。

该墓共出土三具尸体,一男二女。其男性经科学检测,去世时应在60岁左右,这也与曹操66岁的寿命相符合,所以此墓被确定为魏武帝曹操的陵墓。

大概曹操是盗墓界的鼻祖,也可能是曹操墓防盗措施到位,该墓和陪葬品完好无损。这与其他皇陵帝墓“盗墓者一来,寸草不留”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这可能就是曹操与其他帝王的不同之处吧!


刀墓手札


近几年来,关于河南安阳西高穴2号墓是不是曹操墓的问题,引发了整个考古界的讨论,“挺曹派”和“反曹派”你来我往,争论不息,有些讨论甚至还超出了考古学本身。那么,问题的根源是,“曹操墓”是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安阳西高穴2号墓的墓主人是曹操本人无疑,有完整的考古学实物链和文献记载可以佐证,以下展开具体分析。

看了下已有答主的答案,“反曹派”人数不少,但是似乎都犯了一个巨大的逻辑矛盾:用文献里记载的内容来驳斥曹操墓里出土的实物资料。在这里,笔者有必要先强调下本文的一个立论前提:判定一个墓葬的性质,首先要有一个标准,目前来讲,世界考古学界(国外称为人类学)公认的考古学原则是实物资料证据优于文献记载证据。也就说,考古发掘出来的一定是“真的”,即使发掘出来的东西暂时得不到有效合理的解释,但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它。

有了以上的这个前提,我们进可以具体展开分析,曹操墓之所以是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考古学实物证据链:

一、墓葬位置吻合文献记载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同年2月,其灵柩被运回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葬于高陵,高陵据地理志载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而西门豹祠就相当于今天安阳的丰乐镇,因此,从墓葬的位置上看,跟曹操墓的文献记载也是十分吻合的。(下图即曹操高陵位置)

二、墓葬形制吻合帝王一级的规格

西高穴村2号墓的墓葬规格极大,墓葬前后总长度达60米,主墓室的形制为砖券墓室,与已经发掘出来的洛阳东汉帝陵里的汉魏王侯级墓葬规格形制完全一致,墓室顶部为四角钻天顶结构,此种墓室结构在汉魏之际只有帝王一级才可以使用,这与曹操魏王的身份也十分相称,此外,该墓葬外部也没有封土等帝陵常见结构,与文献里有关曹操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记载不谋而合。

三、墓室出土人骨符合曹操的个人体征

在墓室中,我们发掘出了一架男性人骨,经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则清晰无误的显示了曹操生前有“头疾”的问题,我们把这架人骨所蕴含的信息和文献里关于曹操的记载放在一起对比也是十分吻合的。

四、出土的若干“戟”铭刻亦是曹操墓的铁证

从曹操墓出土的几件兵器铭刻,主要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这里必须对这些出土的戟做个介绍,在我国古代,用戟制度是贵族官僚身份的象征,门戟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什么身份的人用什么样的“戟”,自古以来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后汉书·舆服志之上》载“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戟为前列”。像“骑吏”这样的一般官吏,只能用象征性的“木戟”,只有天子帝王一级的才可以用青铜铁器制作的“真戟”,因此,西高穴2号墓出土的“真戟”,是曹操享受“天子”待遇的最好证明。

综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安阳西高穴2号墓的墓主人就是曹操无疑。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官方也最终认定,河南省安阳市高穴村2号墓的墓主就是曹操,2010年,曹操高陵也入选了“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而且这个结论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未尽的才情


曹操墓真伪的讨论,其实不在墓本身。这是新中国以来考古界面临的最大的一次公关危机:考古行业的公信力受到挑战。不明就里的广大群众无所适从,造就了以“曹操墓真伪”为噱头的各种民科、综艺节目火爆一时。

在这之前,考古界的圈内人,认为自己代表国家代表人民,是站在公共的、中立的、真实的一边。理论上来说,判断这座墓葬的性质、墓主人是谁,对专业考古人员来说,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单纯,加上当地相关利益者的急于求成,过早地公布了对墓葬的判断意见。这是其一。

其二,帝王级的墓葬,特别是曹操墓,由于经过多次盗扰,情况非常复杂。据我所知,当地召开了数次讨论会,集合了全国知名考古学家的意见,最后得出了结论:西高穴大墓就是曹操高陵。这个结论不是草率定下来的,更不是某些恶劣民科说的”证物伪造”。参加会议的考古学家们犯不着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个墓是不是曹操高陵,跟他们个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是信考古专业人士的。

另外还有其三。考古圈内人,由于长期自闭,已经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经变了,已经变成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兴风作浪、名噪一时的时代。默默地在工地上考古发掘、默默地在单位里整理研究的考古人,几乎已经被时代淘汰。他们(我们)又似乎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考古是国家的考古,考古是人民的考古。与时代的脱节,让大墓的发掘者根本没有预想到:一个墓葬的属性,竟会引起如此之大的波澜,始料未及啊。

西高穴墓是不是曹操高陵,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么有原则性。墓葬多次被盗几乎空无一物,也没有传说中曹丕定制的于禁关羽像,它只是一个概念:这是一座帝王级的大墓,墓主人很有可能是曹操。仅此而已,不必执念。

那么,是哪些人放不下这个执念呢?矮大紧这样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一边谈笑风生地讲三国志,一边挑起民科的斗志和民众的好奇心。他只是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娱乐人而已,可以笑笑说不必在意。

然而,另外一群挑战考古公信力的人,身份就很复杂了。挑起真伪讨论,看起来好像是民科不畏权威、挑战权威、要民主、求真相。但是背地里,不知道都是些什么鬼神呢。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是坚决不信鬼神的。


考古系大师姐


高晓松就是一个知道分子,为了装逼什么都敢说。他的脱口秀听听当个乐子,你要当真那就上当了。

高晓松引用的是《三国志·魏书十七》:“……欲遣(禁)使吴,先令北诣鄴谒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但是这个说法与曹操墓中没有浮雕并不矛盾啊。

注意《三国志》原文中说的是“陵屋”,古代修建大人物的陵墓,不是把人往土里一埋就了事了,地上还要建享堂等建筑,供子孙祭拜。特别是曹操这样生前称王,死后封帝的人,地上建筑的规模肯定不一般。

而且《晋书》记载:“至文帝黄初三年,(曹丕)乃诏曰:……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也就是说,到了黄初三年,曹丕才把曹操墓上的享堂等建筑推倒,以彰显曹操的节俭美德。

曹丕要画于禁投降关羽的画,肯定是画在地上建筑中,怎么可能画在曹操的陵墓里?难道他为了羞辱于禁,还要专门打开老爸的陵墓,就不怕曹操气得坐起来?

高晓松是北京人,难道他就没去过北京十三陵看过,不知道帝王陵墓会有地上建筑?他用这一点来质疑曹操墓,不知是真不懂,还是故意哗众取宠?还是说老高家祭祀祖先都要把坟扒开?

高晓松还污蔑考古专家们是收了钱才论证那是曹操墓,真是一副小人的嘴脸。我顿时想起了那句话:在妓女眼里,任何女人都是会卖的,不卖只是证明价钱没谈拢。这说的就是高晓松啊。


关于安阳汉墓是不是曹操的高陵,目前还存在争议。支持者举出很多证据,非常有力,就不一一详述了。当然反对者也不少,但是学术界的反对者的主要观点是,这个墓确实有可能是曹操墓,但是目前没有决定性的证据。

比如考古专家许宏说:

“由于它发现了与曹操有关的遗物,

有理由推断它有可能(甚至极有可能、最有可能)是曹操墓,也不排除是与曹操有关的其他历史人物的墓。作为推断,这些提法都没有问题。它的时代、它的地望、它的规格,都很有说头。但在目前的状况下,对墓主人身份做如此确切的定性,已超出了我作为考古人秉持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认知底线。因此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学术界追求严谨,这可以理解。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这么严谨,直接说那是曹操墓并无不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