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你怎麼看?

唯一愛曼


題主所說“隨禮二百”

這個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各地都不一樣。我們這裡,普通關係(一個村住著),50、100、200都有,再多就是親戚和有特殊關係了。

我在山東滕州參加了當地農村的一個婚禮,辦事情的主人是村子裡的支書。我看禮賬上普通的也就是二、三百不等,也有特別多的吃流水席,菜不說了,吃酒席的時候每人一盒煙,走的時候每人兩盒煙加一包糖。全村每個人,誰坐哪桌、哪個位置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

據說越是南方、越是發達地區,沒有一定經濟實力辦不了事情的。我認識一位福建莆田在我們這裡做木材生意的朋友。他講他們老家辦事情的規矩是:不僅不收禮,而且凡來是參加的,走的時候還要發紅包、煙、酒和糖。因為那裡辦事情的家庭圖的是人緣和人氣,能參加的就是給面子。就是“請客靠實力,能來是給面子”。


題主所說“全家人去吃”

這種情況,以前很普遍,現在越來越少了。在偏遠、封閉、貧窮和落後的農村仍然很流行。

在這些村子,“隨禮”主要還是禮尚往來。辦事情主要還是圖個喜性和人氣。別人家辦事情,你家去了幾個人、隨了多少錢,等你家有事的時候,別人家也會對等來幾個人、隨多少錢。辦事情是全村老少聚會的一種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活動,一種村風民俗。


如今,農村辦事情排場越來越大

娶媳婦、聘姑娘,孩子上學、老人去世,房子上樑……,項目越來越多,禮錢越來越大。趕上一個家庭幾年沒事情可辦,只出不進,也著實是不小的負擔。

我參加了好多這樣的酒席:房子蓋一半沒錢了,於是就辦“上樑酒席”,收了錢再接著蓋。

如今,與城裡“辦事情“去酒店不同,農村“辦事情”已經形成了產業。只要你有錢、有場地,棚子、桌椅板凳、鍋碗瓢盆、油鹽醬醋……,打個電話一切就都ok了。說句心裡話,與城裡“辦事情”的酒席相比,我更喜歡農村的流水席,特別是“六碗湯”。雖然,看著或者說感覺很不衛生。


如今,農村“辦事情”不僅要辦流水席,而且很多還請戲班子、鼓樂班子、唱二人轉。有的家還請兩個戲班子,鼓樂班子。對著吹、比著唱。期間還要打賞,場面無比火爆。特別是節目表演尺度,沒親身經歷過的,很難體會和描述現場效果。


二胡有話說


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我看這就不錯了,給你們說一說俺這邊的風俗規矩,你們更受不了。


我是山東滕州的,我們這邊,不論紅白事,男方的同姓族人,只要不出五服,就是“近門子”,就不用花一分錢,紅事去喝喜酒,白事去喝豆腐湯。當然你也不能光帶張嘴去,白吃白喝,你作為事主的近門子,要跟著幫忙幹活,比如紅事要接客陪客,白事更復雜,因為孝子光跪那哭,所以一些重活累活,全指望近門子上,比如挖墓坑,抬棺材,所以不花錢的大席也不是白吃的。


現在隨著生活條件好了,誰家也都不差乎那兩個錢,就是近門子,也跟著隨禮了。其實,在俺這邊,近門子不拿錢,或者親戚家拿二百塊錢來一家人,事主是不會生氣的。


因為辦紅事人越多越熱鬧,說明事主家人緣好,有的人你倒貼他二百,他也推脫有事來不了,那就尷尬了。辦白事,也是人越多越好,不光幹活,對逝者也是一種尊重。


農村辦場,都是流水席,不差乎幾雙筷子,再一個還是那句話,生活條件好了,即使主家不在乎,人們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吃大席了,上班族忙,學生不請假,所以一般不湊節假日的話,很少很少有一家人全出動去吃酒席的熱鬧場景了。


鄉村大嫂


隨禮200全家去吃,感覺還是好的啦😊

我侄子生孩子送米糖,我侄媳家裡來了幾大車的親戚,那天是週末,每家最少帶了一個小孩,有的帶兩個。我哥給每個小孩紅包50,每家5個饅頭7個雞蛋,記禮單的時候,可著實把我嚇了一大跳

真的,封禮50元的好多!你想想,一家連吃帶喝的,50又回去了,還多了一份饅頭雞蛋😊

後來,我侄媳的媽媽感覺不好意思,就找我嫂子說要不要把她們那邊親戚家孩子的50紅包退回去,我嫂子趕緊對她說,我們這就是這樣的風俗,都是這樣……

其實吧,遇到家裡有喜事,就不能計較這麼多,圖的就是開心,再說了,別人家有喜事,你們不也是又去了嗎😊



我很固執a


呵呵,二百算什麼?已經很多了好不好,我結婚的時候(8年前),一人送50元,全家人(五六個)來吃,多一點的,七八個,差不多一桌子了。

最讓我和媳婦驚訝的時候,當時跟我們一桌子的,一家人,吃完後,還剩了很多菜,這一家人直接從衣兜裡掏出塑料袋(提前準備工作做的好啊)、一隻雞、一碗粉蒸肉、一條魚等,一直接打包帶走,也不顧及桌子上的新郎和新娘的感受,我真是醉了,這一桌,起初不知道是一家人,最後打聽得知,是我哥哥同事的一家人。



其實,送禮少,一家人來吃,在農村,比較普遍,提問提到的,可能是城市裡送200元,真正在我們西南老家農村,也就100元,少的,還有送50元的,之後就是全家人來吃,根本就不夠本錢。

在農村,這種情況也是被大家普遍認可,我們小時候,誰家辦喜事,父母送人情(禮金,20多年前,差不多20元)後,我們兄弟姐妹們都會去吃,一個道理,現在農村還保留著這種傳統,市裡面少,省城或者大城市,這種情況基本沒有。



一人送禮,全家來吃,其實,也是說明你在這個村子裡人際關係好,大家比較認可你,才來給你“捧場”,對於那種人際關係不好的,即便請客了,發請帖了,也有一些人不去,更不可能去一家人了,一家人去,都是經過父母同意,也說明這一家人跟結婚辦喜事這家人關係好。

而且,在我們老家,都是辦流水席,相對來說,成本比較低,好多菜都是村子裡自己種的,還有一些菜是寨子上村民送的。我覺得,一人送禮,全家人來吃,雖然看似結婚的人吃虧了,但人氣會旺盛,沖喜,也挺好的,大家也不會太在乎是否賠本。



我結婚的時候,是在縣城辦的流水席,當時,一天下來,流水席達到了80多桌子,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一人送禮,全家來吃,包括我在縣城工作的同學,他們送禮後,父母兄弟都過來吃,還有的,是自己的兄弟哥哥的朋友同事,送禮後,同事朋友父母們來吃。

應該說,大多數請客人,是不太在乎這一家人來吃的,不過,像我開頭所說,在新郎和新娘子一張桌子上,那樣狼吞虎嚥、風捲殘雲後,還拿出塑料袋,不顧及新郎新娘感受(新郎和新娘還在吃呢),就直接打包帶走的,就有點誇張了。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首先,農村辦喜事,要的是熱鬧!錢不錢的,不是特重要!

其次,看看網友們對此事的看法:

1 我們這邊一家給200全家都來,我問媽媽這麼少,還不夠倒貼的,媽媽說都一樣,人家以後辦事我們也給200,一家都去!

2 大年初三老公的堂弟辦婚宴,爺爺起碼在家說了十次人家不講道理,想賺錢,過年沒有人去吃喜酒,送了168,初三早上還說全家8個人都去[捂臉],其實他自己才是會算計的隊長,後來只有我跟奶奶兩個人去了,人家回禮都有100多了,去8個人家還虧大了;

3 一般是一家去一個人,去一家人的肯定是親近的人;

4 上不上禮也歡迎來吃,農村人就圖個熱鬧,沒毛病;

5 簡直是胡說八道,按計劃搞十桌酒席,來一百人,每家4,5口都來,就幾百人吃,十桌酒席夠嗎,那就有矛盾了,要是建房幹活能全家幫助嗎?說破了農村人愛佔便宜,走的時候還想乘人不注意再多拿點,下次你辦事我也多去人,所以農村叫混喜事,混喪事,混著吃幾天,沒啥事白吃白喝多熱鬧。

6 以前農村辦酒,圖熱鬧,你不去吃飯,主人家還不高興,周圍的鄰居都去吃三天,現在辦酒已經變形斂財,愛辦酒的,應該隨禮五十,全家吃他三天三夜才對,我是貴州人,我最懂,生兩個孩子辦酒,立碑,辦酒,孩子過關辦酒,什麼都想辦酒收錢;

7 我個人是這樣認識的,首先說明阿,我就是農村宴席上最忙碌的那個人,以前是廚師幹過十幾年吧,開過十幾年飯店,。見過你請客人家也不過來的,一個人都不來哦。人多多好啊,多熱鬧,請客人家帶孩子或老婆那有啥,要不你就不要請?你可能不知道去全家的一定是主家的至親。

8 胡說八道,無論送多少禮,席位規定兩個的,當然至親不限(比如兄弟姐妹,父母,岳父母,)哪有一家人去的,去的人多了才兩個位你怎麼坐;

9 農村現在辦席都成風了,家裡下個小豬崽,要請客慶祝,孩子兩三百分考個專科,也要請客收禮,家裡有人住三天醫院,出院了也要辦個答謝宴……三天兩頭酒席不斷。農村隨禮個兩三百,人也不會虧本,蔬菜雞鴨豬肉,大部分自己都有,反正辦一次賺一次,所以越來越普遍;

10 以前,生產力低下的時候,大家都看重人,家裡辦事也圖熱鬧,圖人緣好,來的人多,幫忙的多,不重錢財!現在自動化了,過日子基本不用求人了,幹啥都有專業的,用錢就行,所以以收禮金為目的。再過幾十年,估計就沒有隨禮這一說了,生老病死的,自家人一弄就完事了!

結束語:我兒子請客時,我一個個的在打電話,親朋好友也給力,就圖個熱鬧,人來的越多越好,什麼錢不錢的根本不重要,這年頭誰還差點吃的。


遊戲大咖王


隨禮的習俗,在我國可謂是具有悠久的歷史,隨禮本來是共同慶賀親戚、朋友遇到喜事,維持親戚、朋友單純的關係。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隨禮卻逐漸變為親戚、朋友相互攀比,衡量友情的籌碼,逐漸失去其本來意義。



對於農村辦喜事,一般還是大家為了熱鬧、高興,親戚、朋友之間時間長了聚一聚,增進相互之間的親情、友情,延續著隨禮習俗的本來意義。


對於農村辦酒席,一般許多都是自家的東西,所以比較省錢,一桌酒席下來其成本800—900元,因此一般雖然隨禮200元,基本上也不會使主家賠錢。


而對於城市以及現在的年輕人隨禮的行情來說,有時候真的是傷不起。由起初的200元、300元,一路飆升到1000元,有時候甚至2000元,慢慢的使得失去了隨禮本來的意義,變得相互攀比,挨於臉面。同時辦酒席也間接的成為了撈錢的一種手段,隨之出現了各種從未聽說過的宴席,比如考上大學要慶賀、搬入新房要擺宴席、兒子滿月要大辦等等。

以上是我對隨禮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我是小寇視界,我是三農創作者,我為農民帶鹽!


小寇視界


農村人吃宴席,講究熱鬧的氣氛,甚至是去的人越多越好。因此,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我是這麼看的。

對於我們村裡的人隨禮也就二百元,這二百元送到主人家後,主人會給送禮的人幾種回禮。主要包括一盒四十元錢的黃鶴樓香菸,一個禮袋中裝著杯子、喜糖、毛巾等的回禮品。就這兩項基本的回禮品,起碼也要45元。

其次,農村人做宴席,講究10人一桌,每桌至少16個菜,這16個菜中,包含4個冷盤,然後就是魚肉之類的佳餚。而且,每桌上放兩瓶80元左右的酒,一盒20元和一盒40元的香菸。據有人推算,在農村裡擺宴席,一桌的花費起碼得400元。400元給10個人分,沒人就是40元。並且,農村擺宴席通常吃兩餐,因此沒人所吃的宴席錢就是80元。這80元的菜錢加上前面的回禮就是125元。故而,送了兩百元的隨禮錢,全家都去吃,那麼主人就得倒貼了。

因此,有些覺得不好意思的農民伯伯,現在送了二百元的隨禮後,只派家裡的其中一人去吃,意思意思一下就行了。為了自己同時也為其它的農民,只派家裡的一人去吃宴席是最好的選擇了。


凡農深一度


首先在農村隨禮關係一般的話也就是一百元的禮,關係近一點的親戚才是兩百元的大禮。一般親戚的話都是200元以上,而關係近一點的鄰居也都是200元的禮。所以說和城裡人結婚的時候依靠酒席就能夠發財的現象,其實農村人吃的是熱鬧。



一桌子10個人,在上禮的時候一般每個人發一包煙,生孩子的還會有雞蛋,這樣的話一桌費用就是150元。之後一桌酒席的價格一般都是600-800,價格隨著家主定,大廚來控制份量。一般好一點的酒席就是800元,我們取中間值700元來算,再加上酒和飲料的價格,一桌的成本是900元,按照一桌子一人100元來算,那一桌子收1000元,等於家主賺100元,但別忘了,農村忙酒席提前一天準備,給親鄰管好菸酒,給大廚一些勞務費,這樣的話主家是不賺錢的。



而那些帶著200元全家來吃的現象,只能是親戚關係,普通關係的話頂多帶著孩子去吃飯。而農村人在紅白喜事上講究的是親戚來的越多越好,這樣的話自己就倍兒有面子。所以一般在前一天主家通知親戚的時候都會央求帶著全家人過來,這樣的話主家就會非常的開心,認為自己的親戚行動上到位了。



所以說親戚來的越多越好,這裡可不是佔便宜的意思,大家不要被誤導了。而農村的酒席講究的是熱鬧,除了熱鬧就是熱鬧,根本不會考慮辦酒席套著大家的份子錢。和城裡人動輒一千兩千的份子錢,農村人在這方面做得還是非常好的。而在酒席上,農村人能夠好好坐在一起聊天,這可是平時所沒有的熱鬧景象,看到這麼多的老朋友在場,大家興致起來了難免會喝高。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你怎麼看?

農村隨禮如果和城裡比,總體來說肯定會偏少一點,不過,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這種現象現在應該是很少了。

就算有個別的農村、個別的人是隨禮二百,也不會全家人去吃,通常是禮到人不到,或者家裡派一個代表去,不然農村裡的人口水能把你淹死!


為什麼呢?給大家算一筆帳:

1.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己經不是十幾年前的農村,先不說別的,現在農村結婚,男方給女方的彩禮錢要多少,少則十來萬,多則幾十萬!

2.現在農村的酒席檔次不比城裡差,一桌十六或十八個菜,桌上兩包煙(一包二十左右的,一包四五十的),酒(白酒、紅酒、飲料)樣樣俱全,有的地方每個男的一包煙,廚房的、幫忙的還要工資和煙。


3.農村辦酒席,每戶一般都拖家帶口的,一桌一般八到十人(二到三戶人家),所以現在每戶禮錢基本上不會少於500元,不然酒席就是虧了。

4.不過現在好多農村的結婚,酒席都放在城裡酒店裡擺,酒店裡有優惠,檔次還高,雖然價格稍微要貴一些,但是來的基本上都是親戚朋友,收的禮金自然就高些,農村本地的好多就不來了,綜合下來既有面子,又不傷財,何樂而不為呢?

說是這麼說,但辦酒席主要是圖熱鬧,高興,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

(瞭解農村,發展農村,請多多關注小俞傳播)


小俞傳播


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你怎麼看?

隨禮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民間習俗,婚喪喜慶無論大小都或多或少要宴請自家的親戚朋友,所以禮金也有多有少,就目前的生活水平,大多控制在二百塊,我就我們當地情況談談自家的看法。


在今年三月份以前,我們當地婚喪、搬家、立房、生孩子、上學或者開店鋪等等都正兒八經下請帖請客,請帖上一般會註明“雙福”“全幅” 字樣,如果沒註明就默認為是一個人。禮金看個人交情、關係疏遠而定,從100到上千不等,而最普通的就是送200塊。


少了覺得拿不出手,多了又覺得自己沒這個能力,所以好多人心裡就會嘀咕,既然送禮金了,就去把它吃回來,加之請帖上已經註明是全幅了,當然全家人就可以去吃了。

請客的人家在計劃的時候會依據我們當地人的經驗,一般一家人只按照2.2至2.5個人來計算,3到4家人吃一桌,如果按每家200塊禮金計算,除去成本開銷外,主人家一般不會貼錢,還會稍有結餘。


但是,如果計劃不好,請的桌數太多,會出現要麼不夠吃,要麼剩的桌數多浪費的現象,久而久之就會滋生大操大辦、盲目跟風、鋪張浪費和互相攀比的不良風氣。說實話,我個人對隨意請客、大操大辦的現象持反對態度。


可喜的是,至今年三月下旬開始,我們雲南省開始規範農村操辦婚喪喜慶事宜,並下文規定了宴席的標準、範圍、禮金數額及辦理流程等,其中一條明確規定,宴請人數不得超過200人,隨禮不超過100元。


這無疑是一件深得民心的大好事,文件出臺之後,好多農村都在嚴格執行,並在村規民約中寫到,做客禮金不超過100元,做客人數一家人只能去一個。這麼一來,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再不用為做客送禮金、人數等瑣事煩惱了,你喜歡這樣的方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